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新春走基層|“最美鄉村”彈出“新節奏”
2021-01-25 16:17:49來源:工人日報編輯:范琪妍

  “老村長”劉興肅一生中引以為豪的事有兩件:第一件是成立了村級工會;另一件是成立了“村民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

  發生在2007年的這兩件事,均創造了甘肅省的“史上第一”。其中,村工會又發展了“驢的”車、羊皮筏子客和農家樂三個聯合工會,一時間遠近聞名;“村民銀行”得到了銀行業監管機構的批准,至今在全國都寥寥無幾。那時的劉興肅45歲,年富力強,被選為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中泉鄉龍灣村的村委會主任、村工會主席、“村民銀行”的理事長。

  臘八節過後,《工人日報》記者來到龍灣村,在年味漸濃的氣息裏,走街串戶,和村民們嘮家常,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細説近20年間的變遷,笑語言談中品味這裡絲絲縷縷的“新節奏”——其中有挺過挫折與挑戰後的定力和底氣,有告別“小富即安”的新理念、新願景,也有一個西北小山村所憧憬的未來發展新格局。

  “老村長”的“電梯夢”

  卸任後的這五六年間,劉興肅安心在家和老伴經營著自己的“金龍客棧”——一個農家院落式的民宿,雖有疫情影響,但去年辛苦一年仍有10多萬元凈收入。

  客棧3層樓、有30間客房,劉興肅將記者領進廚房裏,圍著火爐坐下,往爐膛里加了煤,燒開水、沏上茶,説起往事有些感慨。

  因為黃土高原與騰格裏沙漠過渡地帶的獨特地勢,滾滾東流的黃河在這裡卻如“巨龍回首”拐了個彎,出現了從東向西的“倒流”奇景,當地由此得名——龍灣村。同時,百萬年的水侵風蝕,在村旁形成了一片約10平方公里的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如今已是“網紅打卡地”。

  憑藉黃河、石林、沙漠、戈壁、綠洲、農莊的巧妙組合,2000年以後龍灣村人逐步過上了“種植+旅遊”的新生活,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邁入“中國十大最美鄉村”行列。

  2020年,龍灣村同樣經歷了一系列“衝擊”:先是因疫情影響,旅遊業停擺;又遇早春寒潮,作為種植主業的蘋果樹花期霜凍,許多果樹絕收;入夏以後,旅遊業剛剛復蘇,但因為連續降雨黃河水位暴漲,不得不停業……

  好在受益於“互聯網經濟”,劉興肅的“金龍客棧”在各大網絡平臺開設了在線預訂服務,確保了一定的客流。特別是去年,黃河石林景區抓住秋季旅遊業復蘇的“黃金期”,連續舉辦了穿越絲綢之路(國際)山地自行車賽、馬拉松賽等活動。

  2021年1月22日,全國越野滑雪錦標賽冠軍賽在黃河石林露營地(甘肅白銀國家雪上項目訓練基地)舉辦,更是讓這位“老村長”看到了新希望。

  和以前的鄉村遊比起來,體育旅遊、冰雪旅遊雖然起步晚,但有很好的“錢景”。

  在年近六旬的劉興肅看來,龍灣人今天的“好日子”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勤快”,自己積攢多年積蓄蓋起了這個客棧,老伴寇得玲現在還能一個人操持30多名顧客的伙食,自己50歲學會上網,以後還得努力幹。

  “再幹兩年,我要再裝修改造提升檔次,把房頂的彩棚換成露臺,再裝一部觀光電梯,這就是我的夢想。”劉興肅説。

  “驢的大爺”與“筏子客”

  “原本打算去內蒙古和東北旅遊呢,因為疫情今年就不出門了。”“驢的大爺”尚可棟已經68歲了,每年在石林的旅遊淡季,都要出門轉一轉,“都是搞旅遊服務的,我得看看人家都是怎麼幹的”。

新春走基層|“最美鄉村”彈出“新節奏”

  羊皮筏子工王學軍正在領著遊客“漂流黃河”。記者 康勁 攝

  “驢的”和羊皮筏子,現在是龍灣的兩大旅遊特色項目,而這有一段艱辛的發展歷程。

  曾經的龍灣人要想出村,一是走山路,要翻過地勢險峻落差200米、拐22道彎的大長坡,祖祖輩輩人背驢馱,練出了養驢、趕驢的好把式;一是走水路,靠著羊皮筏子漂到黃河對岸。

  2002年以後,村裏通了公路,當地鬼斧神工的地貌奇觀,怪石林立的黃河峽谷,吸引了眾多遊客慕名而來。在龍灣村逐漸名揚天下的同時,當地村民也開始“轉型”,投入鄉村旅遊,辦起農家樂;作為交通工具的驢車和羊皮筏子也轉型為特色旅遊項目。就是那時,尚可棟和許多村民一道,趕著自家的毛驢車、背著羊皮筏子在黃河石林風景區“入夥”。

  但是,隨之也引發了各種問題,趕毛驢車、劃羊皮筏子的,總是嫌工資太低,農家樂互相壓價、飯菜品質和住宿衛生良莠不齊。

新春走基層|“最美鄉村”彈出“新節奏”

  羊皮筏工馬得軍在介紹羊皮筏子的養護和製作。記者康勁 攝

  2007年龍灣村工會成立後,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和職業技能培訓,連續搞了10多次農家樂餐飲服務培訓和羊皮筏工、驢車、馬匹培訓,為支持景區開展卡丁車、遊輪、汽艇等新項目,又開展了6次培訓,同時還開展了農民工文化活動,村工會的凝聚力逐年增高。

  2015年7月,在全國開展“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中,龍灣村又做了“二次覆蓋”,村工會又發展了“驢的”車、羊皮筏子客和農家樂三個聯合工會,並搞了一場隆重的“集中入會簽名儀式”,交1元錢會費、佩戴一枚工會會徽……

  “那天,大家爭先恐後把1元、2元塞進印有工會會徽的紙箱裏,認認真真地把名字寫在印有‘農民工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的紅色條幅上,場面很令人感動。”白銀市總工會組織部長白家華回憶起當年龍灣村工會成立的情景,記憶猶新。

  “如今,大家觀念不一樣了,趕‘驢的’、劃筏子也是一種職業,是一種工作。”今年56歲的馬得軍,在黃河岸邊管理羊皮筏子,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他也有自己的未來願景,“到60歲退休,我也可以領養老金了。”

  資金互助社的紅白榜

  “去年為40多位社員,貸款600多萬元開展旅遊服務業。”沿著龍灣村的主幹道行走,記者來到龍灣村農民發起設立的石林農村資金互助社。

  2007年,由劉興肅、張立彥等27位農民發起成立的這家資金互助社,在發放小額貸款以及依託生態旅遊資源,支持當地農民發展旅遊業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效。

  資金互助社的門前,記者見到了最近貼出的兩張“大紅榜”,詳細公佈了2020年的各項收支情況,旁邊還貼了一張A4紙大小的“白榜”,公佈對一位“違紀社員”的處理情況。

  “去年經歷了那麼多事兒,但互助社還盈利了10多萬元,説明大家都在謀劃發展新産業、新項目。”龍灣村黨支部副書記、工會主席羅崇甲説。

  20年以前,當地流傳這樣一句話——“有女不嫁老龍灣”,説的正是龍灣村的窮,辛辛苦苦一年人均收入還不足千元。2000年後,龍灣村抓住機遇,就地取材,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特色鄉村旅遊,人均收入實現10多倍的增長。

  龍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尚天生説:“現在的龍灣也到了一個新階段,要再次爬坡過坎邁上一個新臺階。”

  最近一段時間,村兩委在忙著規劃村裏的發展,特色旅遊項目可以村民持股成立公司,逐步開始走專業化和優質服務的路子。通過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可以帶動100多人生産旅遊小商品,圍繞冬季體育發展冰雪遊、探險遊,實現龍灣村全季、全域的旅遊發展。

  可以預見,未來一個美麗的“衛星城”將在龍灣誕生。(工人日報記者康勁)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