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地評線】金羊網評:不斷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勠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0-09-06 19:43:31來源:金羊網編輯:楊磊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講話時強調,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許多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催生新發展動能,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必須著力抓住三個關鍵。

  關鍵之一:以擴大內需促進國內大循環

  眾所週知,疫情發生以來,我國不少出口企業紛紛瞄準、開拓國內市場,一大批優質的出口産品轉內銷,進一步豐富了國內市場供給,帶動了消費升級。這是我國強大內需市場對經濟支撐的一個縮影。

  其實,我國有14多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國內市場空間廣闊。促進國內大循環,必須打破國內市場上存在的各種顯性與隱性要素流通障礙,通過促進要素在國內自由流動來塑造國內統一大市場。

  正因為如此,今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要求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範圍,健全要素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只要把這一政策真正落實好,就能對打破國內要素流動障礙、塑造國內統一大市場起到顯著推動作用。

  促進國內大循環,有必要確保消費市場持續擴大與消費持續升級。為此,要保證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通過各種政策措施來緩解國內收入與財産分配失衡格局;要保證居民將更多收入投入到消費,必須堅持構建房地産調控長效機制政策;必須加快戶籍改革與農村土地改革,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與消費熱情。

  關鍵之二:以科技創新催生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動能

  創新就是生産力,也是企業強大、國家興旺的重要前提。如今,我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但要看到,我國還面臨一些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所以,我們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只能通過夯實基礎研究,在新的科研體系、新的創新戰略下,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攻克關鍵技術。還要看到,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必須確保我國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並促進我國企業通過各種努力實現技術進步、在産業鏈價值鏈上不斷向上攀升。

  需要指出的是,過去支持我國經濟發展幾十年的低成本優勢和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在未來不可能再持續,未來需要依賴的是創新驅動型增長模式,必須提高總要素生産率。

  因此,我國應該把更多資源用於提高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對整個教育體系和科研體系進行調整。大學應鼓勵創新精神,鼓勵自主討論,努力培養大量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同時,我國也應加強中專教育和職業培訓。

  關鍵之三:以改革開放打造競爭新優勢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不是對過去政策的簡單重復。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供需梗阻,在提高供給品質上下功夫,不斷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國內大循環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提高內需比重,另一個是提高關鍵技術和重要産業鏈的可替代性和韌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後退,更不是關起門來自給自足,而是需要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這裡講的高水準對外開放,指的是要適應不同國家、地區、市場的變化,適應開放程度的週期性變化,構建更有韌性和彈性、更具抗衝擊性的開放,並基於規則制度進行開放,推動維護全球化長期發展。(金羊網 文/特約評論員 尹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