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村”書聲:哪家孩子成績好 村裏宴席爹媽坐上
2020-12-29 09:42:05來源:華西都市報編輯:馮巧鳳責編:胡曉萌

(轉載)“懸崖村”書聲:哪家孩子成績好 村裏宴席爹媽坐上

  因為讀書,懸崖村的新一代有了和父輩不一樣的命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徐湘東 肖洋 楊濤 攝影報道

  “只有觀念的改變才能走下心中的‘懸崖’,而觀念的改變,還是得靠教育。”

  在彝族作家阿克鳩射看來,懸崖村的父母們,對教育的重視已經不比城裏的家長少,“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知識才能為孩子們插上飛出去的翅膀。”

  2020年11月,立冬之後,彝族新年,孩子們都從山下回到懸崖村。

  11月22日下午,從鋼梯上爬上來,19歲少年某色布且彎腰走進半山坡的家。這是個土夯房,屋裏不算亮堂,剛殺的豬鋪在地上,墻上挂著香腸,不遠處彝族火炕火燒得正旺。火塘旁,14歲的某色小林正將作業收好,初二的她在作文裏回憶自己的小學,字跡端正秀氣。

  布且放下背簍繫上圍裙,圍著灶臺開始做飯,他是昭覺縣民族中學高一的學生,也是現在山上勒爾社裏唯一的高中生。當年一起上學的小夥伴,比他大三四歲的,有的已經做了父親,“到我妹妹她們讀書時,村上的孩子都能按時入學了。”

  曾經的懸崖村,讀書比不上找牛羊歸圈重要。艱難的上學路,大多數孩子只能讀到小學畢業。如今,當紛繁的現代文明衝撞著這個古老村落時,村民們已經相信,讀書是走出貧困的最好出路。

  截至2020年6月,在懸崖村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到縣城安置點之前,懸崖村小學,包括“一村一幼”幼教點,共有520多名學生,均實現適齡兒童全部入學。搬遷後,大部分學生已轉學到縣城3個安置點周邊的學校就讀。

  夢想讓每個人發出不一樣的光,這裡的孩子,無人再輟學。

  山上山下

  兩代人的求學路

  布且的上學路,並不好走。

  因為下山的藤梯太危險,他11歲才開始讀小學。曾經的他每週回家一次,都是被父親用繩子綁住腰送下山,小小少年背著一袋大米和鹹菜,走上7公里的路到達學校。漫長的冬天,小腳丫得蹚過冰涼的河水,踩過厚厚的積雪,路途中濕透的褲腿與鞋子,到了放學依然冰涼。

  這也是一條越來越孤獨的路。小學頭兩年,布且還能和七八個同村夥伴一起上學。到了五年級時同行的就只剩下兩三人,上到六年級,他還有唯一一個夥伴,但到了中學,這條路上只剩下他一個人。

  “所以懸崖村的孩子上學都晚,因為小娃娃們走不了藤梯,只能在村裏趴在地上玩,渾身黃土。”今年50歲的莫色子古太清楚這條路,他在懸崖村長大,年少時拼盡全力想要走出大山,卻在中學畢業後,因家貧而放棄學業。

  “以前,懸崖村的孩子成才太難了。”到現在,莫色子古都記得自己彼時的迷茫。直到1993年,受支爾莫鄉委託,他成為阿土勒爾村的代課老師。在他之前,請來的老師都留不住,留下的老師自己都是小學文化。相比“小學生”教小學生,在懸崖村長大、又有初中文化水準的莫色子古是最好的人選。

  那是他最開心的一天。接下來的11年,他在懸崖村的三個社待過,一個人承擔起語文、數學等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也因此,莫色子古見過太多人被中斷學業。其中,上學的路太難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懸崖村,即使孩子們好不容易讀到中學,但最近的古裏中學距離懸崖村也有50多公里,村上的學生娃需要淩晨4點就出門,小小的身影順著山路越走越遠,路上餓了就啃玉米餅和土豆,直到下午6點才能到學校。

  在莫色子古的經歷中,路險、家貧、父輩的認知,任何一項都會阻斷上學路,“何況,懸崖村佔全了。”

  命運不同

  讀書好,腰桿子硬

  對於布且而言,從小他就知道一筆賬,他們家全年的收入主要來自種玉米的2000多塊錢,而他一年的學雜費需要大概600元,佔了全家收入的三分之一,陸續有了3個妹妹後,壓力更大。

  這一家四個孩子能一直讀下去,是因為他們的父親某色伍哈。那是個背已佝僂的中年人,明明才48歲,但黝黑的臉上已被操勞刻上深深的皺紋。而他的故事,是關於懸崖村上一代的遺憾。

  故事的開始,是懸崖村的一個少年,他在13歲前沒下過山,童年沒有受過教育,他不會識字也不會説漢語。28歲時,他獨自去長春打工,語言不通,沒有技術,待了一個月就想回家,但因為不識字總是坐錯車。

  坐了很久的車,不知道去了哪,也不知道怎麼求助。他又累又餓,終於想到把來時的車票遞給售票員,指著出發的地名,手腳並用表達著想去哪。終於,沿途的風景逐漸熟悉。在回家的路上,他哭了。一年後,他有了兒子,他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讓後代重復自己這樣的生活。

  “不能讓孩子也吃沒文化的苦。”坐在火塘邊,某色伍哈用生硬的漢語説。

  觀念的改變總是緩慢且堅定的。有人是在見到世界之大後的感受。2008年,村民餓的來格從山下背回一台21英寸的電視,那是村裏的第一台電視,全村人都圍在他家,外面的世界第一次這麼近涌上這個懸崖上的村莊。對餓的來格而言,在中學時放棄學業,20歲報名參軍,經過一段熱血歲月後,他帶著三等功退伍回村,卻感覺自己被困在了和祖輩一樣的生活中。

  “習慣貧窮也是一種貧窮。”在過去7年裏,彝族作家阿克鳩射曾54次抵達懸崖村,從藤梯到鋼梯,他深入到這裡的每一個角落。

  36年前,懸崖村有了第一位土生土長的大專生。阿克鳩射和他聊天時,他已年過半百並在縣城安了家,但仍能想起幼時小學的土墻茅草頂,老師寫字的木板、學生寫、畫的尖石頭。那時村裏家長不覺得讀書有什麼用,直到他在大專畢業後有了工作,並頓頓能吃上“豬肉和大米飯”,人們才認識到讀書的價值。

  “現在都是‘教育攀比’了。”曾經,作為支爾莫鄉黨委書記,阿子阿牛需要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勸説輟學的孩子回學校。村裏攀比得最多的,也是紅白事殺了多少豬羊,送了多少禮金。可如今,這裡的觀念早變了,“哪家孩子成績好,考到好學校,哪家的父母就會被奉為上賓,村裏紅白喜事坐上席。”

  因為兒子布且,某色伍哈走在村裏努力挺直腰桿。這位父親最自豪的事,就是告訴大家要下山去給孩子開家長會。儘管他不識字,也看不懂成績單,但他就是相信,兒子的成績肯定很好。

  世界很大

  離村民不再遙遠

  和觀點一起一點一滴改變的,還有這條上學的路。

  2014年,位於懸崖村山腳下的勒爾小學建成並開始招生。2016年,鋼梯修好,村裏有了幼教所。2020年,84戶曾經的貧困戶搬下懸崖村,在縣城安置點擁有了新房。

  在整個昭覺縣,小學入學率已經達到99.88%、初中入學率達到99.86%,30222名曾經的貧困家庭子女全部入學就讀。

  讀書聲響起,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夢想。

  布且希望未來自己能考上大學、學法律,這源於他從小看見村裏人有爭執都自己解決,長大後才知道有些事應該用法律來衡量。

  為了這個目標,布且很努力,他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淩晨才睡。“城裏的孩子基礎比我好,但是比我還努力。”對於女孩某色拉作而言,剛從勒爾小學到昭覺中學時,曾被巨大的不適應籠罩。在年齡上,17歲的她是班裏最大的女孩;在課程上,也從小學時只有三門課猛增了歷史、政治等多門課,拉作想起從小攀爬藤梯的上學路,每當她想要放棄時,就會把路程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再一段一段抵達。於是,她制定了每個階段的學習計劃,一點點趕上,直到現在成績穩定在班級前十。未來,拉作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語文老師,回到家鄉,幫助更多的孩子走好讀書這條路。

  “只有觀念的改變才能走下心中的‘懸崖’,而觀念的改變,還是得靠教育。”在阿克鳩射看來,懸崖村的父母們,對教育的重視已經不比城裏的家長少,“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知識才能為孩子們插上飛出去的翅膀。”

  如今,在懸崖村,基本上都是母親在城裏的安置點照顧讀書的孩子,父親在山上村裏種花椒、油橄欖,搞養殖和經營農家樂,全家人的盼頭就是讓孩子們安心讀書。對於他們而言,一直留在懸崖村,和出去感受過世界後再回到家鄉,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原標題:懸崖村書聲 哪家孩子成績好 村裏宴席爹媽坐上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