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詩話 流光溢彩
來源:四川日報  |  2021-02-26 10:23:18

(轉載)元宵詩話 流光溢彩

  璀璨的錦江夜色令人著迷。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華小峰攝

(轉載)元宵詩話 流光溢彩

  成都棗子巷市民興致勃勃地猜燈謎。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華小峰攝

  2月26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大量描繪元宵節的詩詞。“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月19日,元宵節前夕,著名詩人周嘯天欣然應邀,為讀者妙解元宵詩詞。記得去年他在解讀詩詞中的“年”時,曾作過這樣的總結,“除夕詩詞斷愁腸,元日詩詞喜洋洋,元宵詩詞最熱鬧,總而言之,是漸入佳境。”那麼,在這個將新年推向高潮的最後一個佳節,“氛圍組”的詩人們是如何帶動節奏的呢?

  張燈結綵

  下筆有神道不盡繁華盛世

  “在所有傳統節日中,最令人心動的就是元宵節了。”周嘯天介紹,元宵是送年的日子,這個夜晚,張燈結綵。“燈”,是元宵詩詞中被廣為描繪、著墨最多的對象。“燈帶來光明,帶來希望。”

  最初,元宵節不叫元宵節,還只能叫上元節。據南朝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眾事。”祠門戶、迎紫姑,這些為農作生産操著心的活動,似乎是靜悄悄的。到了唐代,人們開始會玩兒了,上元節開始有了夜晚觀燈的內容。“一俟張燈結綵,通宵放禁的風俗形成,這個節日的名稱也就改稱元夕,又叫元宵、燈節了。”

  周嘯天説,在古代詩歌中,關於元宵燈節的描寫,較早見於唐詩,比如初唐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周嘯天解讀道,這首詩的起句便是極好的,“怎樣表現元宵節鰲山燈海的壯觀?一萬句也趕不上‘火樹銀花’這四個字的精彩!想像一下,整個長安成了燈的海洋,明亮如晝。是夜,皇帝還取消了宵禁,要與民同樂了,第二句‘星橋鐵鎖開’説的就是這個情況,城門大開,允許百姓通宵狂歡,車馬、歌姬、鼓樂……各種熱鬧的場景交織在一起,把當時的繁華充分表現了出來,好一個太平盛世來臨!”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周嘯天特別推薦初唐詩人崔液的七言絕句《上元夜》,並讚道:“絕!”而劉肅《大唐新語》對崔液和《上元夜》也有極高的評價。

  周嘯天介紹,《上元夜》是崔液創作的七絕組詩。詩共六首,描繪了元宵佳節,京城長安的百姓傾城觀燈的繁華景象。“元宵夜雖已解除了宵禁,但長安城的鐘鼓樓上,還是按時報更。大家正歡快無比,都嫌時間過得太快,怕玩得不能盡興,所以前兩句説,滴漏箭壺,你不要這樣一聲緊似一聲地催呀,你不要過得那麼快呀,今夜的城門要一直開到天亮呢!寫出了人們‘歡娛苦日短’的感慨,而在此太平盛世,定是要通宵盡興的。”

  更為少見的是,這首詩的最後兩句都是問句。在周嘯天看來,正是這兩個設問,讓這首詩登頂,“‘誰家’‘何處’,寫出了家家賞月、人人觀燈、萬巷皆空的盛況。這一天,不要説尋常百姓歡聲笑語,豪門貴族車馬喧闐,風流文士酒朋詩侶‘相召’,就連平日裏謹言慎行的深閨小姐也個個光彩奪目,喜笑顏開地結伴觀燈了。甚至於王侯貴戚有的也要走出府門,微服而行,與民同樂。因而,‘誰家’‘何處’這四字包含的內容實在太多,它把車馬喧闐,人如涌潮,花燈如海,處處歡騰的京城元宵夜景寫絕了!”

  談情説愛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古時,女孩子是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的,但元宵節就可以結伴出門賞花燈。於是,在流光溢彩的街巷,青年男女擦肩而過,多少愛情由此生發……所以,元宵詩詞中,除了寫“燈”,談“情”也是“氛圍組”的重點。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不得不説,北宋大文豪歐陽修的這首《生查子·元夕》,真是元宵愛情詩的經典!“這首詞寫戀愛中的男女,借觀燈之名,行約會之實,妙于構思,結構上借鑒唐人崔護《題都城南莊》‘桃花人面’之法。”周嘯天解析道,“整首詞上片説去年的情投意合,下片説今年的陰差陽錯,而以元夜、花燈、人月等字面相互映帶,一切皆是,唯有人非,有力地突出了懷思之情。”

  周嘯天説,這首詞調採用文義並列的分片結構,形成章的重疊,歌曲反復一遍,迴環唱嘆,有風人之致。此後引起許多詞人的效倣。

  另一個寫情感的“氛圍組”成員,當屬辛棄疾。他的一首《青玉案·元夕》,更為膾炙人口。“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周嘯天解析道:“這首詞,從篇首到‘笑語盈盈暗香去’大半篇幅,寫燈節的熱鬧場面,畫出一幅社會風俗畫。首句化用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描繪出燈火的風采,給冬天帶來春的氣息……詞中運用放、吹、落、動、轉、舞等一係動詞及寶、雕、香、玉、花、星、鳳等一系列美的名物,展示出燈節繁華熱鬧,絢麗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不過,周嘯天強調,這首詞為歷代推重,並不在於它善於描繪節日景觀和風俗圖物,而是因為辛棄疾在這樣的背景上杜撰了一個小小情事,開出一番深邃的境界,“在看熱鬧賞花燈的人眾中,有人在苦苦尋覓一個對象。遊女如雲,皆非其思所存。正説踏破鐵鞋無覓處,不料偶爾回頭,驚喜地發現那人並不在擁擠的場合,卻站在燈火稀疏冷落的地方,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而往深了想,周嘯天認為這情事的妙處,超越了情事本身,“意境深遠,引譬連類。讓人還能想到做學問的苦苦追求,突發靈感,豁然開朗。王國維《人間詞話》説,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階段,最後一個階段就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即成功的喜悅,往往不期然而然。”

  閉門謝客

  提筆三行嘆的是世事悲涼

  作家白先勇曾説,中國文學的最高境界是“王朝興亡的滄桑感和世事變幻的無常感”。如果説《生查子·元夕》中,歐陽修的傷感還僅限于兒女情長,那麼,總有那麼些人,能夠透過繁華看悲涼。他們的筆下,也有元宵的盛況。他們如同時代的記錄者,用孤獨和失望留下千古絕唱。

  比如李清照的這首《永遇樂》。“落日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周嘯天説,這首詞寫的是李清照經過國破家亡、顛沛流離,定居臨安後,獨自關在家中度過的一個元宵節,“街上不是沒有花燈,朋友不是沒有邀請她出去觀景,‘來相召、香車寶馬’,只是由於她沒有心情,‘謝他酒朋詩侶’。這一日晴方好,你看黃昏的景色是‘落日鎔金,暮雲合璧’,‘暮雲合璧’未必就有雨意。李清照也説:‘元宵佳節,融和天氣。’可見‘次第豈無風雨’完全是一句不成其為理由的推辭別人的話。”

  詞中,有兩個對比。一是縱向對比,以往昔“中州盛日”(北宋的昇平時代)親歷的興高采烈的元宵,和眼前面對的冷冷清清的元宵相比;另外一個是橫向對比,以他人(相對年輕的人)度節喜歡熱鬧的心理,和自己如今害怕熱鬧的心理相比。“詞人感嘆啊,曾幾何時,不甘寂寞的我,竟喜歡上了孤獨。”周嘯天點讚道,這是一首超越時代的詞,身逢喪亂,遭遇不幸,經歷滄桑的心,都會不同程度地同它發生共鳴。

  還有一首,是宋代詞人劉辰翁的《寶鼎現·春月》。“紅粧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臺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簫聲斷,約彩鸞歸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輦路喧闐且止,聽得念奴歌起。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還轉盼沙河多麗。滉漾明光連邸第,簾影動、散紅光成綺。月浸葡萄十里。看往來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撲碎?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説、三千樂指。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又説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裏。”周嘯天介紹,這首詞作于元成宗大德元年(西元1297年),其時南宋已經亡國。“詞中大量篇幅還是回憶宋代元宵節繁華舊事,于眼前元夕只‘到春時欲睡’一句了之,大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慨。”

  而劉辰翁最厲害在於,他根據詞調三疊的結構佈局,逐闋寫三個時代的元夕景況。“在下一闋開始時均作回憶語,將上一闋情事推入夢境,給人以每況愈下,不堪回首之感。將回憶、感慨、痛苦交織起來,深盡當日遺民心情。”周嘯天提到,楊慎在《詞品》中對這首詞的評價之高,説它“詞意悽婉,與《麥秀》何殊”。(記者 肖姍姍 成博)

  原標題:元宵詩話 流光溢彩

編輯:馮巧鳳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