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不忘曾經並肩】清明節追憶與中國共産黨結緣的國際友人:醫者仁心
2021-04-04 11:43:4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斯路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林維 劉軼瑤 薛媛 周欣):從創立初期的剛健質樸到如今不斷帶領人民創造中國奇跡,100年來,中國共産黨初心不改,散發出的魅力也不斷吸引著慕名而來的國際友人,比如馬海德、白求恩、柯棣華等來自多國的醫生,他們或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國戰場流血出力,或為中國革命事業與國家建設貢獻力量。他們的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至今仍是中國同行及青少年學習的榜樣。這個清明節,記者為您講述這些與中國共産黨結緣的國際友人的故事。

  中國共産黨的國際友人中不乏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生,他們擁有一個相同的身份——國際共産主義戰士。

  有這樣一位美國醫生,他給自己取了一個非常東方的名字“馬海德”,後來他成為了第一位獲得新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上世紀30年代,26歲的洋博士馬海德到中國考察在東方流行的熱帶病,原本計劃只在中國停留一年,但當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國政府的腐敗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後,他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留在中國。馬海德夫人蘇菲曾回憶説:“馬大夫慢慢意識到邊區實在缺醫少藥,覺得人們很需要他,他也意識到一個人應該做一些人們所需要的事情,到最後斯諾離開(中國)的時候,他下決心要留下來。”

  在共産黨人面前,馬海德從不把自己看作是外人。他申請參加紅軍,後來又成為了中共黨員。毛澤東、周恩來都曾接受這位“洋大夫”的治療。新中國成立後,獲得中國國籍的馬海德還為新中國控制傳染病做出了重大貢獻。     

  另一位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外國醫生是加拿大著名胸外科醫生白求恩,他的精神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白求恩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率領醫療隊來到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後來在中國共産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八路軍部隊裏擔任衛生顧問。在隨部隊征戰的過程中,他參與籌建醫院、培訓醫務人員、改善醫療設備、編寫醫療手冊……最為感人的是,為減少傷員的痛苦和殘廢率,他把手術臺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曾連續兩晝夜做了71場手術。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授董德兵在採訪時表示,白求恩對中國人的影響不可估量,在中國人心目中,他至今依然是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代名詞之一。很多中國人都能背誦毛澤東為紀念他而撰寫的文章,中國好幾所高水準醫學院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董德兵説:“白求恩精神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衛生工作者的寶貴精神財富。我記得毛澤東同志在《紀唸白求恩》一文中指出,白求恩精神就是國際主義精神,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産主義精神,表現為對工作極端負責、對人民對同志極端熱忱、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今天我們緬懷為中國的民族解放英勇獻身的國際友人,對我們更好地學習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援外醫療隊精神,服務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事業,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有著重要意義。”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裏的柯棣華墓 攝影:薛媛

  抗戰時期,中國大地上的國際友人並不鮮見。印度援華醫療隊是當時第一批來自亞洲的國際友人,孟買青年柯棣華也因此與中國結緣。

  1940年,柯棣華到達河北唐縣,被任命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兼任白求恩衛生學校教員。當時的醫院條件簡陋,用的是老百姓的民房,手術臺就是土炕。柯棣華克服重重困難,和大家一起把土炕改砌成單鋪,防止病人交叉感染,盡全力給病患提供最好的醫療條件和服務。柯棣華紀念館工作人員霍紅介紹:“他(柯棣華醫生)在醫院的工作也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聶榮臻司令員稱讚他為‘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邊區科學家’;醫務工作者稱讚他為‘第二個白求恩’;他對待同事、傷病員都是非常和藹可親。”

  同年秋,“百團大戰”打響。為第一時間救助傷員,柯棣華率領一支巡迴醫療隊前往一線。柯棣華醫療隊隊長任鳴皋回憶説:“非常苦,非常危險。炮彈打下來,讓他們退後,他們説‘我們退後了,病人怎麼辦?不退!’前線下來的傷病員很多,柯棣華就是因為中文學得好,所以在病人成堆的時候,他沒有浪費時間,不用通過翻譯來問。他直接問,病人跟他説,直接就醫好了。”

  柯棣華在1942年7月7日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五個月後,柯棣華因癲癇病發作不幸逝世,年僅32歲。

  在延安舉行的追悼會上,毛澤東送來親筆挽詞:“印度友人柯棣華大夫遠道來華,援助抗日,在延安、華北工作5年之久,醫治傷員,積勞病逝,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如今,柯棣華的塑像與白求恩的塑像一同並立在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授董德兵表示,以白求恩等為代表的國際友人懷著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感情,投身於中國革命的洪流,有的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精神激勵了世界各國人民抗擊法西斯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心。

  董德兵表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但是他們都共同擁有的是投身中國革命的熱情,以及對中國非常真切的愛。比如他們來到中國之後,他們都非常關切中國的命運,尤其是對中國底層百姓的苦難充滿著同情。他們親眼看到了日本帝國主義犯下的戰爭罪行,也看到了工人、農民、學生冒死加入中國共産黨,他們積極投身於中國革命的洪流當中。他們(的精神)不僅激勵了亞洲各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志,也增強了歐、美、北非人民戰勝德意法西斯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