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物邊修復邊展出 還原中華古蜀文明的細節
2021-11-29 09:46:28來源:四川日報編輯:馮巧鳳責編:胡曉萌

(中首)三星堆文物邊修復邊展出 還原中華古蜀文明的細節

  十一月二十六日,三星堆遺址三號坑出土的巨型青銅面具與文物修復師同乘電梯去修復中心等待加固。

(中首)三星堆文物邊修復邊展出 還原中華古蜀文明的細節

  11月26日,文物修復師打開厚重的文物存放庫房大門,護送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巨型青銅面具“回家”。

(中首)三星堆文物邊修復邊展出 還原中華古蜀文明的細節

  11月26日,文物修復師郭漢中(左二)帶領團隊為三星堆遺址3號坑出土的巨型青銅面具加固。

(中首)三星堆文物邊修復邊展出 還原中華古蜀文明的細節

  3月10日,考古人員在三星堆遺址3號坑作業,坑內象牙和青銅器交錯堆疊。

(中首)三星堆文物邊修復邊展出 還原中華古蜀文明的細節

  3月15日,考古人員在三星堆遺址3號坑考古發掘方艙內作業,為實現精細化考古,方艙內安裝有各種高科技設備。

(中首)三星堆文物邊修復邊展出 還原中華古蜀文明的細節

  9月6日,三星堆遺址3號“祭祀坑”出土的銅頂尊跪坐人像經加固後“躺”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漢考古整理基地的倉庫裏等待專家的修復。

(中首)三星堆文物邊修復邊展出 還原中華古蜀文明的細節

  11月26日,文物修復師們在三星堆開放式文物修復館內修復文物。修復館設有專門的分析儀器室,配備了掃描電鏡、鐳射拉曼光譜、X光顏色儀等先進的儀器設備。

(中首)三星堆文物邊修復邊展出 還原中華古蜀文明的細節

  十一月二十六日,象牙修復室內,兩名身穿白大褂的文物修復師正在進行象牙的修復工作。遊客站在透明的玻璃墻外,可以看到修復的全過程。

(中首)三星堆文物邊修復邊展出 還原中華古蜀文明的細節

  11月26日,今年三星堆遺址3號坑出土的金面具在文物修復館裏與修復師隔空相望。

  邊修復、邊展出,新出土文物“趁熱”呈現,這是三星堆博物館2021年的一大創新。新一輪考古發掘“再醒驚天下”,為了回應公眾對古蜀文明的興趣與熱情,9月28日,三星堆博物館開放式文物修復館試運行,公眾隔著玻璃可看到文物在修復師的手上破“土”重生。

  11月26日,三星堆博物館結束受疫情影響20天的閉館,恢復開放,冬雨帶來陣陣寒意,但遊客的參觀熱情不減。象牙的“保濕”護理,金面罩的“土粉底”,玉璋修舊如舊的秘密……不僅呈現出精彩的文物“美粧”之旅,更將用實證照亮古蜀歷史。

  幕後到臺前 零距離文物體驗

  一根一米左右的象牙表面已經清理完畢,在遊客的注視下,修復師為象牙裹上層層保鮮膜,又用紗布覆蓋,放到恒溫恒濕的密閉儲存箱。通過象牙中鍶的同位素溯源研究,能夠推斷出這頭象在長牙的時候是在哪個區域活動。保存鍶及其他重要信息,防止象牙開裂粉化等,都是頭等重要的。

  修復館的中央大廳展櫃裏,2021年三星堆遺址3號坑出土的金面具貴氣十足,但它表面的泥土顆粒為何不清理乾淨?

  其實,泥土也包含珍貴的信息。專家發現局部泥土呈異樣的紅色,已及時提取樣本開展研究。金面具經過初步延展,呈現出現在的樣貌,但這只是階段性的展示。之後,還要分析金面具上是否有黏合劑,比對出它是哪個青銅人頭像的面罩,要將其重新戴回到頭像上。

  “文物是祖先的遺存,理應全民共享。”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介紹,修復館通過開放工作場景,結合展板、視頻、標本等,讓神秘的文物修復從幕後走向臺前,大大提升了公眾對考古工作的認知和感受。

  目前修復館包括了文物儲存區以及陶器、玉器、金屬、象牙修復室,配備了掃描電鏡、鐳射拉曼光譜、X光衍射儀等考古界主流、通用的儀器設備。兩台體視顯微鏡和陶片標本,可以供遊客學習觀察文物的質感和紋飾。

  36年6000件 時光匠人堅守匠心

  當一件體量巨大的青銅文物需要臨時性加固,修復師既要懂力學原理,還要能親自“操刀”。11月26日,三星堆博物館文保中心副主任郭漢中帶領團隊正在對三星堆遺址3號坑出土的巨型青銅面具加固。“從外面加一個物理支撐,對文物本身沒有動作。”郭漢仲介紹。支架用不銹鋼條,豎三橫二,鑽孔後用釘子固定在安放面具的底座上,在儘量減少文物接觸面積的情況下,使其獲得一個安穩的“靠背”。

  從16歲以助手身份參加三星堆1986年的考古發掘起,郭漢中從事文物修復已達36年,開發出了黃泥石膏翻模等創新工藝,6000余件破損青銅器、陶瓷器、石器和玉器等在他手裏重生。“傳統的硅橡膠開模會在文物上留下硅油痕跡,黃泥石膏翻模解決了這個問題,不會對文物造成二次傷害。而‘塑形補配’能讓文物上細膩精緻的紋飾在石膏模具上得到還原。”郭漢仲介紹。

  “燈下不做色”“這個可考慮‘以銅補銅’”……在郭漢中文物修復創新工作室,通過手把手傳幫帶,郭漢中為四川多個地區的博物館和文管所培養了一批文物修復技術人員,後者成為研究古蜀歷史,傳承中華古文明的重要一環。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尹鋼 吳平 向宇 攝影報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