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屈原故里期待“三閭刺繡”重現輝煌

2019-09-23 10:40:5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繡娘們聚在一起刺繡

繡娘們展示自己最為滿意的作品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孔傑、許多、殷帆):“三閭刺繡”是一種興起于漢代的民間刺繡,距今已經傳承了兩千多年。著名詩人屈原曾被稱為“三閭大夫”,而這種刺繡在他的出生地秭歸縣三閭(現改名為屈原鎮)樂平裏一帶最具特色,因此被稱作“三閭刺繡”。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這種刺繡工藝逐漸衰落,曾經流傳的一百多種針法也僅剩下十來種。為了不讓這項古老的技藝失傳,2018年4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將“三閭刺繡”納入了第六批非遺保護名單。

  秭歸縣仙女坪村現在能熟練掌握“三閭刺繡”傳統技藝的二十多人都已經年過五旬,其中年齡最大的已經八十多歲。79歲高齡的袁前芳告訴記者,她這一代人都是跟著母親自幼就學會了這門手藝,可是如今的女孩子們,早就已經失去了對刺繡的興趣,“(比如)穿的衣服和褲子,過去都要繡花,現在各種各樣的花式都有了,不需要人工再去繡了。如果你們再不採訪,再不宣傳,那就要失傳了。(指著一位62歲的繡娘)像她的歲數最小,比她小的那些人,都不怎麼繡得來了。”

  袁前芳對於技藝失傳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手工刺繡這種費眼費時的技術活,對於年輕的女性來説,完全失去了吸引力。為了不讓這門古老的技藝失傳,宜昌市政府除了將其納入非遺保護名單之外,還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保護和促進“三閭刺繡”的傳承。秭歸縣文化旅遊局副局長譚斌介紹説:“我們的文化館在申報之後,前後組織過兩次大規模的集體培訓,政府免費給她們(繡娘)培訓。培訓完之後,我們也找到相關的電商進行行銷。我們秭歸的電商還比較發達。(電商)主要是銷售臍橙,臍橙季節過了之後,我們就把這些(渠道和平臺)提供給他們。同時,我們還想把(刺繡)引入學校,把進校園這個工作做起來,要從小抓起。我們想把這些傳承人引入到學校,定時給他們上課,(培養)我們的下一代,手藝不能失傳。”

  除了譚斌提到的電商銷售平臺,當地還有一家叫作“慢工繡藝”的公司,主動承擔起了刺繡從培訓到銷售的整個流程。公司的創始人成為熱愛刺繡藝術,自從拜師“三閭刺繡”傳承人之後,就想著如何能夠讓這門手藝重新發揚光大,“我們現在主要通過免費培訓的方式,培訓完之後,她們(繡娘)就在家裏刺繡。刺繡完之後,我們就回收(作品)。回收完之後,我們把它做成刺繡産品再銷往各地。因為繡娘一般都是需要在家照顧小孩或者照顧老人的婦女,不能正常上班。所以現在(有了銷路後)她們都很感興趣了,因為可以帶來收入嘛。之前她們因為不能上班,沒有經濟來源。通過我這種模式,帶動她們(有了)收入,所以興趣都還蠻高。”

  成為説,由於可以在家裏靈活掌握刺繡的時間,同時又可以創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繡娘的隊伍中來。他相信再過幾年時間,通過各項政策的扶持,“三閭刺繡”不光不會失傳,還會和詩人屈原一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歡。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