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從倫敦到紐約 國際都市對暴力説不

2019-08-21 10:43:50|來源:中國青年報|編輯:趙宇靜

  這幾天,一位中國內地遊客取消了8月末的赴港計劃。一個月以來,包括美國、英國、日本在內的至少11個國家和地區更新了旅遊警示,在愛爾蘭外交及貿易部網站上,香港的旅遊安全級別顯示為“高度警戒”。

  香港機場以井然有序、現代化和高效著稱,是這個商業中心地位的象徵,前幾天卻因為抗議活動一度陷入癱瘓。香港曾被譽為“全球最安全的大城市”之一,隨著暴力事件頻現,對它的擔憂已成為各方“共識”。

  近些年,一些國際大都市都曾在騷亂中被暴力刺痛。2011年倫敦騷亂,年輕人在夜色中焚燒警車、切斷交通、劫掠店舖。紐約,美國聯邦調查局將“佔領華爾街”運動定義為恐怖主義行動。而“黃背心運動”中,英國廣播公司形容“浪漫之都”巴黎形同“戰場”。

  “非暴力”的活動,卻帶來騷亂的恐懼感

  8月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應詢回應香港的事情時,發問:“美國警方是如何處置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如果當前香港極端暴力違法事件發生在美國,美國的警方又會如何處理?”

  2011年7月中旬,反消費主義的雜誌《廣告剋星》刊登出一張海報,畫面上一位女性芭蕾演員站在華爾街標誌性雕塑銅牛身上起舞,背景是戴著防毒面具的警察和煙霧。海報上方寫著醒目的紅字:“我們一致的要求是什麼?”下方用黑字寫著:“佔領華爾街,從9月17日開始,帶著你的帳篷。”

  這一天是美國的憲法日,大大小小的帳篷和形形色色的標語成為“佔領華爾街”運動的主要標誌,標語從“金融家是騙子”到“99%為1%服務”來控訴社會不公,媒體認為,“佔領華爾街”運動是美國社會矛盾積怨的爆發點。

  巴黎的“黃背心運動”則以反光背心為標誌。2018年11月17日,逾30萬名示威者走上大街小巷,抗議政府提高燃油稅,要求經濟平等,引發了法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騷亂。法國規定汽車上必須備有黃背心,它又是許多工人的工作服,黃背心就成了抗議者的紐帶。有人甚至把黃背心套到了寵物狗的身上——動物也被迫承擔了政治使命。

  2011年發生在另一大城市英國倫敦的騷亂,起因是一名29歲的黑人男性馬克·達根被倫敦警察槍殺。

  起初,因對移民問題而不滿的人走上街頭。

  但遊行發展到後來,人們的訴求逐漸分裂。在“佔領華爾街”運動中,有人支持自由主義但要求節制資本,有的抗議專門針對政府的個別政策,有的宣揚無政府主義;有的是失業無助的基層民眾,有的是教授、學者和其他專業人士。

  25歲的羅伯茨來自賓夕法尼亞州,他曾是垃圾清理工,2010年失業。他加入“佔領華爾街”運動後,一直在紐約的祖科蒂公園安營紮寨,有免費食物派發,“我待了12天,胖了5磅。”

  一些媒體認為,儘管組織者表示活動大多是“非暴力”的,卻總給人帶來騷亂的恐懼感。美國聯邦調查局將“佔領華爾街”運動作為恐怖組織行動進行監控和打擊。2011年11月15日,警方與部分不願離開的示威者爆發衝突,約200人被捕。隨著冬季的到來,警察的強制清場衝散了“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大部分示威者,這場大規模運動也逐步消散。

  “它對生命和財産來説是嚴重的威脅”

  凱旋門上,弗朗索瓦·呂德的那塊著名的“馬賽曲”浮雕,被示威者砸出了巨大的黑洞。緊張氛圍從一個街區擴散到另一個街區。

  “黃背心運動”開始之後,出於安全考慮,巴黎關閉了它引以為傲的一部分博物館和公園,公共停車場的自動售票機也被拆了下來。

  很多人戴著黑色頭套,撬起歷史悠久的香榭麗舍大道路面上的石頭,投向街邊的名牌商鋪。包袋品牌Longchamp(龍驤)的店面被燒得一片焦黑,高檔餐廳遭到破壞。一家位於一樓的銀行被點燃,造成至少11人受傷。有人將燃燒物拋向警方豎起的路障,高喊“革命了”。

  法國零售聯合會對路透社説,一個多月裏,法國零售商損失了11億美元。法國財政部長稱,法國餐飲業營業額已下降二至五成。英國保險業協會估計,倫敦騷亂對工商業造成的損失將達到數千萬英鎊,保險公司們估計將要支付超過2億英鎊的賠償金。

  英國《太陽報》稱倫敦騷亂的一些場面是“可恥的”,並寫道:“在倫敦奧運會即將在一年內開幕的時間裏,我們的名譽在這個最糟糕的時刻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這是絕對的混亂狀態,它對生命和財産來説是嚴重的威脅。”

  至少有11人在“黃背心運動”中喪生,2200名示威者受傷,其中24人失明。受傷警員達1600人。有人在示威時,因心臟病發作而亡。一位年逾80歲的老太太被橡皮子彈射中頭部,不治身亡。

  2018年11月,一名50多歲的女性示威者在靠近意大利的薩瓦省不幸身亡,法國內政部公佈了她的死訊:她是在路障附近被一輛汽車撞死的,肇事司機當時載著女兒,正通過一個由40多名示威者把持的加油站,有人敲打車輛,司機驚慌失措之下加速,導致事故發生。

  僅僅隔了一個月,一名司機駕車時撞上了前面一輛因示威者設置路障而慢駛的貨車,司機當場死亡。

  倫敦那場騷亂中,至少有5人喪生。一位名叫埃利斯的男子在南倫敦被射殺,警方認為他是死於暴亂者的內鬥,至今未找到兇手。

  26歲的埃利斯是4個孩子的父親。他被送到醫院的第二天就去世了,他的母親説,“兇手使我兒子的生命無足輕重。”她説當晚起碼有3車人看到了兇手,卻沒人願意出來指認,“他們不比殺人犯好到哪去”。

  在伯明翰,有3名巴基斯坦裔英國男子,在保護鄰居、反抗暴力分子時被車撞死。其中一位逝者的父親聽到撞擊聲,跑了出去,“我永遠記得看到兒子的畫面,他的額頭上粘著一塊小小的鵝卵石,鼻子裏的血流到了鬍鬚裏。我摸他的脈搏,但什麼動靜都沒有。”

  這位父親之後呼籲人們冷靜下來停止暴力。政治家讚賞他,詩人為他撰寫詩篇,威廉王子頒給他英國榮譽獎。但事情過去幾年後,他説:“當我的兒子去世時,我對新聞界説,‘一兩天之後,全世界都會忘記,沒有人再關心’,現在看來就是如此。”

  “槍不會殺人,人才會殺人”

  2011年夏天,一位在倫敦工作的中國人錯過了一個朋友的電話,對方就連續撥打,直到聽到他的聲音、確認他安全為止。這在英國並不常見——打電話不如發郵件普遍,連續打電話甚至有些不夠禮貌。

  那段時間,民眾密切關注各大門戶網站的新聞,互發郵件,通報安危。

  倫敦騷髮發生後,有人利用twitter(推特)組織搶劫,並通過facebook(臉書)展示戰利品,呼籲對警察使用暴力。滋事的青少年不僅樂於將犯罪現場照片放在社交網站上炫耀,還通過手機相互聯絡,告知潛在的洗劫地點。

  沒過多久,民意在社交網站上開始反轉。有人發起了“暴亂清理”行動,立即得到響應。諸多英國年輕人自願去清掃街道,還自己社區一片整潔。

  倫敦居民拿著掃帚,而不是棍棒,出現在街頭。志願者們將各色掃帚舉向天空,以此為“武器”,向暴力宣戰。“我們都住在這個社區,我們希望讓世界知道,我們愛這裡”,請假來參加清掃活動的志願者説。他們用掃帚清掃騷亂留下的碎玻璃等殘渣。

  到了後期,英國民眾對騷亂普遍感到失望和憤怒。在政府開設的電子請願網站上,要求嚴懲騷亂者的聯名信,在短時間內就有超過10萬人簽名。還有人在臉書上號召大家支援警察維持秩序,一天內就有幾十萬人聲援。一句廣為流傳的口號是,“槍不會殺人,人才會殺人”。

  2019年7月的最後一天,香港挂出今年的第一個“8號風球”,熱帶氣旋離境後,碼頭海風如往常吹拂,茶餐廳依舊忙碌,港交所的鐘聲照常響起。“聽日準時返工(明天準時上班)”是香港人面對颱風時的揶揄,也是事實。風暴過後,中環的白領頭戴耳機不失禮貌地搶路,一位當地人這樣形容,香港像東八區的一盞永遠準時的鐘,在日光點亮這個區域時正常進行它的新陳代謝。

  (原標題:從倫敦到紐約,國際都市對暴力説不)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