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安徽鳳陽:花鼓唱出四十年巨變
2020-09-20 16:43:53來源:光明網編輯:張倩楠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馬榮瑞 常河 丁一鳴 光明網記者 孔繁鑫

  “翻天覆地大變樣,全國人民心歡暢,小康路上不掉隊,幸福的生活萬年長……”8月28日上午,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陳玉芝、鄧凡蘭姑嫂二人用鳳陽傳統的花鼓小鑼技藝向遊客傾情演繹40年來發生在安徽鳳陽的巨大變化。

  在安徽鳳陽,無論工廠城區還是山野鄉間,奔赴小康路上,這座城市正在釋放無限活力與巨大潛能。

  昔日要命河,今日生命線

  “以前天一下雨,濠河水就變渾,河裏一起水(發洪水),小孩到對岸上學就犯了難,還淹死過人。”8月27日下午,在鳳陽縣濠河林橋段,家住河流上游的高志安向記者講述起了面前這條河的種種過往。

  濠河是鳳陽的母親河,也是淮河右岸一級支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鳳陽當地石英岩礦産開發,沿岸企業的石英尾泥尾砂開始傾瀉進入河道,河道淤積、過水不暢、水質下降等問題日益突出。

  自2015年以來,鳳陽縣開始為母親河“通腸洗胃”:經過四期工程治理,濠河清淤500萬方,治理干支流河道46.12公里,加固堤防19.96公里,濠河30年淤積、20年斷流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通腸洗胃’不是單純的河湖水庫治理工程,而是鳳陽為適應生態建設而進行的支柱産業整合調整。”在濠河林橋段,鳳陽縣水務局工作人員劉濤介紹,為保證河道持久通暢,鳳陽關停了濠河沿岸343家石英砂生産加工企業,産生的尾泥尾砂也不再排入河道,而是回收利用製成了水泥。過去能要人命的濠河,如今成了兩岸人民奮鬥奔小康的生命線。

  “小康生活要有小康生態。”鳳陽縣委書記徐廣友指著光禿禿的河岸説,“未來,我們還要進行岸上復綠和景觀帶打造。”

  産業轉型有希望

  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關鍵在於生産方式的調整革新。在鳳陽,以石英砂礦産為代表的支柱産業從粗放生長,逐漸走上了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記者走進坐落于鳳陽縣大廟鎮石英産業園內的鳳砂集團石英産業聚集標準化示範區,偌大的廠房內,自動化設備正將精篩過的石英砂粉堆疊起來。據石英産業園基礎建設負責人孫威介紹,鳳陽縣石英砂岩願景儲量達100億噸,居全國第一,其中90%的儲量在大廟鎮,這裡産出的石英砂原料供應著下游200家企業。

  2018年起,鳳陽實施石英砂産業轉型升級,推動石英砂開採加工企業退出河道、林地與農田,僅大廟鎮就有265家石英砂企業被拆除關停。産業園計劃整合100余家規上礦産企業抱團發展,目前已有近一半企業確定入駐。

  “明年上半年,我在園區內的石英砂項目就能投産了,但受政策限制,生産規模不會再擴大了。”在鳳陽縣劉府鎮,從事礦産開發20多年的商人金朝暉如今多了另外一個身份——金豐生態農業合作社負責人。通過礦産發家的金朝暉開始聚焦于設施農業,在劉府鎮,他經營起近百座果蔬大棚,種植“羊角蜜”“玲瓏蜜”等網紅水果,年産值近千萬元。

  與金朝暉不同,在位於劉府鎮太山村的九天生態園,沈慶華則立志將農村的生産生活場所打造成城市人嚮往的休閒體驗空間。“我們想吸引眾多城市居民來農莊休閒放鬆,在採摘、遊樂中感受鄉村,這個過程就是我們的經濟收益所在。”沈慶華説。

  翻開小康新篇章

  在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小崗村,記者見到了當年的18位大包乾帶頭人之一、77歲的嚴金昌老人。從2008年開始,嚴金昌用自家一畝半的宅基地經營起了農家樂“金昌食府”,每年毛利在30多萬元。“如今的小崗人吃不愁,穿不愁,家家都住小洋樓,戶戶都要建車庫。”這是嚴金昌老人眼中的小康生活。

  在農村,兄弟間分祖産,村民間換地是發生矛盾的主要原因。2016年,為了促進村民間和諧共處,老黨員李學忠聯合老黨員老鄉賢6人組建了“小崗村義務調解委員會”,調解委員會的成員年齡最大的超過80歲。委員會有一本卷宗,每調解一宗矛盾都會詳細記錄在冊。

  “調解委員會成立當年就調解了村裏近70宗矛盾,之後逐年減少,去年只有十幾宗。”李學忠感慨,隨著素質提升,村民們懂得自我約束,需要協調的矛盾也越來越少。

  在小崗村與北大荒七星農場合作建設的現代農業示範區裏,綠油油的水稻田變成了“天然畫布”,巨幅的“稻田畫作”成了網紅打卡景點。從2018年開始,小崗村90%以上的農田逐步進行了高標準農田治理,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可灌,澇能排”的農業生産格局,農田畝産提升了200余斤。

  “小康路上,我們就是要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幫助群眾賺。”小崗村第一書記李錦柱這樣説。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0日 02版)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