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綠水青山不負人,生態産業正青春
2020-08-16 15:34:12來源:科技日報編輯:黃蓉

  ◎ 洪恒飛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遠處山間、公路兩旁俱有竹林掩映,一進村口就可見荷塘農田……8月中旬,在浙江安吉余村,接連數日陽光明媚,綠水青山更顯清麗。

  湖州市安吉余村 ,“兩山”故事由這裡起步

  一度靠著挖礦山、建石灰窯富起來的余村,眼見青山被毀、河流變質後,終於壯士斷腕,關停礦山和水泥廠,發展起了休閒旅遊業。曾在本地礦山當了20多年炮工、已轉業做了一名“養山人”的村民汪苗青由衷感嘆,礦山關停、青山歸來,余村走出了一條“綠富美”的康莊大道。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考察湖州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十五年間,“兩山”理念發軔于浙江,傳至全國各地,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生態文明的一張綠色名片。意識迭代:從壯士斷腕過渡到常態化治理

  工業污水有序排放,居民小區雨污分流,從而水清岸綠、環境生産兩相宜,這是杭州市錢塘新區的現實圖景。

  在杭州市錢塘新區,護水義工、垃圾分類、義務植樹逐漸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清潔排放、回收利用等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的“必修課”。

  污水如何處理才能達到理想水質?當地通過開展“五水共治”等專項行動,雙管齊下開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和全農村污水治理,分別實現了2個工業集聚區、29個生活小區完成創建驗收,61個農村提標改造項目落實。

  近幾年,通過常態化的助企服務行動,錢塘新區生態的環境助企服務員深入到企業一線,為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生態環境難題。截至今年7月底,已累計派駐845人次,服務企業425家次。

  不難理解,與其因弊病積重難返而壯士斷腕,不如及早開展常態化、精細化的污染防治。意識到這點的錢塘新區,發揮數字技術優勢,正積極推行“電力大數據+環保”排污監測系統試點,下半年還將新建數據中心平臺,整合優化轄區各類環保數據和信息資源,加強數字監管能力。

  10多年前遍佈著“低散亂”企業,因生産鉛酸蓄電池導致空氣、河流被污染的湖州長興縣和平鎮,與安吉余村一樣體會過壯士斷腕之痛。

  “經過技術研發,如今每天有400多噸廢舊電池在這脫胎重生。”作為地道的長興人,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曾表示,要守住來之不易的綠色發展成果,應做到生態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綠色延伸:鐘靈秀美的自然畫卷徐徐鋪開

  2015年,青海省西寧市犧牲規模工業産值170億元,將436萬平方米的工業用地用於建設園博園。用百億元産值換一座大花園,是當地數十年來踐行綠色發展之路過程中的又一項生態創舉。

  “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這句當地人很熟悉的順口溜,有不少人想改寫它。上世紀80年代末,西寧市吹響了綠化荒山的號角,一代人紮根荒山,戰黃土、抗缺水、滅鹽鹼,建成了由62座泵站、3120公里管道組成的林灌網絡系統,才換來了當地南北兩山的“綠顏”。

  近十餘年來,西寧市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森林覆蓋率逾34%,成為西北首個省會森林城市。今年7月,西寧園博園一期開園,讓江南園林乃至嶺南園林的景致在西北地真實區呈現。

  “走綠色發展道路不是隨大流、蹭熱度。作為青藏高原的門戶和國家生態屏障,生態脆弱的西寧必須如此。”西寧市綠色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説。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湖州師範學院“兩山”理念研究院院長黃祖輝教授認為,踐行“兩山”理念,要將人文生態納入其中,使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相交融、共轉化。

  無獨有偶,今年3月,山西省打響“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戰。根據山西省委省政府出臺的《汾河流域生態景觀規劃》,當地將抓好汾河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打造從源頭到入黃口、城區與農村有機銜接、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水利長廊、生態長廊、文旅長廊。

  山西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以汾河做示範,全面推進“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全方位保護“華北水塔”。

  效益轉化:激活綠色基因 釋放溢出效應

  在浙江麗水松陽縣,有64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陳家鋪村,因為三面環山、高海拔的自然條件,曾逼得許多村民離開家鄉,村裏無人照料的老房子荒涼坍圮。

  麗水市松陽縣陳家鋪村全面推動生態、村落、文化、産業等融合發展。目前,每年有20余萬名遊客慕名而來,為當地帶去旅遊收入1000多萬元。

  為此,松陽縣通過探索文化振興鄉村之路,先後引入書店、民宿等多種業態,將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從20年前全市僅有15個A級旅遊景區,到如今高等級景區數量從全省倒數第一躍升到全省第三。2019年,麗水市民宿(農家樂)營業總收入37.6億元、增長23.7%。

  此外,麗水市通過基地直供、檢測準入、全程追溯等標準建設,麗水農業公用品牌“麗水山耕”已經建立合作基地1122個,培育品牌農産品1000余個,“麗水山耕”的品牌估值達26.6億元,連續兩年位居“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排行榜首位。

  近年來,作為國家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麗水制定了全國首個市級生態産品價值核算技術辦法、召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國際大會、完成全國首個村級GEP核算評估、探索政府購買生態産品機制……一系列改革舉措,讓麗水的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金山銀山。

  “進一步拓展‘兩山’理念,關鍵是做好‘ 轉化’這篇文章。”黃祖輝説,需要創新“綠水青山”産權制度,探索分權化和地方化的改革思路,發展共享機制,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實現小康的有力工具。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