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軍歌裏,讀懂邊關軍人的青春熱血和家國情懷
2020-07-31 14:32:36來源:中國軍網編輯:范琪妍

  山河歲月間 邊關軍歌裏

  ■鄭蜀炎

軍歌裏,讀懂邊關軍人的青春熱血和家國情懷

西沙琛航島,唱著《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的那群兵。

  “鷹飛在天上,影子落在地上;歌唱在口裏,調調打在心尖。”在內蒙古邊防採訪,隨邊防官兵草原巡邏途中,路遇踏歌而行的牧民,一曲信馬由韁的高亢粗獷民歌傳來,瞬間把心口撞出熱辣辣的滋味。

  高翔的鷹與豪邁的歌,就這樣鋪展出邊關獨有的天蒼地闊的畫卷、超越傳奇的故事。能歌善舞的邊疆群眾愛説自己“每天都在山歌裏醒來”,而鏗金鏘玉的軍歌也伴隨著戍邊軍人的歲月風華。那些邊關軍歌燦然而直抵於心,會讓你在“談笑相逢肝膽傾”的旋律中,理解什麼是青春熱血,懂得什麼是家國情懷。

  更何況,歌聲盪漾蹈厲處,必見軍旗漫卷,有雪峰大海繁星交相輝映,巍巍雄關,豈止千里萬里;

  更何況,歌者皆披堅執銳,任風霜凝戎衣,泉石激韻飛揚間急管繁弦,壯行天涯,豈止千人萬人……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而軍歌則是這種記憶裏的一種標誌性刻度——中國最早的軍歌,應當是《詩經》裏的《無衣》。

  當然,它屬於邊關、來自邊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三千年後的邊防軍人,依然能夠被這古老戰歌激蕩起萬般豪情。鼙鼓狼煙中的血與火,縱馬橫槊的壯士情,是邊關軍歌永遠不變的主旋律。

  1951年12月1日,人民解放軍在雪域西藏完成了解放中國大陸的最後一戰。這是一個永載史冊的日子,也是一個高歌猛進的日子——隨著一支支邊防部隊進軍駐防邊關要地,擔負起戍邊衛疆的重任,一首首令人怦然心動的邊關軍歌也在這裡誕生了。

  在新疆伊犁邊防採訪,如同在讀一本凝重的中國近代史。這裡有不少“百年老哨”,僅聽其沿用百年的名稱,就讓人思接千載。然而,斑駁滄桑間,新一代邊防士兵為新中國的邊與防、疆與域,用旋律唱出了只有我們這個時代才擁有的硬氣與豪邁。出自新疆阿拉馬力邊防連戍邊人筆下的那首著名軍歌——《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從誕生那天起,就弘于一國,徹響軍營,秉持註釋著邊防軍人“金子般耀眼”的信念和心聲。

  這首歌曲現在鐫刻在連隊大門口的一塊天山石上,激越的旋律中宣示著戍邊士兵永遠的忠誠、永遠的奉獻。永遠有多遠,永遠就在眼前……

  “都説西藏苦,最苦是墨脫。咱到西藏來,當兵守墨脫。”當年徒步採訪墨脫的時候,這首叫《當兵守墨脫》的歌還沒寫。但是,墨脫軍人的腳印,一直在漫漫邊關路上譜寫著砥礪飛揚的音符。如同當年采寫的新聞通訊中一個章節的標題——“千里墨脫路,萬首奉獻歌”。

  平生蹤跡少年心。墨脫邊防曾經有巡邏線而無巡邏路,腳踩到哪,哪就是路。最遠最險的防區需要在險路湍流間徒步往返8晝夜。剛滿18歲的新兵姚剛在他生日那一天,讓18歲成為永遠——他巡邏途中被捲進滾滾浪濤,身後的戰友只抓住他簇新的背囊。後來,連隊軍人大會決定:將姚剛常挂嘴邊的《那一年我17歲》,作為連隊的保留歌曲——“背起行囊,裝著若無其事地告別媽媽。想起媽媽對我説,別忘了回家的路……”

  今天,墨脫軍人唱《當兵守墨脫》,也唱《那一年我17歲》,歌聲告訴我們,邊關軍人並非不懂時尚,只是他們知道,軍人的選擇首先是犧牲奉獻之高尚。

  最早論及軍歌者是東漢蔡邕,“建威揚德”是其提出的軍歌定義。在雲南邊防,有一個連隊改名動一時的《小草》為《大樹》,作為自己連歌——“沒有花香,沒有妖嬈,我們是一棵大樹能擋住山呼海嘯……”我不知道改編的水準如何,卻知道,“建威揚德”之意盡在其中。天遙地遠並不能遮蔽邊關軍人的萬丈豪情,戰士們告訴我:“身為邊防軍人豈能甘為一棵默默無聞的小草,任由風雨飄搖。自己必須成為一棵高聳的大樹,在邊防線上為祖國抗擊雷霆風暴。”

  長歌行,歌咏志。那一夜山雨突至,和戰士們一同放歌,聲高亢而不聞風雨驟。

  千里萬里,走邊防下海島,戍邊人説起自己天涯海角的舍命搏擊、係馬磨刀的雪急風猛,總是笑談生死、壯志滿腔,但每每談及妻兒,一條條漢子又常常清淚點點、深情脈脈。於是,人在邊關,總有一些充盈著別樣風景和斑斕情感的旋律讓你心頭溫熱、眼眶微潤——《十五的月亮》《當你的秀髮拂過我的鋼槍》……這些軍歌裏有兒女情長,有血火陽剛,更有家國大義,如果沒有這些歌聲盈于耳、蕩於心,那你肯定離邊關還太遙遠。我相信費爾巴哈的話:“感情只是向感情説話。”

  “薪盡火傳,不知其盡。”火炬如此,邊關軍歌亦如此。

  (原標題:軍歌裏,讀懂邊關軍人的青春熱血和家國情懷)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