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中東反恐須摒棄“雙標”

2019-10-29 13:15:0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美方近日宣佈,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最高頭目巴格達迪26日在美軍發動的一次襲擊中自殺身亡。俄羅斯國防部隨後表示,俄不掌握相關信息,並對美這一行動的可信度表示懷疑。與此同時,其他國家領導人和高官也對美方宣佈的巴格達迪死訊持“謹慎”樂觀態度。

  如果考慮到當前整個中東地區反恐局勢的巨大變化,人們就不難理解各方為何對巴格達迪死訊反應謹慎了。從2014年起,“伊斯蘭國”陸續佔據敘利亞東北部和伊拉克北部大片區域,成為繼“基地”組織之後危害最嚴重的恐怖組織。經過國際社會幾年的共同打擊,“伊斯蘭國”今年3月失去最後一個據點,呈窮途末路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巴格達迪走向末日可以説是遲早的事,如果此次最終確定他的死訊,那麼對“伊斯蘭國”無疑是個沉重打擊,有利於提振國際社會反恐信心。但就整體而言,中東地區反恐形勢仍然任重而道遠。

  自“9·11”事件算起,國際社會進行的反恐鬥爭已近20年。在高壓態勢下,恐怖主義頭目不管是拉登還是巴格達迪都最終難逃一死,但是他們的殘余勢力仍伺機而動,恐怖組織呈扁平化和分散化的特徵更加明顯,恐怖襲擊在向全球蔓延。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全球42個國家共發生639起恐怖襲擊事件。這表明,國際反恐形勢依然複雜嚴峻,面臨諸多挑戰。

  這其中一大挑戰就是西方一些國家在反恐時“夾帶私貨”,將打擊恐怖主義作為戰略博弈工具,給國際反恐合作製造了障礙。以敘利亞為例,西方一些國家為了實現推翻敘利亞合法政府的目的,不顧各色“反對派”的真實面目,只要它們肯去跟政府軍作戰,就給它們提供大筆金錢和各種武器。極端組織正是利用這個機會,借用若干“馬甲”性質的“反對派武裝”名義,快速擴張自己的勢力。直到2015年底極端分子在巴黎等歐洲大城市頻繁發動襲擊,美國才不得不認真起來,通過扶持庫爾德武裝,並且取得俄羅斯、伊朗、伊拉克政府和敘利亞政府等多方配合,最終於去年將極端組織的武裝主體基本消滅。

  事實表明,恐怖主義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安全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國際反恐只有摒棄“雙重標準”加強合作,維持全方位的高壓態勢,才能縮小恐怖主義肆虐的空間。這正如阿富汗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穆罕默德·亞森·澤亞上將所指出的,“只有當前世界對恐怖主義達成一致的態度、定義和立場,反對恐怖主義才會有意義”。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多年反恐實踐經驗表明:單純依靠軍事手段消滅恐怖主義是不可持續的,反而還會加劇矛盾。只有從思想、經濟等根源入手,實現社會和解,努力改善民生,標本兼治,努力消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才能真正收到成效,實現人類的共同安全與普遍安全。(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