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燈塔”照不亮阿富汗前路和盟友心中的陰影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1-08-29 21:13:41

  當美國總統拜登8月10日對媒體説,美國在20年內,訓練和裝備了逾30萬名阿富汗政府軍軍人時,恐怕做夢都沒想到,這場在四任總統“運籌帷幄”下、耗資2.26萬億美元的戰爭,會以這麼狼狽的結局收場。

  “喀布爾時刻”來得如此迅猛,國際社會一片譁然。美國政界、新聞界的第一波操作是甩鍋,為美國的慘敗找臺階下。

  8月16日,拜登在講話中指責阿富汗軍隊缺乏戰鬥意願。美國阿富汗重建行動特別督察長約翰·索普科在向國會提交的最新評估報告中,將阿富汗政府迅速垮臺歸咎於阿富汗軍隊逃兵過多。美國NBC新聞指責阿富汗政府腐敗橫行。美國前國務卿賴斯在《華盛頓郵報》撰文稱,“二十年不足以鞏固美國重建阿富汗的成果,美國和阿富汗需要更多的時間。”

  向外“甩鍋”之後,接下來的戲碼是搞內訌。拜登在喀布爾陷落後的第二天就指責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任內與塔利班達成和平協議,坐視塔利班“獲得2001年以來最有利的軍事地位”。同時,美國國會、國務院、國防部、情報部門等部門,圍繞形勢誤判、情報評估、撤離計劃等問題互相推諉責任。

  20年的時間,難堪的結局,使世人再一次認識到,強權可以取得一時的勝果,但無法獲得最終的勝利。美國政界在內訌中提到的那些問題,可能確實都不同程度加速了美軍在阿富汗的潰敗,但他們沒説出來或者不願説出來的真正敗因,無疑是美西方以“利益”和“民主”之名行干涉之實的霸權主義思維。

  美國習慣於把自己的那套制度美化包裝,甚至神化,然後借助軍事力量對外輸出,卻一次又一次迎來反噬。對阿富汗,美國先是以“反恐”為由發動戰爭,推翻塔利班統治,然後向阿富汗移植美式民主,這種移植根本不考慮、不尊重阿富汗的歷史文化背景,一味依靠軍事力量推進,結果美式民主並沒有在阿富汗紮根,而是隨著美軍的撤離馬上轟然倒塌,阿富汗又回到20年前的起點。這再次印證,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強國,並不代表其奉行的制度放之四海而皆準。

  美國的“燈塔”沒照亮阿富汗的前路,同樣也照不亮盟友心中的陰影。

  “喀布爾時刻”讓人想起了當年的越南西貢,這也引發了美國盟友的震動。想來就來,説走就走,美國還是能信賴的盟友嗎?這是那些受美國“保護”的國家們的疑問。此外,美國的歐洲盟友也對美國抬腳就走的作法感到震驚,雙方由此産生了齟齬。

  在8月24日七國集團舉行的視頻會議上,美國與盟友間的分歧再次被放大。當盟友們提議將8月31日的撤軍期限延後,以承擔對阿富汗人民的“道德責任”時,拜登明確拒絕了該提議。

  拜登如此絕情的態度也讓盟友們看到了特朗普的影子。拜登雖然表面上一直在修復被特朗普破壞的美歐關係,但從此次阿富汗撤軍的種種作為上來看,拜登實則還在延續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思維。丟下盟友,從阿富汗亂局中抽身,美國想的,只是自己如何儘快止損,至於後果由誰承擔,美國不管。

  美國的外交政策專家沃爾特·拉塞爾·米德在《華爾街時報》撰文稱,“結束遙遠的、無休止的戰爭不會使美國看起來更弱,及時止損體現了美國的務實和智慧”。無獨有偶,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在《外交政策》上也拋出了相似論點。他表示,應該把從阿富汗撤出的軍隊儘快部署到印太地區,“表明美國的戰略轉向是認真的”。

  美國人可以坐著飛機一走了之,與阿富汗地理位置更接近的歐洲卻擔憂起了難民問題。2015年歐盟曾因處理敘利亞難民問題不當,使地中海變成了可怕的人間地獄,並在歐洲各國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問題,還助長了極端右翼和民粹勢力的抬升。昔日的難民危機仍歷歷在目,美國卻要求歐洲敞開國門接收阿富汗難民,盟友們自然氣不打一處來。這讓歐洲不得不重新審視“以美國為首,歐洲緊隨其後”的戰略夥伴關係。

  正當歐洲為可能到來的阿富汗難民潮擔憂之際,美國這邊又開始向東南亞展開“殷勤外交”的攻勢,意欲在印太地區繼續搞結盟對抗的老套路,對抗的目標當然指向的是中國。只是在全程目睹了這個自詡為西方標杆的“燈塔國”種種無下限的操作後,它意欲拉攏的國家中還能有多少人願意選擇相信這個自私+無賴的惡霸呢?

  (劉沐晨 國際在線評論員)

編輯:劉沐晨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