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绘就新农村建设的壮美画卷 聚焦三农-农业频道 温明 284155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全力绘就新农村建设的壮美画卷 聚焦三农-农业频道 温明 284155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聚焦三农

全力绘就新农村建设的壮美画卷

——四平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2019-03-21 11:08 | 来源: 四平日报

  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双辽市入选全国第三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这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农民在用大型收割机收割庄稼。

  双辽市王奔镇积极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这是宝山村苗木基地培育的棚膜油桃,5月中旬即将上市。

  四平日报记者 刘莉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实现四平市“乡村振兴”,让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变成实惠?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农业立市不动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全力做好‘治河、种树、修路、脱贫、兴业’五篇文章,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确保到2020年完成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阶段性任务……”这正是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谱写新农村建设壮美画卷的四平答案。

  让河清水碧

  成为乡村的基础底色

  初春时节,沿着笔直的公路,来到铁西区平西乡东八大村,宛如进入画中的景致:一眼望去,丛泉湖堤内,芦苇花一簇簇一片片,犹如窈窕淑女,恬静、素雅、秀美,湖中心微波荡漾处,数百只野鸭、大雁三五成群地在水中嬉戏;湖岸边,杨柳婆娑,空气清新……“人在林中走、人在画中游、家在河边住”的美丽新农村风光,让人恍如走进了城市公园。

  这是四平市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取得的成果。去年以来,市政府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切实落实责任,积极采取措施,强化监管、创新机制,全面推进辽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加大投入,全力开展水资源保护,严控地下水开采,加快推进市区40个自备水源小区供水管网改造,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源头防控,加强水源涵养和水生态保护;开展“退耕还河”专项行动,建设防护围栏和植树,实施河流沿岸生态修复;科学谋划,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城镇污染治理,减少生活污染排放;深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形成环境保护强大合力;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城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强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业向高质量绿色化发展。

  一项项政策、一条条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守住了河清水碧;一个个铁腕举措、一条条严规戒律让天更蓝、水更碧、空气更清新。四平市以生态文化为依托,大力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通过创意设计开发,不断加深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三美融合”,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风貌。农民通过高产、高效、生态、健康、绿色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真正得到实惠。

  “村里有了这个‘六之维’绿色采摘园后,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而且还能照顾家人。”东八大村村民李洋说起“六之维”绿色采摘园给他带来的收益,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东八大村村书记王刚介绍说,“六之维”绿色采摘园以绿色生态蔬菜水果为主打,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放心健康的蔬果,还为周边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许多农民在家附近就实现了增收致富,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让农村成为

  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

  一排排整齐的房屋美观气派,房前屋后树木成行,宽阔的柏油路干净整洁,别致的休闲亭阁点缀村落间,村民相聚谈笑风生……走进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建国村,恬淡温馨的韵味让人陶醉其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昔日陶渊明笔下如梦如幻般的“桃花源”式新农村在全市各地随处可见。

  “以前村里的道路不好,环境脏乱差。现在,村里到处都修了水泥路,种了许多树,还建起了广场,出门方便了,环境也漂亮了。”带着孩子到村里的小广场游玩的村民李秀红感慨道。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总抓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60个,打造提升精品线路35条。大力推进绿化美化工作,实施“造林绿化三年攻坚总体战略”,到2020年,全市力争实现绿化覆盖率40%,森林覆盖率30%,农村绿化全覆盖,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让绿水青山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底色。

  全市把造林绿化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迅速掀起植树造林绿化高潮,抢抓春秋两季植树黄金期,抓好路边、河边、村屯边、城区边“四边”植树。2018年,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造林绿化任务50万亩,全年共完成造林绿化52.4198万亩,植树造林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生态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每到夏季,村民的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花香阵阵,为了让这幅美丽的图景更加温馨和谐,我市还全面推进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实现村屯全覆盖,抓好农村“十乱”整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工作,彻底改善村容村貌。还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设施维护、垃圾清运、卫生保洁、绿化美化长效机制,推进环境改观,“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等系列评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进。

  村庄美了,百姓富了,“面子”有了,文明的“里子”更要跟上。近年来,我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乡村建设中,大力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展厅,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孝道文化,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加快培育文明乡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经过一系列“组合拳”,全市农村实现了美丽“蝶变”,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如今,四平市农村正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乡村的环境美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广场上村民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农家书屋有了农民享受知识的甘泉,各乡镇的农民秧歌队、农民绘画协会、农民书法协会、农民摄影协会、农民腰鼓队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间艺术氛围日渐浓厚……

  让条条畅通之路

  连接美丽的乡村

  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3月10日,站在家门口,双辽市王奔镇宝山村村民董杨指着脚下的柏油路兴奋地说:“自从2015年村里修了路,我卖花生降低了成本,收益还增加两倍。以前的路坑坑洼洼的,车都进不来,没人愿意进村收粮,都得自己送,价格低点也卖。现在路都通到家门口、田间地头上,到了收获季,村前后都是来收粮的车,拿着喇叭竞争叫价。谁给的价格高,就卖给谁。”

  这是四平市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加快建立健全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建设“四好农村路”是增进农民福祉、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我市坚持把“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予以强力推进,不断实施规模以上自然村通畅工程,累计建设“四好农村路”356.1公里,农村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同时还强化规范管理,全面落实“路长制”,建立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政管理体系,农村公路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推动农村公路养护常态化,提高县乡村级公路保养标准,加快通乡、通村破损老旧路维修改造和危桥维修改造,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确保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都通行客运班线。

  成就斐然的“四好农村路”建设,给四平市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了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粮食深加工、客货运输、特色旅游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景区景点游客纷至沓来,效益不断提升。各乡镇村依托农村公路建设,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水果栽植、畜禽养殖、农家乐采摘等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了贫困村摘帽。

  路通了,产业强了,村民富了。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幸福感与日俱增。“现在实在是太方便了,村门口就有车站,坐客车20多分钟就能到市里,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儿啊。”70岁的村民王素芳边扭秧歌边说,我家的地都包给了合作社,现在村里的环境特别好,我这心情也很好,每天没事儿就是到村里的小广场上扭扭秧歌、唱唱歌、跳跳舞,回家坐在炕上数钱就行啦。

  让贫困群众

  脱离贫困走上致富路

  “未来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要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对标中央和省专项巡视整改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断提高脱贫质量,确保实现11713名贫困人口脱贫、35个村退出、省定贫困县双辽市摘帽。”在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韩福春的话掷地有声。

  为了这份承诺与使命,全市各级干部始终奔忙在脱贫攻坚最前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完全脱贫。以光伏发电、菌类栽培、旅游扶贫等产业为重点,采取龙头带动、土地流转、就业安置、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等方式,实现从“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

  “我们村除了光伏项目实现贫困户年底分红外,还结合各户的实际实施了红蜜薯、花生、观赏花卉、龙葵果、黏玉米等种植项目,驻村工作队、包保干部主动谋划产品销路,让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就能增加收益。”梨树县孤家子镇张家街村第一书记李红达说,“庭院经济”使每户收益增加2000至3000元。

  在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镇大樱桃生态园的大棚里,村民王伟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现在守家在地赚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别提多高兴了!”王伟兴奋地和记者分享着自己的喜悦。王伟是东风村贫困户,家里有两口人,父亲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他加入了大樱桃基地,“借光”产业扶贫,每年可增收2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如今,不少贫困户都享受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福利。

  提升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饮水质量,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为贫困县义务教育薄弱校改造校舍、补充特岗教师,为贫困生发放寄宿生补助、助学金;实现行政村宽带和贫困村广播电视、通讯4G网络全覆盖,所有贫困村均已通动力电,所有贫困户均已通生活用电;落实“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四减免”政策,构建大病兜底五道防线,对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实行“一人一策”分类救治;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完成909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36个贫困村摘帽任务。

  美丽田园、锦绣新村、幸福农家、惬意生活,一幅乡村振兴发展的多彩画卷已精彩呈现。

  让农业成为

  有奔头有希望的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

  “我很幸运能赶上村里棚膜发展的顺风车,通过发展棚膜经济,我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我家已有12栋大棚了,现在只要坐在家里就有客商来收购,完全不愁销路。”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棚膜种植大户高健满面笑容地说,他身后是一排排整齐的塑料大棚,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犹如一片白色的海洋,分外壮观。

  高家村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的一个典型范例,目前该村已建成各类大棚近千栋,与喇嘛甸镇王家园子村和梨树贝村等村共同形成生产相对集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棚膜瓜菜生产基地,王家园子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并使梨树县成为吉林省的瓜菜主产区,主要批发市场。

  这与四平市大力做好“兴业”文章,激发乡村振兴动力引擎是密不可分的。建设现代农业是强化产业带动、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市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推动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种玉米、优质水稻、杂粮杂豆、林果蔬菜、中药材等高效作物面积持续增加。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打造市级“一村一品”“产业大王”特色产业品牌70个,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棚膜经济转型升级,新建棚室园区20个,棚室园区总量发展到90个,建设梨树高家智能育苗中心,填补四平市智能工厂化育苗空白。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建设市级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50个,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246万亩,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

  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冲刺与不断挑战中,荣誉与收获接踵而至: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双辽市入选全国第三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绿色农业快速发展,梨树县100万亩玉米、双辽市20万亩杂粮杂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正式进入国家创建期。国家、省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落户四平,全国25项先进防控技术在四平对接展示。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双辽市被评为“中央财政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品牌农业持续强化,“梨树九月青”“梨树白猪”“伊通烧鸽子”“郑家屯杂粮”等区域公用品牌名声远扬。“郑家屯碱地杂粮”荣获全省“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农产品品牌”。成立了四平市优质农产品协会和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汇集展示全市10大类300余个名特优农产品。现代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探索中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建设中化农业MAP示范农场,集约经营土地15万亩,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有机衔接。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0%。

  大地律动是春声,乡村振兴正当时。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伴随着一年迎春的脚步,我市乡村正凝聚着丰收的热望,广大农民正信心满满地迈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脚步铿锵。四平的乡村大地,必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 温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