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態之洲綻放自然之美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2020-11-23 09:26:42|來源:大眾日報|責編:馮鈺穎

  原標題:打造生態之洲綻放自然之美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東營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打造生態之洲綻放自然之美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黃河入海口風光楊斌攝影

  近日,人們驚喜地發現,一群火烈鳥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覓食,白鵜鶘也出現在這裡。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來這裡“安居”,每年近600萬隻鳥類組成無數“飛行編隊”在這裡穿梭,東營成為名副其實的“鳥類國際機場”。東營的鳥類已由原來的187種增加到現在的368種,有38種鳥類數量超過相應物種全球總數量的1%,是全球最大的東方白鸛繁殖地、全球第二大白鶴越冬地、全球第二大黑嘴鷗繁殖地。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東營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理念思路、政策措施、制度機制上進入綠色發展模式,走出了高品質發展的路子,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曾幾何時,生態是東營的切膚之痛。生態體系脆弱與人們生態保護意識淡薄並存,歷史欠賬太多與發展方式仍然粗放交織,地下輸油管線密布與地上排污無序相互影響,情況異常複雜,治理極其困難。多少年來東營都在不斷探索,但一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省委主要領導同志就推進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進行調研時強調,做好黃河三角洲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強工作力度,用科學方法促進黃河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

  不把歷史問題留給歷史,不把包袱留給後人。為答好生態文明建設這道時代考題,東營市委主要領導密集開展考察調研,查找問題,分析根源,徵求意見,綜合施治。

  天鵝湖蓄滯洪工程,實現雨洪水的資源化利用,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破解了城市內澇問題;北二路沿線及金湖銀河片區綜合開發項目,對片區進行整體打造,推進産城融合,帶動文化旅遊發展;東三路、東八路濕地工程,將大小濕地碧珠連線成片。一大批建設項目、治污項目、除澇項目和産業項目競相實施,一個個堵點難點痛點逐個破解,拉開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格局。“生態好不好,鳥兒先知道。”市委書記李寬端欣慰中透著自信。

  頂格推動系統謀劃

  以戰略思維繫統思維研究城市發展的重大問題,以基礎性體制性工作為未來發展夯基壘臺

  綜合考慮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發展基礎,東營市委六屆四次全會確定要打造山東高品質發展的增長極、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濕地城市。實踐證明,這個定位把得準,目標鼓舞人心。而其中每項任務,都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底色、以生態建設為特色。無疑,生態文明建設是牽動全局的基礎工程和事關長遠的戰略工程,更是高品質發展的保障工程和改善民生的幸福工程。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特別對黃河三角洲的保護工作作出了明確指示。

  黃河河口是整個流域安瀾的關鍵,河口生態穩定才能確保黃河入海流路長期穩定順暢。黃河三角洲生態建設,對於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對於維護京畿生態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作為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東營,使命光榮,重任在肩。

  東營緊鑼密鼓地展開規劃編制和項目論證工作,與國家、省裏同步啟動編制規劃,謀劃重大項目。

  東營提出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的標杆,圍繞生態保護、黃河安瀾、環境治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現代産業體系、科技創新、文化保護傳承、城鄉協調發展、對外開放合作、基礎設施等10個領域實施230個重大工程,總投資7600多億元。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宏大工程。惟其艱難,方顯宏偉。建設現代化濕地城市,必須處理好濕地與水系的關係、濕地與城市的關係、濕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都是重大實踐課題。

  3年來,東營18次市委常委會會議、10次專題會議、5次市委深改委會議研究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形成一攬子的方案:

  ——“加強水資源戰略研究,開展水環境水資源承載評價,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

  ——“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水文化,全面推進水源保護、水系連通、防洪治水,科學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充分彰顯水的靈動、濕地多姿、城市的美麗。”“五水統籌”理念被水利部推廣。生態補水、建設黃河三角洲北部防潮體系等項目納入水利部專項規劃。

  ——“堅持‘治污水、分雨水、納洪水、用中水、節黃水、排澇水’的思路,用生態措施治理城市內澇。”用“雨水就近入河”“少建管道、多建河道”的辦法,構建起城市水循環體系。東營“無內澇城市建設”的經驗在全省推廣。

  3年來,東營編制實施《東營市中心城無內澇城市建設方案》等系列專項規劃,實施16條水系貫通等無內澇城市建設工程,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實現“中雨不積水、大雨不成災、暴雨保安全、雨水多蓄用”。

  《東營市濕地保護條例》《東營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東營市海岸帶保護條例》……一系列地方法規陸續出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制度逐步完善,東營生態文明建設步入法治軌道。

  “突出抓好空氣異味治理、‘散亂污’企業整治、固廢危廢治理、河道污染治理,破除路徑依賴,創新方式方法,建立工作導則,明確工作標準,科學精準防治污染。”在2019年12月4日召開的生態環保和“四減四增”三年行動計劃方案論證會上,李寬端這樣説。

  這期間,東營圍繞實施“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召開了13場論證會。每個論證會都要討論半天多的時間,只能採取“五+二”“白+黑”的辦法研究透。各工作專班按照會議提出的意見修改方案和重點項目,再提交市委常委會會議決定。

  建設生態文明,既需工程建設,也需要體制破冰。調整城市建設管理體制、市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把經濟管理權放到離市場最近的地方,把社會管理權放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改革使各項事業煥發活力。

  2020年9月18日,東營市委舉辦的生態文明專題培訓班正式開班,東營正在籌辦黃河三角洲生態文明幹部學院,對黨員幹部開展系統化的專業培訓,深入學習研究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升幹部生態文明治理能力。

  幹事業,既需要高瞻遠矚的謀劃,更需要腳踏實地的苦幹,特別需要鍥而不捨的韌勁。東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詮釋了這一點。

  打造濕地城市涵養城市氣質

  “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城市風貌讓人流連忘返,“城在濕地中、濕地在城中”的現代化濕地城市為世界矚目

  徜徉在一個個濕地公園,藍天白雲下,白鷺翻飛,蘆草萋萋,美不勝收,令人陶醉。

  開展濕地城市建設三年行動,堅持“精明增長”“精緻城市”理念,統籌濕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個環節,高標準打造規劃先鋒城市、生態典範城市、現代魅力城市、溫馨幸福城市、安全韌性城市,推動城市內涵發展。東營實施了三大工程:

  濕地保護工程。制訂實施《東營市濕地城市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0年)》,完善濕地保護體系。全市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5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1處。

  濕地修復工程。對綠地、濕地、水體湖泊進行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全市恢復濕地面積2.33萬公頃,濕地保護率51.36%。

  濕地入城工程。中心城按照“兩帶三河五片多點”的濕地結構,打造“藍綠交織、清新明亮,城在濕地中、濕地在城中”的城市風貌。

  三大工程的實施,是建設的、生態的、科技的一整套“組合拳”。

  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旨在保護黃河三角洲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提高黃河流域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按照省裏的部署,東營組建了工作專班正在推進前期工作。  濕地與城市融合、濕地與道路融合、濕地與水系融合,人與自然越來越和諧。在東營,“道路讓白鷺”的故事廣為流傳。按照原來的片區規劃,道路要穿過樹林。施工中被發現後立即叫停,修改方案,道路北移200多米。為了這200多米,東營多花了5000萬元,保護了70多畝的林子,留住了近7000隻白鷺。

  動土700多萬方、治理長度13.11公里、建成後橋體過水流量由75立方米/秒提高到900立方米/秒,廣饒縣水利局副局長繆文宗見證了淄河石大路橋的施工。他説:“這項工程是小清河流域防洪綜合治理的一部分,將使全市水源保護和防洪治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實施互花米草治理實驗項目,清除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恢復鹽地鹼蓬、海草床及灘塗貝類等物種,維護區域生態系統平衡與安全。一系列生態科研項目落地,提升了東營濕地生態研究水準。

  目前,中國科學院和省林科院在東營建設了“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黃河三角洲森林定位研究站”,開展濕地生態動態監測與評估等工作,建立了濕地生態預警與應急防範機制。實施濱海鹽鹼地綠化攻堅,培育耐鹽植物新品種,30多項科研課題達到國內領先水準,選育推廣了160多個耐鹽優良品種。

  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東營成為獲此殊榮的全球18個城市之一;受邀參加首屆國際濕地城市市長圓桌會議並作典型發言。榮譽源於品質,高品質的城市得益於東營人對美麗家園的精心建設和真情呵護。

  污染治理攻堅建設美好家園

  系統化治水、精準化治氣、效能化治土、規範化治廢

  藍天、碧水、凈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污染治理是群眾關注的焦點,牽動著各級領導的心。

  水,綠色之源、生態之源、生命之源。東營展開了系列工程。

  ——治水,從根本上改善水環境。持續強化問題治理,水環境總體趨勢向好,國控、省控、市控河流COD、氨氮等主要指標持續改善。實施中心城兩河及內水系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實施雨污分流改造,推動河湖長制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推動河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活水,以水系構建生態濕地。為保障城市防汛安全、生態安全和水源安全,實施天鵝湖蓄滯洪工程,僅用7個月時間完成工程主體建設,蓄滯洪區佔地約40平方公里,達到蓄滯4000萬立方米雨洪水的條件,讓水變得有“彈性”,解決了城市內澇問題,增加了城市空氣濕度。

  ——親水,描繪人水和諧畫卷。東營濕地總面積4567平方公里,濕地率41.58%。在東營,濕地不僅沿湖、沿河而建,而且沿路而建。

  ——推進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藍色海灣項目,恢復受損岸線和海洋生態系統。嚴格管控直排海污染源,生態環境部反饋的1202個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全部完成,全市4個直排海污染源全部穩定達標,在全省率先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

  廣饒縣大王鎮開展“環保管家”一站式託管服務試點,聘請山東大學李玉忠教授挂職任科技副鎮長,組建科研團隊入駐,從政策諮詢、治理路徑、風險管控等方面為企業“把脈問診”。

  精準化治氣,讓天朗氣清成常態。實施異味污染綜合整治,對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開展地毯式排查,形成“異味污染地圖”和“一源一策”治理方案。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以60家煉化企業為重點,建立污染源特徵污染物圖譜,“一企一檔”,全面提升行業VOCS治理水準。

  效能化治土,確保土壤生態安全。以落實國家“土十條”為抓手,壓實工作責任。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詳查,把106個地塊納入初步布點採樣範圍。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順利完成“十三五”期間10%的減排目標。

  規範化治廢,打好治廢攻堅戰。加強源頭管控,推行“一企一檔”管理,全市616家企業建立起污染廢物收集、貯存、運輸和處置全過程的規範化管理體系。

  以舍我其誰的擔當直面正視問題,以專業思維研究分析問題,以項目為載體突破解決問題。

  坦誠的態度、認真的作風,這是共産黨人應有的品格。

  綠色發展創新發展

  新動能催生新産業體系,新模式構建新發展格局

  發展是基礎,産業是支撐,離開産業發展,一切都是空談。而只有形成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生態文明的永續發展。這也是過去東營就生態抓生態的教訓,正是東營全力突破的困局。

  前不久,東營港200萬噸/年對二甲苯項目正式投産,這是全省最大的對二甲苯項目。中國振華100萬噸/年丙烷脫氫制丙烯和45萬噸/年環氧丙烷項目正在樁基施工,這是落戶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的又一個百億級投資項目。

  利華益集團高性能ABS樹脂一體化項目的實施,將推動企業成為國內産業鏈條最完整的ABS/PC上下游一體化生産企業。石大勝華動力電池添加劑項目的實施,將讓企業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鋰電池材料生産企業。

  “工業為主、企業為尊、集團發展。”東營實施“千企技改”工程,滾動實施1000項高水準技術改造項目,推動企業向高端化、智慧化、品牌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轉型不是轉産,從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重構的戰略高度謀劃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東營邏輯”。

  東營立足産業優勢,圍繞石化、橡膠、石油裝備、有色金屬、新材料五大特色産業,現代高效農業、文化旅遊兩大優勢産業,生物制藥、航空航天兩大未來産業,構建具有持續競爭力的“5+2+2”産業結構,打造以綠色和創新為支撐的産業模式和發展格局。

  謀項目就是謀未來,抓項目就是抓發展。

  東營昆宇5G通訊儲能鋰電池項目,是市發展改革委的招商項目,該項目達産後,年銷售收入可達25億元,更為可貴的是,他們同時引進了研發團隊。東營實行“人才帶項目,項目帶人才”,“雙招雙引”一體化推進。

  2018年,國家啟動新一輪創新型城市建設。東營從全國51個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家支持建設的17個創新型城市之一。

  實施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一批高端研發平臺陸續運營,一批高能級創新型園區蓬勃興起。悅來湖科技人才聚集區建成孵化面積60.3萬平方米,聚集科技項目369個。科教園區規劃已完成,與32家企業簽訂了入駐協議。山東省生物技術與製造創新創業共同體已編制完成建設方案,與10家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建設中試研發及服務平臺5個。採取“研究院+中試基地+産業園”産業協同發展模式,以市場化專業化方式,打造了國內唯一的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將帶動形成500億元産值的稀土催化材料産業園。投資33億元的高性能氧化鋁等7個項目,也是産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成果。東營依託稀土催化研究院、霍尼韋爾協同創新中心等科創平臺,正在打造千億級新材料産業集群。

  東營是個工業城市,石油工業創造了輝煌的歷史,石油接續和替代産業實現了這座資源型城市的轉型,而淘汰落後産能、實施整合重組,歷經涅槃陣痛,今天贏得了浴火重生。東營已經衝出困境,迎來創新引領的發展格局。

  打造高品質發展的增長極,就是在山東發展高端化工産業、建設魯北高端石化産業基地中當核心,在發展現代農業産業中當標兵,在發展文化旅遊産業中當龍頭,在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産業中當骨幹。

  東營有這個志氣,更有這個底氣!

  生態文化魅力東營

  “黃河入海、我們回家”講述的“東營故事”,《等你在黃河口》唱出的千年夢想

  九曲黃河裹挾泥沙從東營入海,造就了神奇壯美的黃河三角洲,形成獨具特質的河海文化。在這裡,黃河奔騰,歸入大海“懷抱”;在這裡,百鳥翔集,找到溫暖歸宿;在這裡,遊客享受“回家”的體驗。

  回家,是黃河流淌千年不變的夢想;回家,是人們心靈旅程的渴望。

  東營利用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遊資源,加快文化和旅遊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旅遊産品品質。按照“政府做線路、企業做項目、合力做市場”的模式打造觀海、觀鳥、大美濕地等8條精品旅遊線路,打響了“黃河入海、我們回家”文化旅遊品牌。

  “一條大河,流淌千年的夢想;一生等候,等你回到我身邊。”《等你在黃河口》深情的吟唱表白,叩動著人們的心靈。

  實施“旅遊+”,推進“旅遊+文化+體育+研學+農業+展會”有機融合,培育旅遊新業態新模式,打造文化旅遊之城、研學之城、展會之城、賽事之城。把國際馬拉松賽、自行車賽、水上運動賽事打造成為旅遊載體,文化旅遊業正在成為富裕東營的支柱産業、幸福東營的惠民産業、宜居東營的生態産業。

  2019年的第一批年輕幹部赴溫州對標學習回來後,選拔優秀學員進行了7場巡迴宣講。開展對標學習,是省委在深刻分析我國南北差距基礎上推出的針對性舉措,真學就真有用。正是這種認真的精神,使東營推出的各項思路措施達到了預期效果。

  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作為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已舉辦科普宣傳教育活動150多項。東營建設了“黃河口濕地博物館”“濕地學校”等生態教育基地,開展“世界濕地日”“中國濕地文化節”“黃河口國際觀鳥節”“愛鳥周”“濕地攝影展”等宣傳教育活動,提升了公眾的濕地保護和社會生態道德意識。

  制定《東營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確立市民生態文明行為規範,開展“發現最美東營人”行動,選樹道德模範,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制止餐飲浪費,倡導垃圾分類,東營創建成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蟬聯三屆全國文明城市。

  如今在東營,生態文明已成為社會時尚,成為人們的行動自覺。要説這幾年東營的變化,這應該是最根本的變化。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驗著一個地方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至今保持“零疫情”,東營市民引以為豪。“大家來投資很放心、很舒心。”俊富無紡布公司總經理黃文勝説。

  高品質發展需要高素質專業化幹部。東營堅持“實在、實幹、實績”用人導向,堅持在一線識別考察幹部,探索建立幹部制度執行力和治理能力考察體系。鮮明的導向,激勵著廣大幹部幹事創業、擔當作為。

  靜下心來體驗東營生態文明建設的精彩實踐,自然地發現他們的清晰邏輯、戰略考量、獨特路徑、務實舉措。當然,這是整個社會系統性的變革,根本的是在全社會樹立了“四種方式”:

  ——取法自然的思維方式,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問題,科學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打造綠色産業體系,構建以生態、循環、數字為引領的經濟轉型發展新格局。

  ——簡約適度的生活方式,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形成文明健康的社會風尚。

  ——依法科學的治理方式,用最嚴格的制度推動生態治理,推動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

  從實際出發學思踐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東營成功實踐的真諦。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東營將按照五中全會指引的方向闊步前進,美麗富饒的黃河三角洲將在新時代燦爛地綻放自然之美、生態之美!

  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來美麗的黃河入海口“安居”,東營成為名副其實的“鳥類國際機場”(大眾日報 葛鑄聰 王俊傑 攝影 魏東) 

  • 濟南趵突泉再現“雲霧潤蒸”奇觀
  • 四年前通車的山東省首條“綠色公路示範高速”,現喜獲“李春獎”!
  • 泰山霧凇與白雪相輝映
  • 濟南九如山浪漫冰瀑布引遊人
  • 山東榮成迎來大範圍降雪天氣
  • 山東青島:瑞雪紛紛伴鷗飛
  • 動物園裏下雪啦!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