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 中國為全球合作抗疫所做的貢獻有目共睹
2020-06-09 19:14:19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中國政府日前發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其中闡述了中國在國際抗疫合作中的理念、行動與倡議,體現出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國際社會並肩作戰、共克時艱的大國擔當。

  這場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範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對全世界是一次嚴重危機和嚴峻考驗。人們注意到,中國政府發佈的這份白皮書中,“合作”一詞高頻出現。通過翔實的數據和豐富的事實,白皮書不僅記錄了中國人民抗疫的艱辛歷程,也展示了中國第一時間開啟的國際合作時間線,包括及時主動通報信息、分享抗疫經驗、力所能及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有序開展防疫物資出口、開展國際科研交流合作等。

  東盟副秘書長康富認為,白皮書將有效幫助處於疫情不同階段的國家學習中國抗疫成功經驗。長期關注中國發展的阿聯酋學者薩布希·哈立德評價説,中國政府在疫情期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武器”,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始終倡導的全球抗疫理念,他也一直在親自推動,身體力行。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同近50位外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通話或見面,就疫情防控展開交流。3月,習近平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併發表講話,提出堅決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等4點主張和系列合作倡議。5月,習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發表致辭,提出加強疫情防控6點建議,宣佈中國為推進全球抗疫合作的5大舉措,呼籲各國攜起手來,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習主席闡述的中國主張、指揮的中國行動,是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生動詮釋,為全球抗疫合作帶來了信心,注入了力量,指明瞭方向,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響應。

  患難見真情。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在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最艱難的時候,國際社會給予了寶貴支持和幫助。白皮書裏專門列舉了詳細事實,強調中華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報李的民族。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疫情形勢,中國感同身受,盡己所能回饋國際社會。

  白皮書披露,截至5月31日,中國共向27個國家派出29支醫療專家組,已經或正在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同時,中國還向20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防疫物資,有力支持了相關國家疫情防控。在這一相互幫助的過程中,中國的朋友更“鐵”了,“朋友圈”更大了,也讓那些居心叵測抹黑中國援助、挑撥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謠言不攻自破。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傳播蔓延,下一步應該怎麼做?白皮書就此提出有效開展聯防聯控國際合作、應對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向應對疫情能力薄弱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幫助、堅決反對污名化和疫情政治化、健全完善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等倡議,繼續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這其中,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發揮全球抗疫領導作用尤為重要。當前,中國已經向世衛組織提供兩批共5000萬美元現匯援助,向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等組織提供援助,積極協助世界衛生組織“團結應對基金”在中國籌資。中國還承諾,待疫苗研發出來後將其作為公共産品向全球提供。

  對此,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使大衛·納巴羅評價説,一系列中國舉措致力於補齊國際危機應對的短板,為國際抗擊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持。

  用木桶原理分析全球疫情防控,道理是一致的: 人類能否最終戰勝疫情,取決於疫情防控最薄弱、最脆弱的國家。白皮書指出,中國願意向疫情防控薄弱地區提供援助,積極參與並落實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在向50多個非洲國家和非盟交付醫療援助物資、派出7個醫療專家組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援非抗疫力度。正如吉布提總理卡米勒所説:“在這一艱難的時刻,中國沒有坐視不管,而是同我們站在一起,給予我們幫助。”

  需要警惕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正不斷顯現。一些西方政客卻逆勢而為,借機大肆炒作“脫鉤”“去全球化”謬論,盡出損人不利己的損招、陰招。對此,白皮書強調中國願同各國一道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共同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安全與暢通。

  目前,中國已與韓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協商開通“綠色通道”,為外籍人士返華工作創造便利,努力穩定全球産業鏈供應鏈。一批法國工程師還通過包機回到中國的企業上了班。

  “團結就是力量”、“未來的成敗取決於今天的作為”……針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勢,白皮書發出迫切呼籲,強調全球疫情防控戰,已經成為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之戰、維護人類健康福祉之戰、維護世界繁榮發展之戰、維護國際道義良知之戰。

  在這場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戰役中,來自中國的一系列行動和倡議,無疑將為人類最終取勝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也請某些成天琢磨著如何嫁禍於人的美方政客靜一靜,真心實意地為本國民眾、為國際社會團結抗疫盡一點力吧。(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