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2020-12-18 11:13:5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韓基韜

  有人説,在中國,有沙縣人的地方,就有沙縣小吃。

  熱騰騰的扁肉配上香味兒十足的拌面,十多元錢就能填飽肚子,物美價廉的沙縣小吃是不少人心中的“國民美食”。

  2000年8月8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在沙縣夏茂鎮座談時強調,“要找準今後經濟發展的支撐點,特別是加強以沙縣小吃業為支柱的第三産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今,沙縣小吃在全國門店已經超過8.8萬家,年營業額超500億。”沙縣小吃産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介紹説。

  扁肉是“水泥”,拌面是“鋼筋”, 沙縣小吃逐漸築就了大産業。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沙縣位於福建三明市,自古是商賈雲集之地,素有“金沙縣”之稱。

  上世紀90年代初,沙縣俞邦村老支書俞廣清作為致富帶頭人,在福州開了一家沙縣小吃。“最開始,沙縣小吃的種類很少,扁肉和拌面等幾樣,我們的經營思路是讓食客‘一元進店、兩元吃飽’。”

  食客們吃得飽,花得少,好吃不貴的沙縣小吃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只要肯做工,一天下來的收入能達到三四百元。”俞廣清和越來越多的村民們嘗到了小吃食帶來的大甜頭。

  最初,沙縣人只把開店當作維持生計的手段。大家沒想到的是,開小吃竟然被當成了“大事兒”來發展。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近年來,俞邦村依託傳統小吃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多次到沙縣調研小吃發展。

  “沙縣小吃業的成功之處在於定位準確,填補了低消費的空白,薄利多銷,闖出一條路子。現在應當認真進行總結,加強研究和培訓,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1999年3月4日,習近平與村民代表、專業戶座談時指出。

  不久後,沙縣成立了有編制、有經費的小吃産業發展中心,主要負責對沙縣小吃業進行培訓、研發並推動其産業化發展。

  “一個縣能為一個産業成立事業單位,這在當時的中國是很有獨創性的。”張鑫説,發展中心開啟了推動沙縣小吃常態化、有序化發展。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三明沙縣小吃培訓中心,學員們正在學習製作蔥肉餅。

  2005年,沙縣人羅光燦乘綠皮火車坐了二十五個小時,從福建來到北京,加入了在首都開小吃店的大軍。

  對北京環境不算熟悉的羅光燦,對北京的市場卻不陌生。“總書記在當時提出的‘加強研究和培訓’給與了我們很大的幫助。”

  在小吃“大軍”北上之前,沙縣小吃産業發展中心為羅光燦和小吃業主們提供了細緻的開店“教程”。

  “不要著急開店,去菜市場、街邊巷尾,把當地的小吃先吃一遍。”張鑫説,了解當地口味是為小吃業主培訓上的第一課。“沙縣小吃的消費群體是普通的老百姓,當地人接受的東西就是沙縣小吃要做的東西。”

  隨著在全國不斷發展,沙縣小吃總結南北方口味,推出了如今最受食客歡迎的“四大金剛”:北方人喜愛的蒸餃、南方人鐘意的燉罐、最具沙縣特色的扁肉、滋味兒十足的拌面。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福建三明沙縣小吃産業園生産車間,一名工人在生産線上檢驗柳葉蒸餃品質。

  “數錢會數到睡著,”在北京的羅光燦和天南海北的同行們嘗到了經營小吃的酸甜苦辣,“我們五點半就起床,採購、製作、銷售、清潔……晚上要做到十二點,錢掙得不少,但工作真的很辛苦。”

  開沙縣小吃賺錢不難,但“夫妻店”的經營模式在不斷發展的市場中卻越來越不易。

  如何讓沙縣小吃持續做出大成績?

  沙縣小吃産業發展中心總結出小吃製作和經營經驗,將全國成千上萬小吃業主的後廚變成了“中央廚房”的生産模式。

  2016年,沙縣小吃開始實行標準化生産,將現代食品加工工藝與傳統小吃製作工藝有機結合。“中央廚房”批量生産前請沙縣小吃業主代表品嘗,既保證了獨特風味,又確保了食品標準化、安全化,小吃業主的經營成本不斷降低。

  “現在回頭來看,總書記在當年對沙縣小吃的囑託正是推動沙縣小吃産業化發展的起點。”張鑫説。

  沙縣小吃還有筆“特殊的賬”。

  “過去,鄉親們富了,但不少人身體也累垮了,有的甚至倒在了灶臺上。”張鑫感慨道。

  “自從用了‘中央廚房’配送的半成品之後,小吃業主們最起碼可以多休息4個小時。這換來的是沙縣小吃整體從業隊伍的健康,是無價的。”張鑫説。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沙縣小吃推出系列外賣産品套餐。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沙縣小吃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辛辣”。就在羅光燦和同行們一籌莫展時,沙縣及時出臺《關於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力支持沙縣小吃業主共渡難關的十條措施》。

  沙縣小吃業主們吃下了定心丸,沙縣小吃的食客們也嘗到了“新滋味”。

  酸菜魚蓋澆飯、雞腿飯……主要以扁肉、拌面、蒸餃、燉罐傳統“四大金剛”為主打的沙縣小吃上新了。

  “麵條的特性不適合做外賣,會影響口感,因此我們在蓋澆飯等米飯類為主的産品上加大力度研發新的口味。”張鑫説。為應對疫情,沙縣小吃和外賣平臺做了相應規劃,組織業主嘗試適合外賣的新産品。

  “總書記提出‘危機中育新機’,這就是沙縣小吃的實踐故事。”

  “現在的營業額已經達到了疫情前的水準,業績不錯。”羅光燦一家在北京、天津等地開的四家沙縣小吃順利渡過了危機。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2020年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美食展

  12月8日開幕的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是當地最盛大的節日。

  在小吃節上,芋餃、包心豆腐丸、鄭湖豆干、甜燒麥等近百種特色小吃吸引了市民和遊客前來品嘗。

  而讓不少遊客驚喜的是,小吃節上不僅有小吃,還有沙縣博物館新館開幕、最氧三明四季行、《沙縣小吃》電視連續劇啟動儀式等系列配套“大餐”。

  為沙縣小吃節做足了籌備工作的張鑫説,“現在我們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沙縣小吃的規模優勢、品牌優勢,轉化成産業優勢。”

  通過“金字招牌”帶動旅遊等産業發展,沙縣小吃發展的空間不斷擴大。

  在張鑫看來,“總書記當年調研時提出的‘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正在變為現實。”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在“沙縣小吃第一村”俞邦村,老支書俞廣清正帶著村民們為沙縣小吃“中央廚房”種植芋頭等農作物。

  “將互聯網等技術工具,與新零售的運行業態結合起來,將是沙縣小吃未來發展的方向。”張鑫和同事在沙縣小吃産業園裏規劃著未來的發展。

  為了參加在沙縣舉辦的小吃節,羅光燦特地從北京趕了回來。

  “我的四家店,現在兒子在管理呢!”在北京經營小吃15年的羅光燦,把兒子培養成了“沙縣小吃第二代”。“和我當年比,我兒子幸運多了。他現在坐著高鐵,幾小時,就可以往來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小吃店了。”

  羅光燦説,經營沙縣小吃是值得一家人好好努力做的大事業。

沙縣小吃築就大産業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