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傳承友誼 共創明天——“3.11大地震”十週年中日青年線上交流會舉行
2021-03-08 03:50:0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周莉):為紀念“3·11大地震”十週年,增進中日兩國青年一代交流和相互理解,培育中日友好傳承人,中國駐日本大使館7號舉辦“3·11大地震”十週年中日青年線上交流會,十余名曾在“3·11大地震”後由中國政府邀請赴華休養旅行的日本青年代表和當年參與接待的中方青年代表線上交流,重溫相識往事,分享成長經歷,展望未來人生,暢談對中日友好和青年交流的認識和期待。

  2011年3月11號,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芮氏9.0級強烈地震。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對日本東北部福島縣、宮城縣、岩手縣等地造成毀滅性破壞,並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地震及系列災害共造成2萬2000多人死亡。

  2012年,作為中日國民友好交流年的系列活動之一,中方邀請近500名日本學生訪問北京、上海、西安等地,與中國學生交流,體驗中國文化,增進彼此友誼。地震發生十年後,參加活動的中日青年再次雲端相聚,打開珍貴記憶,交流分享成長經歷,攜手展望美好未來。

  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發表視頻講話,他説,十年前的地震令很多日本災區的青少年一夜長大,也讓中日兩國青少年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未來在青年。當前中日關係持續改善發展,兩國領導人就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達成重要共識,新時代的中日關係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新時代的中日友好呼喚新鮮血液的不斷加入和新領軍者的脫穎而出。真誠希望大家肩負起傳承中日世代友好的歷史使命,在推動中日交流合作中,揮灑青春,收穫成長,實現夢想。把因震災締結的這份患難之交延續到永遠,讓友好之樹枝繁葉茂,參天成長。”

  前駐華大使、日中友好會館會長代辦宮本雄二認為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和2011年“3.11大地震”中日雙方守望互助加深了兩國民眾的相互理解和友誼,希望中日雙方能在防災和防疫等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地震等自然災害為人類帶來巨大的創傷和痛苦,令人對未來充滿失望,人類不希望經歷地震。但通過賑災,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得以加強,心與心的交流得以加深,這也是實情。希望通過這次交流,能夠進一步加深在防災領域內的日中合作,同時希望該領域日中合作能夠擴大到整個亞洲和世界。因為防災與防疫一樣,都需要全人類攜手合作共同面對。”

  2011年大地震發生時,參加此次線上交流會的日本青年還都是十五六歲的高中生,地震為這些年輕人帶來了巨大心靈創傷,同時也影響了他們的人生發展方向。不少人留在家鄉,希望為人們親口講述地震帶來的危害,盡己所能為受災地區的重建和振興作出貢獻。他們有的現在成為了教師、有的成為了地方政府工作人員、有的則成為了地區振興合作組織的成員。

  在那場大地震中,宮城縣名取市共有900名居民喪生。目前在名取市工作的相原瞳用圖片展示了當時震後受災情況以及重建取得的成果。“我在那次地震中失去了好朋友和多位同學。我的好朋友鈴木茜居住在受災嚴重的地區,她的家人和親戚幾乎都在那場地震中喪生。記得我和她説的最後一句話是‘明天見’,當時理所當然的覺得明天還能再見,現在想來能再見面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兒啊。我的好朋友是一位笑容甜美的姑娘,現在我幾乎只能記得她的笑容了,每到3月11號她的忌日,我都會去為她掃墓。為了讓他們不白白犧牲,為在世界各地發生災害的時候盡可能減少犧牲,我正在認真學習,努力講述。”

  地震時居住在宮城縣的男青年 川上椋輔 高中二年級時前往中國訪問,在與中國同齡人的交流中,他對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規劃人生藍圖有了初步的設想。大學畢業後,他成功的成為了一位北海道地方電視臺主播,曾參與當地地震報道。後來,他感覺作為一名媒體人固然可以參與事件,但往往只是事件的見證者,而不是當事人,他希望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到地方振興事業中去,後來他辭去了電視主持人工作,加入了地區振興合作組織,與當地民眾廣泛接觸,並利用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全方位地參與地方振興工作。

  曾參與接待日本學生代表團的中國青年代表目前或在繼續深造、或已參加工作。他們也分別回顧了參與接待的背後故事以及這十年間的個人成長經歷。與日本青年就語言學習、喜歡的電影電視劇、東京奧運會等感興趣的話題交換了意見。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