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擴:加快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體制環境

2019-10-23 11:50:07|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程亞惠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對於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至關重要。完成好這個戰略任務,需要我們根據中央各項部署要求從多個方面不懈努力,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通過深化改革,著力破除制約生産力發展的體制障礙,加快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體制環境。

  加快完善體制環境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任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良好體制環境的支撐。加快完善能夠促進和支撐經濟持續高品質發展的體制環境,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面臨的關鍵任務。

  第一,體制環境建設是基礎性建設,貫穿于經濟體系其他方面建設當中,是支撐和保障其他方面建設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關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概括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六個方面。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又從産業體系、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全面開放體系及經濟體制建設等七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不難看出,無論是創新發展還是綠色發展,無論是協調發展還是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哪個方面建設的推進都離不開體制環境建設的支撐,其成功都有賴於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從未來一個時期創新發展所面臨的國際競爭格局來看,與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體制環境方面的短板更加明顯,難以適應國內外形勢變化和高品質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我們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加快完善。

  第二,體制環境建設是能力性建設,這是建設現代化國家更本質的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務。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説,所謂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與我國現代化總體目標要求相適應、相匹配的經濟體系。那麼,這一總體目標對經濟體系提出了怎樣的要求呢?可能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列出很多,我們認為最基本的有以下四條:一是要能夠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群眾有較強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二是要能夠對國家國防安全發揮較強的支撐作用;三是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和動態優化能力,能夠根據發展階段及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不斷作出優化調整;四是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較好的穩定性。現代化國家建設不僅要求發展水準的提升,更要求發展能力的增強。不存在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關鍵是要在大幅提升發展水準的同時,形成持續高品質發展的能力。

  第三,體制環境建設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步驟。在後發追趕型經濟體現代化過程中,除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現象外,還存在“制度高墻”現象。所謂“制度高墻”現象,其核心觀點是:沒有好的制度,一個後發經濟體將難以翻越“制度高墻”而進入高收入社會。該理論通過對100多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制度的比較分析發現:當一個經濟體的發展處在較低水準時,對制度環境的要求不是很高,但當其想要突破人均GDP10000美元至12000美元的臨界範圍時,就需要比較完善的制度環境,否則很難翻越這堵高墻而進入現代國家行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目前已經接近了這個臨界點,體制環境的優化對於現代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至關重要。

  加快完善體制環境要聚焦重大關鍵問題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建立起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且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這個體制已經顯示出它的顯著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但另一方面也必須清醒看到,這個體制還遠非完善,還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和薄弱環節。這些問題不僅影響當前,對長期發展影響更大,尤其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不相適應,必須努力加以突破。完善體制環境,要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為核心,按照“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重大問題集中用力,以求取得實效。

  第一,要切實加強産權保護和穩定民營企業家的預期與信心。這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為此,一要進一步創新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現代化國家建設總體目標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明確基本經濟制度的長期性。二要依法嚴格保護産權,並使産權人形成良好和穩定的預期。現階段的重點,是各級政府要形成嚴格的産權意識、合同意識,在法律和政策制定、實施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式,努力做到透明、公開、可預期。三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國營商環境已經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仍然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第二,要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無論是增強活力、提高效率還是應對挑戰,都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為此,一要加快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産監管”的改革要求,進一步優化國有資本的分佈結構,充分發揮國有經濟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撐、引領和帶動作用;二要以解決“一股獨大”和轉變經營機制為重點加快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三要深化國有企業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健全職業經理人制度和內部人員管理制度等,充分調動經營管理者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

  第三,切實保障市場競爭的公平性。為此,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破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各種隱形壁壘和隱形歧視。二要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依法加大對各類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處罰力度,增加違規成本。同時,要根據發展階段變化,及時更新和提高品質、環境、安全標準,充分發揮國家標準對促進産業升級和提升發展品質的倒逼作用。三要著力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真正形成優質優價和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好各類信用信息平臺和市場化社會化的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仲介服務機構,發揮其在消除信息不對稱、促進和強化市場競爭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四,要下大力氣防止和解決政府職能錯位問題。其中的關鍵,是要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特別是産業升級方向、方式以及産業優勝劣汰與重組等的直接干預。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創新拉動,技術進步和産業發展方向將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什麼技術、産業和企業更有發展前景,什麼技術、産業和企業需要淘汰,都只能通過市場競爭來檢驗。政府的作用,要更多轉向功能型社會性支持政策,切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防範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為市場作用的發揮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第五,要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創新。為此,必須下大力氣著力改革我國的科研、教育和人才管理體制,著力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環境。科技的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如何加快營造良好的具有競爭力的吸引人才的環境,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只有我們的創新環境好、有強大的吸引力,才能最終在科技創新競賽中獲得優勢、贏得這場競爭。此外,還要進一步改革科研項目立項管理制度和科技成果評價激勵制度,促進産學研更好結合,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要進一步改革政府監管和政府採購制度,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更加寬鬆和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要進一步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規範市場競爭秩序;等等。

  最後,要充分調動廣大幹部尤其是地方領導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所有事情都是需要人去幹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快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廣大幹部具備強烈的發展積極性。面對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的艱巨任務,需要儘快建立與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統計指標體系,不斷完善幹部政績考核評價制度,加快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等,從而更好激發和調動廣大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深化改革需要更加有效的推進方式

  加快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體制環境,關鍵在改革,難點也在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共出臺了約2000項改革方案和舉措,推進改革的決心和力度前所未有。但總體來看,新時期的改革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出臺的文件、方案比較多,而真正落地見效還不夠有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重在落實,也難在落實。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氣力抓落實,加強領導,科學統籌,狠抓落實,把改革重點放到解決實際問題上來。關於改革的落地成效,我們感到,除了現階段改革形勢更加複雜,改革任務更加艱巨、難度更大之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新形勢下我們推進改革的方式方法需要更加優化、更加有效。

  改進和優化推進改革的方式方法,主要是要處理好以下三個重要關係:

  一是要處理好全面改革與重點突破之間的關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通過補齊短板,可以增強體制的整體有效性。需要看到的是,體制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畢竟是不同的,有些是主要矛盾,有些是次要矛盾;有些是根源性的,有些是從屬性的。改革不能平均用力,而要找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力爭取得突破,以主要矛盾的解決帶動和促進次要矛盾的解決。其實,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雖多,但重大和關鍵的改革不會太多,這些改革突破了,就能起到帶動全局的作用。比如,1994年前後進行的分稅制改革和匯率並軌改革,就是這樣。另外,抓住少數重大改革,把其他相關改革都納入其中統籌把握,也有利於各項改革協調推進以取得實效。而如果把本屬於同一重大改革但卻屬於不同層面、不同領域的事項分派給不同的部門牽頭負責,則會大大增加改革協調的難度,難以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要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關係。改革進展到現階段,頂層設計無疑是十分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改革,沒有頂層設計,不從頂層推動,要麼很難突破,要麼可能會偏離正確的方向。同時,改革也要重視充分發揮基層和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首創精神。我國各地發展水準和具體情況千差萬別,不可能一個模式適合所有地區、所有情況。頂層設計主要應當明確方向性、原則性問題,而把具體的實現方式問題交給基層去解決。比如,在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時,如何確定農村集體成員身份問題,就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坐在辦公室是想不出來辦法的,即使下去調研,各地情況甚至各村的情況都有很大不同。但其實只要明確原則和方向,交給基層去協商解決,都可以處理得很好。關鍵是頂層設計要給基層探索留下充足的空間,鼓勵基層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探索。總的來看,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對看得還不那麼準、又必須取得突破的改革,可以先進行試點,摸著石頭過河,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鼓勵大膽探索、勇於開拓,在實踐中開創新路,取得經驗後再推開。

  三是要處理好依法依規改革與解放思想、大膽闖大膽試之間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這是依法治國的法治精神在改革領域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可見,從政策導向上,“改革要于法有據”與“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二者並不矛盾,而是統一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卻常常看到聽到,一些幹部由於顧忌改革要于法有據,怕擔責犯錯而不敢闖、不敢試,産生消極懈怠情緒。為此,需要從三個方面加以改進。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謂于法有據,主要是就重大改革和重大原則問題而言的,而不是改革推進的具體方式方法。新形勢下,面對更加複雜的改革形勢和更加艱巨的改革任務,依然需要鼓勵廣大幹部解放思想,按照“三個有利於”的原則大膽闖、大膽試。二是要處理好改革舉措與相應的配套政策之間的關係,在出臺改革政策的同時,相應的考核、審計、問責等配套政策要及時跟上,以解改革者後顧之憂,充分釋放政策紅利。三是要進一步完善對幹部的激勵和保護機制,加大改革創新在幹部考核和提拔任用中的權重,建立健全改革容錯糾錯機制,真正為那些銳意進取、敢作敢為的幹部打氣撐腰、提供後盾、做好保障。

  (原標題:張軍擴:加快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體制環境)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