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我深愛的家鄉,一天天變富了變美了變好了”

2020-03-31 10:36:35|來源:光明日報|編輯:鄧晨曦

  “我深愛的家鄉,一天天變富了變美了變好了”

  ——追記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扶貧幹部張小娟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王冰雅

  2月28日,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舟曲縣退出貧困縣。

  舟曲人民不會忘記,在這場脫貧攻堅的偉大征程中,曾有她年輕而堅定的足印。

  在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博峪鎮的傳説裏,善良的人去世後,會化作聖潔的達瑪花,盛開在藏鄉的高山上,守護著這片熱土。

  而今在舟曲縣江盤鄉河南村的山坡上,長眠著一位叫張小娟的姑娘。她曾是眾人矚目的高考狀元,在汶川地震後放棄北京的工作毅然返鄉;她曾在泥石流廢墟上向黨旗莊嚴宣誓,只為能到災區最需要的地方;她曾走遍全縣208個村,遍訪3萬多名貧困群眾,把自己的全部青春、智慧和熱情注入脫貧攻堅。她把生命獻給了家鄉,她的事跡也留在了父老鄉親的心裏。

  她是人間聖潔的達瑪,是藏鄉最美的女兒。

  回鄉的狀元

  2008年6月,舟曲縣高考狀元張小娟從北京辭職回鄉的消息讓舟曲小小地沸騰了一番。畢竟,自舟曲一中1956年建校以來,所培養的文科狀元大多在北京、上海、蘭州就業,回到舟曲工作的,只有兩人。

  張小娟是2003年的舟曲縣文科狀元。那一年,她的父親張生財在幾千雙眼睛的注視下登上舟曲一中的獎臺,領回縣上獎勵的2000元獎金。

  也是那一年,借著送女兒的機會,張生財第一次親眼看見北京城,他説:“娟娟兒,好好學習,以後爭取留在這裡。”

  帶著父親的祝福,張小娟在中央民族大學度過了四年讀書時光。她是團支部的宣傳委員。也因為她的“宣傳”,同學們知道了純凈的甘南、美麗的舟曲。

  快畢業的時候,同窗張新宇問她,以後最想做什麼。她説,想一直坐在國圖那棵銀杏樹下看書,聽著風吹樹葉的聲音,等著太陽慢慢轉過來照在南邊那一排窗戶上。

  畢業後,張小娟入職一家五星級酒店,以高級管理人才身份落戶海淀。如果一直留在北京,她將是衣著體面、粧容精緻的HR,穿梭在央視旁邊的辦公大樓裏,融入都市熙來攘往的人群中。

  轉折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重創舟曲。在京工作的張小娟時刻關注著家鄉災情,連夢裏都是舟曲。她打電話問姐姐張小慧:“我是不是很自私?自己一個人在外面過好了……如果現在回來,我能做些什麼?”

  姐姐説,如果你回來,可就要去鄉下,每天踩著泥巴跑。

  然而,一個月後,張小娟回到舟曲,決定再也不走了。

  一切似乎是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2003年北上求學,臨行前鄉親們在她的行囊裏塞滿了核桃、蜂蜜,還有五十、一百的現金錶達心意。行囊最裏面放著一個信封,上面寫著“國家西部開發助學工程獎學金”。她説:“我以後有本事了,會回報的……”

  大二暑假,她和師兄師姐去甘肅省會寧縣支教。支教的地方沒有水電,甚至無法洗臉洗澡,可她只感嘆時光短暫,能為孩子們做的事太少。

  支教結束後,她時常會收到學生的信。有一個孩子寫道:“我是不會飛的大雁,如果説我是會飛的大雁,我一定帶著健健來看小娟小姨。”

  她牽掛會寧的孩子們,一如她牽掛自己的家鄉。

  1985年,張小娟出生在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舟曲,是藏語“白龍江”之意,位於甘南州東南部,青藏高原東部和秦嶺西部的山脈在此相交,白龍江自西北向東南咆哮而過。這裡重巒疊嶂,溝壑縱橫,坡陡水急,自然災害頻發。

  在張小娟的筆下,城馬村是寂寞的,寂寞是因為沒有年輕人。在大學時代的文章《寂寞城馬》中,她這樣寫道:“年輕一代”的人數佔全村勞動力的一半以上,他們去外面打工,村子便空蕩、寂寞。夏天的時候,走在城馬的道路上,只見樹木茂盛,不見人影,不聞人聲,竟有種陰森之氣。依照老人們的話説,他們見足了世面,可是,他們都去見世面了,村子誰來發展……

  想辦法發掘一切資源,創造有利條件,使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事情可做,大概是留住勞動力的必要路徑。

  她看到家鄉發展有困難,但也有希望:“城馬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前途,高山上有蕨菜,花椒樹在這裡長得不錯,城馬不缺水,適宜各類果樹生長,尤其是核桃。只是這些東西需要人去經營去管理,需要耐心地等待它們成長。”

  張小慧還記得,中學時代,妹妹讀完《青春之歌》就去剪了林道靜的髮型。那時的她不知道,很久以後,她將作為“甘南州青年五四獎章”的獲得者,在甘南州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發言:“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把人生奮鬥匯入時代洪流,以青春之我貢獻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應該成為我們超越小我的最大夢想。我很驕傲,我來自脫貧攻堅最前線,于我而言,實現我青春夢想的方式,就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好這不平凡的工作……”

  廢墟上的黨員

  2010年8月7日晚11時許,舟曲縣城東北部山區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達97毫米,持續40多分鐘,引發三眼峪、羅家峪等4條溝係特大山洪地質災害。總體積750萬立方米的泥石流所過之處,皆被夷為平地。當時的舟曲一半陷入淤泥,一半淹在水中。

  驚魂之夜,張生財帶著兒子張建平和侄兒趙彥平,在家門口的城江大橋邊用繩索、木板救上來13名同胞。次日一早,在立節鎮駐村的張小娟聞訊趕來,即刻投入搶險救災。

  交通中斷,救援力量緊缺,當地的“黨員突擊隊”承擔了最為危急險重的工作。當時,只有戴著“黨員突擊隊”的袖標,才能在災區的不同區域間自由走動。為了發揮更大的力量,到最危險、最需要的地方去,張小娟立即遞交入黨申請書。廢墟之上,她莊嚴宣誓,從此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肩膀尚稚嫩的她,跟著黨旗,和父老鄉親一起搶險救災、重建家園。

  連續十余日,張小娟忙著物資發放、災情統計、防疫消毒等工作。有一次,她給姐姐打電話,説白天一不留神摔倒了,抬頭一看,旁邊竟是裹著泥水的屍體……二十多歲的姑娘心頭一驚,鎮定後又馬上爬起來繼續工作。

  立節鎮黨委在張小娟的火線入黨材料中這樣評價:“她始終衝在抗災救援的最前線,積極進行一線救援和物資運輸工作,已具備一名共産黨員應有的覺悟和品質。”

  也正是在這場災難中,張小娟與一線負責防疫工作的年輕醫生劉忠明相知相戀。

  母親知道後有些憂慮:“這小夥子家裏房子被泥石流沖走了,兩個老人70多歲,這個條件你會很辛苦啊……”張小娟卻説,困難是暫時的,人好最重要,以後的日子會好的。

  這一年,張小娟參加了甘肅省優秀80後年輕幹部選拔考試,她考了第一,劉忠明考了第二。

  第二年,張小娟和劉忠明步入婚姻殿堂。再後來,他們有了一雙可愛的兒女。

  扶貧的女漢子

  從立節鎮駐村幹部,到曲瓦鄉副鄉長、曲瓦鄉紀委書記,再到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這條蜿蜒崎嶇的扶貧路,張小娟一走就是11年,她的足跡遍佈舟曲縣19個鄉鎮、208個行政村。

  2012年,張小娟出任曲瓦鄉副鄉長,同時也是宵藏村的包村領導。好友李紅燕記得,那年夏天,暴雨沖毀了宵藏村的道路。張小娟不放心災情,堅持和同事一起步行下鄉,儘管她已懷孕七八個月,腿腳浮腫,走路不便。看同事不忍心,她笑著説:“我的孩子和我一樣堅強。”

  “她帶領大家把枯燥乏味的鄉鎮生活過得有聲有色。”舟曲縣自然資源局幹部毛文娟回憶説。張小娟深知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在逐漸提高。在《寂寞城馬》一文中,她曾提及,春節期間舉辦的幾場籃球賽,是一年中唯一的公共娛樂活動。任副鄉長期間,她精心策劃了“魅力曲瓦·和諧城馬”“美麗曲瓦·最美頭溝壩”等民俗文化活動。照片定格了她和鄉親們的笑臉。城馬終於如她所願,“喧騰”了起來。

  甘南州委書記俞成輝對張小娟印象深刻。“在2015年全州扶貧開發現場觀摩會上,作為現場解説員,小娟思維敏捷、語言精練,對各種工作如數家珍,始終充滿著活力和激情。”

  憑著過硬的政治素質和突出的工作能力,2016年1月,張小娟被任命為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負責建檔立卡管理、國家扶貧子系統和全省大數據系統管理、扶貧資金管理等多項重點工作。

  舟曲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高,基礎條件薄弱,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面對重任,張小娟要求自己必須進村入戶,掌握最真實的貧困狀況;必須學習政策,給前線傳輸更加準確的信息;必須清楚脫貧退出的難點短板,給上級決策提供客觀真實的建議。

  “身患乙肝但在年齡上算壯勞力的老鄉,在家庭勞動力及家庭收入分析時,究竟是按喪失勞動力算,半勞力算,還是全勞力算?”村組幹部有拿不準的問題,都喜歡向張小娟請教。而她也總能給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這個問題不能絕對化,要看實際情況,如果是乙肝初期,跟正常人沒多大區別的話,就算壯勞力;不過由於要經常吃藥,那麼就要從民政救濟、醫療保險方面給予傾斜和照顧,但也不能算作喪失勞動力或半勞力。”

  憑著對各類貧困數據、扶貧政策的精準掌握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張小娟被譽為舟曲扶貧的“移動數據庫”和各鄉鎮、各部門24小時在線的“業務聯絡員”。

  同事趙冬梅説:“每到一個村子,貧困人口有多少,貧困發生率多少,貧困人口收入主要靠什麼,她都點點滴滴地記錄下來。每入一戶,家裏有沒有學生,有沒有患大病的人口,患病人口有沒有報銷,每一個問題她都不會落下,幾乎一個月就記完一本筆記本。”

  在她留下的十幾本工作筆記裏,筆筆都是她的牽掛——

  立節,尚雲德,未脫,兜底,二類低保,合作社幫帶無,宏源公司入股;閆三德,2人,母親77歲,戶主45歲,文盲,2018年收入達標可脫貧……

  “她把我們貧困戶的事當成自家人的事。”江盤鄉已脫貧的村民馮萬順説。

  “大家早上好,現在開始今天的‘扶貧政策天天講’語音播報,我是巴藏鎮扶貧幹事魯海軍,應聽眾的要求,今天為大家講解危房改造方面的相關政策……”為了讓老百姓懂政策,張小娟策劃了語音播報,每天早晨6點由駐村幹部轉發給農戶。有藏族老人看不懂漢字、聽不懂普通話,她就自製漫畫圖解,讓扶貧幹部指著漫畫一一講給老人聽。

  博峪鎮臥歐諾村成立了養蜂合作社。剛開始賣散裝蜂蜜時被其他商販冒充,信譽受損,蜂蜜銷售陷入瓶頸。張小娟給合作社帶頭人薛代花出主意——打造博峪紋黨蜂蜜自己的品牌。在她專業的指導和幫助下,紋黨蜂蜜走上了品牌化道路,到2019年累計為村集體經濟、貧困戶和農戶分紅400余萬元。

  在愛人劉忠明的記憶裏,小娟常説:“別人看到窮人都想幫一把,我專門做這事,更應該把工作幹好。”

  連續3年考核優秀,記公務員三等功一次。舟曲縣優秀共産黨員、舟曲縣“最美扶貧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甘南州青年五四獎章……這些榮譽都是對她工作的肯定。

  榮譽的背後,是櫥窗裏被放棄的高跟鞋,是沾滿泥土的褲腿,是憔悴的容顏、早生的華發。她一邊自嘲是“鋼筋混凝土女漢子”,一邊在送給同事的生日蛋糕上寫著“向扶貧女漢子致敬”。

  可曾有遺憾?

  她話語鏗鏘:“無數個加班熬夜的日子,無數個撲在工作上的流金歲月,讓我不再是當年青春年少的模樣。但我引以為傲的,是能夠脫口而出的各類扶貧數據,是爛熟於心的各種政策依據,是全縣村村落落全部走遍的記錄,是如數家珍的村情戶情介紹,是來自各部門各鄉鎮對我業務的認可,是領導和同事對我工作的信任和肯定……我的青春,是無悔的青春。”

  沒有回家的母親

  張小娟的朋友圈,記錄著她的日常狀態。對她而言,工作或許就是生活的全部——

  2015年9月23日16:29。“插播條廣告,博峪土蜂蜜,絕對的紋黨蜂蜜哦。”

  2017年5月8日23:01。“立節水地(注:立節水地指立節鎮水地村),八年前是這裡的駐村幹部,當時村巷都還簡陋,房屋也是破舊。如今再來,已完全不是當時的樣貌。”

  2018年10月17日20:26。“扶貧日也是個節日呀,這個節日在扶貧路上過,最有意義!”

  2019年2月3日10:03。“啊好不容易睡懶覺,凈做進村入戶的夢……這是病入膏肓了吧!”

  2019年5月19日7:54。“雨適量則已。勿傷人,勿毀屋,勿摧莊稼,勿害吾蜂。”

  偶爾也會曬曬自己的小家庭——

  2018年7月19日20:32。“媽媽,我爸爸那麼兇,你為啥要跟他結婚……”“娃啊,你娘眼神不好。你一定要少看電視,保護好視力。”

  張小娟調侃自己的兒女是“留守兒童”。調侃背後是不能與外人道的心酸。有一個冬夜,女兒發燒住院,打了一夜點滴。直到第二天,下鄉回來的她才匆匆趕到病房。唇貼著女兒的額頭,她假裝輕鬆地笑著説:“已經退燒啦,寶貝真堅強!”不知這話是哄女兒,還是哄自己。在縣人民醫院做護士的親戚楊鵬回憶:“那次姐姐待了不到十分鐘,電話響了三四次,最終她很不好意思地對姐夫笑笑,提著文件包就走了。但是病房裏的孩子、姐夫還有姐姐的婆婆似乎都習慣了,反倒幫著她説話……”

  不過三十齣頭的年紀,額前的頭髮竟白了一片。沒時間染發,只好悄悄把白髮擰成細綹,藏在黑髮下面。

  母親見她勞累,半開玩笑地説:“要不跟著你大姑子和二姑子去給別人刷墻刮塗料吧!早上8點出門,晚上6點就能回家,不用那麼勞心勞力,還掙得比你多。”她笑答:“哎呀,誰讓你把我培養得這麼優秀呢,我可不是光掙錢,我是有重要事情要去做的。”

  2019年5月,舟曲縣成立脫貧攻堅“三大行動”辦公室。張小娟每天來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白板上寫下工作安排——

  10月1日—3日:跟進鄉鎮自驗、完成驗收操作手冊。

  4日:各組組長、副組長和聯絡員碰頭。

  5日:開始驗收。

  國慶節,張小娟抽空回了趟父母家,晚上六點多進門,八點多又趕去加班。這是她最後一次回父母家,最後一次吃團圓飯。

  10月5日13:44,也許是在離開曲瓦鄉的路上,她發了最後一條朋友圈,圖片是一條蜿蜒在峭壁之上的盤山公路,她説:“再崎嶇的路,也是過得去的。”

  10月6日清晨7時許,像無數個尋常下鄉的日子一樣,她和丈夫道別,前往博峪鎮。當天結束工作已是夜晚,她住在了村裏。

  10月7日下午,張小娟一行來到曲告納鎮,走訪結束時天色已晚。準備回去趕報告的她,連飯也顧不上吃,便搭乘了縣融媒體中心的採訪車……

  當晚,劉忠明接到事故消息:張小娟乘坐車輛途經隴南市兩水鎮白龍江大橋時,不幸墜江……他在江邊找了一夜,等了一夜,回答他的,只有刺骨的江風。

  在未完成的工作筆記裏,有幾行主人生前抄寫的詩——

  天黑的越早,越感到恓惶

  尤其冬天,鄉下,三十年前

  不會點燈的孩子

  等待沒有回家的母親。

  藏鄉的女兒

  在會寧支教的時候,張小娟給孩子們講《海的女兒》,講到結尾“人魚公主的靈魂升上了天堂”,孩子們神情肅穆,有的竟捂住了眼睛。

  她站在講臺上,那一刻恍惚覺得人魚公主的結局是由她來書寫的。

  當時,整間教室安靜極了,只聽見她緩緩地説:“小公主,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愛,為了愛捨棄了甜美的嗓音甚至生命,老師覺得,她是快樂幸福的。”

  童話裏,海的女兒為所愛割捨了生命。故事外,藏鄉的女兒為所愛燃燒了青春。

  講故事的人,説的是自己的心聲。

  她愛舟曲零點零四分的天際,那裏是月落、日出和雪山,她説天地有大美。她愛那走過無數遍的上班路,她説陰也好,晴也好,淡粧濃抹總相宜。

  “我深愛的家鄉,一天天變富了、變美了、變好了,基層幹部的所有辛苦,在看到父老鄉親幸福生活的那一刻,全部變得值得。”

  在34年短暫的人生中,張小娟以一名共産黨員的忠誠和熱愛,對腳下的土地充滿敬意,對脫貧攻堅的事業矢志不渝。她在黨旗的引領下奮力向前,見證了家鄉每一個蛻變的清晨。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