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改革開放不停步!成為基因植根血脈和記憶中
2020-10-14 10:51:5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網編輯:張倩楠

  央視網消息:“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解決的問題會越來越多樣、越來越複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前不久,“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主題宣傳活動就來到這個不斷創造奇跡的地方。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改革開放不停步!成為基因植根血脈和記憶中

  先行先試挑戰貧困

  多種賦能打造高品質發展新高地

  “要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優勢,創造更多經驗,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

  從敢闖敢試到先行示範,深圳正在推出一系列務實創新的改革舉措,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在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23平方公里的區域分佈了212個産業園區,有超過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而在40年前,這裡是一片空曠的爛泥塘。1980年,黨和國家作出興辦經濟特區的重大決策,深圳經濟特區率先建立。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何建華認為,當時經濟特區的先行先試就是要挑戰貧困、戰勝貧困,要讓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40年來,經濟特區在先行先試、挑戰貧困、創造物質財富、改善人民生活、改善城鄉面貌以及進行改革開放等方面都取得了經驗和成果。 

  深圳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介紹,在40年新的起點上,深圳全力推動一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任務的落地實施。全面深化前海改革開放、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等一系列前沿性的工作,力爭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

  改革不停頓,今年3月,深圳又發佈了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提出實施“一網通辦、智慧‘秒批’、精準服務”政務服務模式。利用科技賦能營商環境改革。不久前上線的平安智慧城市“i深圳”平臺讓市民辦理各項證照不用再帶證件了,實現了個人證件信息數字化流轉。深圳推出的政務服務“免證辦”,依託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居民身份證、不動産權證、營業執照等393項電子證照代替了實體證照,覆蓋了市民、企業日常需要用到的95%以上證照。

  “免證辦”背後是政府業務系統與電子證照庫信息實現了聯通共享,大數據平臺打破了政府機關原有的行政壁壘,重塑了政府的管理體系。“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帶來近8000項服務事項都可以在一個平臺上辦理,其中260項可以實時核驗、自動審批,“秒批”成為深圳一張“金名片”。

  現在,深圳正以“數字政府”建設為抓手,從城市管理運行到百姓生産生活,大數據賦能的現代治理體系正在形成,推動著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正在改變著這個上千萬人口的城市裏人們的生活。

  今年8月,深圳率先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目前已在交通、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開始試點應用。在深圳市中心的路口,車流量雖然大,但通行順暢。因為紅綠燈時間的長短是根據實時車流量計算的,這個平安智慧交通系統將通行的車輛轉化為一個個看得見的“數據”,再通過5G傳輸、AI計算,優化控制交通信號燈,實現了從過去車看燈、讀秒數通行到現在燈看車、讀車數放行。

  在深圳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大數據同樣改變著政府的管理和服務,這裡接入了全市82套系統,匯集各部門100類業務數據,是一個能看、能用、能聯動的智慧城市運行和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點開“明廚亮灶”監控系統,就可對全市近2萬家200平方米以上的營業性餐飲機構的後廚一目了然。

  “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劉佳晨介紹,深圳將智慧城市作為推動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和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市民三位一體的數字深圳,全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樣板城市。

  在今年發佈的《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顯示,深圳繼上年在重點城市排名居首後,今年又蟬聯全國第一,連續兩年居首位。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改革開放不停步!成為基因植根血脈和記憶中

  經濟基礎多元強勁

  改革開放從未停步

  “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是應對當前複雜形勢、完成艱巨任務的迫切需要。”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在堅持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同時,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國內生産總值實現正增長。22秒,這是如今深圳海關一個包裹的通關速度。上半年,深圳進出口貿易實現雙增長,經濟增速畫出“V”形反轉曲線。

  在新的發展格局下,如何進一步激發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動力活力?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認為,這得益於一套紓困惠企政策“組合拳”。此外,建立重點産業鏈“鏈長制”,由市領導牽頭,做好“鏈式服務”。這種聯繫不是挂名,而是要對上游下游清楚,每個産業不一樣,“卡脖子”的地方也不一樣,“卡”的程度也不一樣。一企一策、一鏈一策,持續跟進,幫助這個鏈能夠安全穩定。

  改革開放是深圳的基因,也是跨越發展的密碼。100多戶,這是每天在深圳誕生的戰略性新興企業的數量。同時,國家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也在深圳啟動,醫藥衛生、財政預算管理、土地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在前海,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等領域誕生的500多項創新制度在推動深港合作、服務內地和對外開放等方面成效顯著,為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介紹,這裡正加快推出前海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方案,攜手港澳不斷增強對外開放的門戶功能、全球資源的配置功能,為大灣區建設不斷提供新的有效支撐。

  更高品質的改革引領更高水準的開放。在曾經炸山填海建港口的蛇口,一個20萬噸級的5G全自動智慧碼頭已經部分投入使用。深圳開通的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219條,通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外貿出口總額連續27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中國美國商會會長畢艾倫論認為,深圳擁有一個很多元的強勁的經濟基礎,這裡有很多優秀科技企業共同營造了一個很好的生態系統,讓深圳非常有吸引力。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認為,中國的發展道路令人印象深刻,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固步自封。

  從經濟發展到社會治理,面對疫情等全球不確定因素的種種挑戰,深圳正在高品質發展的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個方面,創造出好的經驗、好的做法,也能夠帶動全國的經濟高品質發展。

  創新是深圳的底色。從建市之初科技基礎幾乎為零,到如今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40年來,深圳堅持走創新驅動戰略,著力基礎創新、源頭創新,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如今,超材料、基因測序、柔性顯示等技術處於世界前列水準。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匯集了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等一批前沿性、前瞻性的科研團隊和項目。一批科技巨頭企業在深圳誕生成長。2019年,深圳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700多家,總量超過1.7萬家,高新技術産業實現産值2.62萬億元。

  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深圳設立了自然科學基金,加快建設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平臺。在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推行選題徵集制、團隊揭榜制、項目經理制等,探索國際創新合作新模式。光明科學城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劉勝介紹,科學城的建設主要定位於應用基礎研究,圍繞大灣區産業發展的需要,解決一些“卡脖子”的問題來進行突破。

  源頭創新不足曾是阻礙深圳高品質發展的短板。這幾年,深圳加快産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制改革,以市場化的方式鼓勵知識産權授權、技術轉移。如今,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引進或落地項目126個,走出了一條從跟隨模倣式創新邁向源頭創新、引領式創新的躍升之路。在廣東首個重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20多位院士齊聚於此,大灣區未來網絡、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等多項世界前沿技術取得研發突破。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介紹,投入超過10億這樣規模的科學裝置,從論證到實施到完成,快的是5到7年。而在深圳搞的雲腦Ⅱ大科學裝置,從開始論證到裝機完成,僅需9個月。

  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一年來,深圳不斷通過法治規範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深圳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實施後,要求從重從嚴處罰知識産權侵權行為。此外,深圳外商投資準入限制措施減少近三分之二,在製造、金融等22個行業領域取消了準入限制。與此同時,政府服務也在不斷優化。“深i企-精準服務企業”平臺的推出讓企業有困難時可以第一時間找到職能部門。平臺從3月份上線以來,已處理企業訴求幾千件,幾乎全部辦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黃偉介紹,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是雙輪驅動的,未來深圳將會進一步探索科研的制度和人才的服務上的銜接,形成一個深港兩地攜手共進、共同服務於大灣區建設、共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嶄新格局。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改革開放不停步!成為基因植根血脈和記憶中

  提升民生福祉

  打造民生幸福標杆

  漫步在深圳灣街頭,隨處可見的公園,成片綠地,美景與生態讓人有些忘記身在繁華都市,而便達無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體系,又讓人能感受到身處現代化城市的各種便利。深圳在創造經濟發展奇跡的同時,在建設高品質“民生幸福標杆”上,也不斷探索創新,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要把我們內地建設好,讓他們跑來我們這邊才好。”當年的願望如今正變為現實,現在,許多港澳臺青年懷揣期待憧憬來到深圳,把這裡作為職業發展的新起點。大灣區的東風正不遺餘力幫他們施展才華,實現自己的夢想。展望未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到2025年,深圳的公共服務水準和生態環境品質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在深圳南頭古城,這座承載1700年曆史的文物古跡正煥發新生,作為粵東首府傳承千年文脈,作為粵港源頭留下城市記憶。古城的蝶變成為展現深圳發展、推動灣區融合的精彩絕倫的歷史文化名片。

  茅洲河治理前曾是深圳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河水質為劣Ⅴ類。如今沿河兩岸草木茂盛,連片濕地孕育勃勃生機,綠道上往來休閒運動的人們,望著河道上不時飛過的白鷺,構成一幅美麗畫卷。幾年來,深圳市累計投入1200億元,統籌推進茅洲河等為代表的重污染河流治理,牽引帶動周邊環境整體提升。

  在深圳寶安一所今年新建成的小學校門外,家長們翹首以盼,等待著即將放學的孩子。這所學校1600多個學位中有55.5%都給了非深圳戶籍學生。教育優先,不是一句空話。作為全國最大移民城市,深圳在保障來深建設者子女的受教育權益上,持續加力。五年時間裏,深圳累計財政性教育投入達2800億元,年均增長20%,總量及增幅均居廣東省第一。180多所公辦中小學改擴建,新增25萬個學位。僅僅是今年9月開學季,深圳就新改擴建中小學59所,增加學位7.8萬個。深圳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處長邱成瑜介紹,目前,全市基礎教育階段學位65%、公辦學位的55%提供給了非本市戶籍學生,比例全國最高。

  保障民生,教育是其中一環。而打造“民生幸福標杆”,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對深圳明確的戰略定位之一,要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七大目標。面對這樣的目標,深圳不斷探索創新,提前佈局。

  不久前,燕羅社區健康中心正式功能升級,不僅有100張床位,而且打破了醫康養多頭管理的局面,第一次將中醫藥和養老深度融合,為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補上重要一環。以前看病約不到號,還要改期。現在專家下到社區健康中心,市民們很方便。近年來,在深圳僅市區兩級政府衛生投入超過1200億元。2019年,深圳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1.54歲,比2015年提高0.8歲。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體改和基層處處長李創介紹,深圳衛生健康改革,叫補短板強基層,重點讓所有老百姓都能夠獲得更加公平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僅2019年,深圳九大類民生支出就超過3000億元,同比增長9%;今年上半年,民生投入已經佔到財政支出的七成以上。改革領域越寬越深入,居民幸福指數全面提升。2020年深圳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250元,居全國首位。保障房供應不斷加大,未來,深圳60%的房子由安居型商品房、人才住房、公共租賃住房提供。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改革開放不停步!成為基因植根血脈和記憶中

  新時代賦予深圳新使命。深圳正作為國家“戰略代表隊”在全球城市競爭中率先衝刺。目前已從“高品質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等五大方面制定百餘項目標任務。

  勇闖無人區,做好示範區。未來,國家將支持深圳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推進更高水準深港合作,增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正如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何建華分析的,有些經濟特區事實上已經超越了經濟的概念,而是進入了創新經濟社會協同發展、探索實踐治理現代化的一個新階段、新境界,在這方面繼續取得可複製、可推廣的新經驗。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