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1000天——有事@深改組,組長是咱總書記
  • 深改組1000天 習近平以"堅定不移"推動"日新月異"

    深改組1000天 習近平以"堅定不移"推動"日新月異"

  • 理論創新,不忘改革初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觀察之一

    理論創新,不忘改革初心 ——全面深化改革觀察之一

  • 制度創新,完善現代治理 ——全面深化改革觀察之二

    制度創新,完善現代治理 ——全面深化改革觀察之二

  • 深改組1000天,讓中國這九個群體的命運發生改變

    深改組1000天,讓中國這九個群體的命運發生改變

  • 不忘初心開新局 舉旗千日譜新篇

    在過去的一千個日日夜夜,這個中國級別最高、配備最強的小組,召開了27次會議且都由組長習近平一人主持,審議或推出了162份改革文件,平均37天召開一次會議,每次會議審議6份文件,可謂中國最忙的小組。如此不辭勞苦,其目的只有一個: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讓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更有獲得感![詳細]

  • 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航程

    自2013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到今天,已滿整整1000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一輪改革大潮激蕩神州大地,中國巨輪在劈波斬浪中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航程。[詳細]

  • 深改組1000天:深化改革扮靚築夢征程

    1000個日夜,近三年時間,各領域改革不斷提速,改革舉措出臺數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改革呈現的新特點、展現的新態勢、取得的新成果舉世矚目,扮靚了築夢征程。[詳細]

  • 習近平任組長1000天 深改組做了的大事

    從“中央”層面總體設計,“全面”統籌協調、“深化”整體推進,“改革”得到督促落實,在組長習近平的“領導”下,這個“小組”做了哪些大事?[詳細]

1

  • 2016-09-26 深改組1000天: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問題一直是習近平牽掛的頭等大事。早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就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 深改1000天,這些改革舉措影響你的生活

    深改組“高大上”的頂層設計,對接的是沉甸甸的民意。縱覽深改組審議通過的諸多改革事項,佔據絕大部分的就是民生領域。改革不斷釋放的紅利,正悄然影響著你我的生活。

    [詳細]

  • 奏響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強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閉幕後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所説的這句話,依然言猶在耳,讓人記憶猶新。[詳細]

  • 為了人民獲得感衣帶漸寬終不悔

    2015年“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顯示,老百姓對社會公平感的評價比2013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説明瞭政府部門在政策制定中更重視效率與公平的平衡,百姓對社會公平水準的評價在同步提升。[詳細]

  • 攻堅克難供給側 務求必勝戰猶酣

    “啃硬骨頭多、打攻堅戰多、動奶酪多,是新一輪改革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視察調研時強調:“重點要破字當頭、迎難而上,根本要激發動力、讓人民群眾不斷有獲得感。”[詳細]

  • 供給側改革聚合經濟發展“洪荒之力”

    改革是一場接力賽,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十八大以來,一個嶄新的詞彙出現在中國人民的政治生活中,這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詳細]

  • 深改組1000天:經濟體制改革譜新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自成立之日,至今年9月24日,整整1000天。對於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深改組緊緊圍繞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一主線,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詳細]

  • 深改組1000天 習近平的改革方法論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1000天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正確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改革過程中是怎樣運用方法論的?[詳細]

  • 補齊制度短板 凈化政治生態

    制度建黨是建黨的基本原則,補齊制度短板,才能紮緊制度的籠子,夯實規矩的城墻,織密反腐防腐的電網,讓制度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斷凈化政治生態,最終形成綠水青山、森林茂密、風清氣正的政治氛圍。[詳細]

  • 【深改組1000天】“深耕細作” 惠風徐來

    細數這3年生活中的變化:手機資費降低了,網上越來越乾淨了、高鐵四通八達了、黑丫丫的煙囪減少了、衝在一線帶頭幹的黨員幹部多起來了、法律敢於捍衛革命先烈們的尊嚴了......[詳細]

  •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中央深改組成立雖然只有千日,但習近平組長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落實在生態治理方方面面。中央深改組推出系列舉措著力改進生態治理和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