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無棣:一摞賬本記錄村莊70年,看賬目中的村務“陽光”
來源:大眾日報  |  2021-03-15 11:36:14

  一個問題

  記者在多年的採訪中了解到,有的村莊幹部群眾之間産生矛盾和隔閡,一個主要原因是賬目不清,群眾對村集體的收入和支出有疑慮,幹部又無法作出清晰的解釋。中央在近幾年的一號文件中都對加強鄉村治理、村務公開、民主監督提出明確要求。

  一摞賬本

  自1951年至今,除了幾段特殊歷史時期,村中的大事小情,大至修路打井,小到一盒火柴,財務賬目記錄得一清二楚。一摞摞賬本,折射了這個村莊70年來的變遷,也折射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的日新月異。

  一份清單

  “但生産隊裏很窮啊,就幾頭牛和騾子,二三十人抓鬮分一頭牲口。最後各家各戶還分了生産隊的饑荒,每戶是163塊錢的貸款債務。”吳文奎指著當年賬本上這筆每戶均攤的163塊錢很是感慨,“那時候這可不是筆小數目啊!”

  一種堅持

  賬目清晰健全是小吳家碼頭村的好傳統,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件事情也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了下來,那就是“民主議政”。賬目在民主議政日上公佈後,還會將詳細情況貼到村委門口的公告欄裏,對全體村民公開。

  無棣縣城北行30余公里,有一座小山,名曰碣石山,海拔63.4米,方圓0.39平方公里,因73萬年前火山噴發形成,是魯北平原惟一的山體,被稱為“京南第一山”。

  碣石山東鄰,有一個小村,名曰小吳家碼頭。村子不大,總共不到600口人。村子南臨德惠新河(原黃河古道馬頰河),這條河幾十年前還能通航,常有船隻在此停泊,村民吳姓居多,故得名小吳家碼頭。村裏有一件事,可稱得上“傳奇”。自1951年至今,除了幾段特殊歷史時期,村中的大事小情,大至修路打井,小到一盒火柴,財務賬目記錄得一清二楚。一摞摞賬本,折射了這個村莊70年來的變遷,也折射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的日新月異。

  記者在多年的採訪中了解到,有的村莊幹部群眾之間産生矛盾和隔閡,一個主要原因是賬目不清,群眾對村集體的收入和支出有疑慮,幹部又無法作出清晰的解釋。中央在近幾年的一號文件中都對加強鄉村治理、村務公開、民主監督提出明確要求。如2018年一號文件提出“全面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2019年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自治組織規範化制度化建設,健全村級議事協商制度,推進村級事務公開,加強村級權力有效監督”;今年一號文件明確“與換屆同步選優配強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推進村委會規範化建設和村務公開‘陽光工程’”。據有關專家解讀,賬目健全、財務公開透明,無疑是“陽光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濱州無棣:一摞賬本記錄村莊70年,看賬目中的村務“陽光”

  分地時戶均分到163元債務

  2月28日,正月十七,小吳家碼頭村過年的氣氛還沒完全散去,很多村民家門口還挂著大紅燈籠,保潔員正在對路邊溝上新鋪設的蓋板進行清理。年前記者來到小吳家碼頭村時,施工隊正在對村裏東西向的中心主路和村北的東西街邊溝進行修整。修整路邊溝,可以美化村內環境,拓寬村內道路,村裏為此投入了30.5萬元。當然了,這筆錢怎麼花,經過了村民充分討論,每筆支出也都記得清清楚楚。

  記者見到小吳家碼頭村搞建設首先想到怎麼花錢怎麼記賬,緣于2020年深秋初訪這個村時留下的深刻印象。當時在村委辦公室,記者看到了一摞摞賬本,各式裝幀皆有,整整裝了兩大木櫃。僅看賬本封面,就能夠看是哪個年代的賬。賬本大體有四套,現金總賬、往來賬、固定財産物資賬、收支明細賬。雖然這些賬本有些紙張早已泛黃、損邊,字跡開始模糊,但所記賬目分文不亂。記者看到最早一本賬是“1951年3月30日,山東省土地房産所有證,(小吳家碼頭村)土地房産所有證存根”,詳細記錄著各家土地的畝數、四鄰等。小楷豎排,字體工整雋秀。

  村裏人介紹,1977年2月,當了14年民辦老師的吳文奎擔任小吳家碼頭村黨支部書記,此後村裏接續上了一度中斷的記賬傳統,村裏大小收支都記錄在賬本上,村民檔案、分地檔案、宅基地檔案也都齊全。

  今年77歲的吳殿華是村裏的老會計,從1964年一直幹到2002年。1996村賬鎮管之後,村裏所有的收支錢款都歸由鎮經管站統一管理,但村裏還是把記賬的傳統保留了下來。隨著時代的變化,賬本裏增加了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流轉費用、扶貧項目分紅等內容。吳殿華卸任後,這項工作便交到了今年51歲的村報賬員吳元山手裏。

  這些賬目不僅記得詳實,還每月向村民們公開。“1981年,村裏就成立了理財小組。比上級要求的還早呢。”吳殿華説。

  望著這些賬本,記者心裏冒出兩個概念:“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

  1981年冬,小吳家碼頭村滿懷對未來的希望,開始分田到戶。

  “我記得很清楚,1981年的冬天,過完了秋收之後,閒下來了,我們進行分地。”與改革相伴的往往是陣痛,幹了44年村支書的吳文奎回憶,當時不少周邊村的黨支部班子想不通,工作開展不順利,“慶倖的是我們班子這幾個人當時普遍年輕,接受新鮮事物快,做了工作後,村民們也都紛紛支持,分地進行的還算比較順利。”當時村裏520來口人,700多畝的耕地,人均分了一畝半地。“但生産隊裏很窮啊,就幾頭牛和騾子,二三十人抓鬮分一頭牲口。最後各家各戶還分了生産隊的饑荒,每戶是163塊錢的貸款債務。”吳文奎指著當年賬本上這筆每戶均攤的163塊錢很是感慨,“那時候這可不是筆小數目啊!”

  1984年,小吳家碼頭村根據政策又對土地進行了一次調整,翻開“無棣縣人民政府土地承包管理使用證(存根)”,記者清晰的看到每家每戶分地的詳細記錄。吳建華家幾塊地合計4.2畝,長度、畝數、地級、四屆都標注的清清楚楚,萬一鄰裡發生土地糾紛,處理起來有據可依。

濱州無棣:一摞賬本記錄村莊70年,看賬目中的村務“陽光”

  村裏“大項目”收支一清二楚

  分地之後,老百姓生産積極性有了,可還是吃不飽飯。小吳家碼頭村緊靠德惠新河,卻因為沒有電灌設備,莊稼澆不上水,産量一直上不去。“當時村裏只有一台小柴油機從抽水澆地,大吳家碼頭村有電灌設備,咱只能依靠人家,人家澆完了我們再澆。”吳文奎説,1986年村裏決定修一座電灌站。翻開1986年的現金賬,第4項記錄著“電灌站用料(一部分),票據12張,支出4353.00元,結余7377.09元”;第7項記錄著“電灌站零用工、料,票據10張,支出643.20元,結余5190.28元”,對應的票據則收錄在“會計憑證”簿裏。“當時村裏一分錢沒有,我就上縣水利局爭取了500塊錢,又找到縣政府解決了7000塊錢。修電灌站,村民們的積極性也都相當高,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最後東拼西湊硬是把這個電灌站給修了起來。”翻著1986年的記錄,吳文奎回憶到,“直徑40釐米的出水管,一天一宿能澆100畝地,全村一星期就能澆完,還能給別的村用,糧食産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吃飽飯之後,增收就成了吳文奎帶領村民們要邁出的第二道坎。

  1986年,修電灌站的同時村裏決定貸款6萬元,在挨著鎮上集市不遠的地方建起了一個貨棧,佔地10畝、8間大瓦房,租賃給村民經營,開始試水商品經濟。1992年,從外地學習先進經驗後,村裏又利用集體土地,建成了佔地71.7畝的棗園和蘋果園,然後承包到戶。這些在小吳家碼頭村的賬本裏同樣有詳細記載:“蘋果園用料、蓋屋、雜項,票據52張,支出2020.15元”,“吳文華9.7畝,蘋果林442棵,棗林結果109棵,未果6棵;吳文藝,10.5畝;吳寶廣,7畝,棗林結果55棵,未果150棵……合計棗林結果660棵,未果972棵;蘋果林829棵”。“頭三年不收承包戶一分錢,光養樹,三年後結果了再收租金。群眾靠蘋果樹致富,村集體也有了一定的收入。”吳文奎翻出當年果園的賬目説,這算是村裏的第一筆大收入。

  “吳書記的頭腦很活,而且觀念也比較超前,我們小吳家碼頭靠著鎮駐地,緊鄰省道,來往交通方便。1997年的時候,吳書記就和村民們商議,想將村邊沿路的荒地溝渠整平,建一批沿街房。”時任小吳家碼頭村村主任的吳文才説,最終大家商議決定,沿街房採取集體和村民合資的形式修建,以村集體為主,村民們自願認籌,然後根據房子面積大小,繳納6000元一間或者8000元一間的“籌建費”。交房後,每年承包戶再交納每平方米2元的管理費。就這樣,到2002年,小吳家碼頭村一共建起了103間沿街房,村民們幹起了各種生意,小日子開始富起來。 “沿街房靠著省道來往車輛很多,就拿村頭的羊湯館來説,這兩年一年十幾萬元沒問題。”小吳家碼頭村有一個專門的商品房專用檔案袋,保存著工程預算、建築安裝工程承包合同、房屋租賃合同等材料。

  2000年以後,隨著附近魯北化工等幾家企業的迅速發展,除了做生意,現在村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了工廠裏的上班族,每個月五六千元的收入,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富足。

  2017年,小吳家碼頭村的貧困戶全部實現了脫貧,但是脫貧不脫政策,目前村裏還有10戶19人享受有關扶持政策。“王專祥家2人,15100-560=1454元;邱延芝1人,5100-280=4820元……”“減去的280元是6月份已經發過一次了。”翻開2020年9月21日最新的扶貧分紅賬目,吳文奎告訴記者,2019年村裏通過民主評議將這10戶分成了兩類,一類5人,二類14人。去年,一類人員每人分到扶貧項目分紅7000元,二類5000元;今年一類人員扶貧項目分紅增加到7550元,二類增加到5100元。

  根據去年的最新賬目,除了村裏的已脫貧仍享受扶持政策的幾戶,其他家庭人均年收入都超過了2萬元。村集體也通過土地流轉、扶貧項目分紅等,年收入達到40萬元左右。

濱州無棣:一摞賬本記錄村莊70年,看賬目中的村務“陽光”

  堅持了44年的“民主議政日”

  賬目清晰健全是小吳家碼頭村的好傳統,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件事情也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了下來,那就是“民主議政”。

  如今,每月5日是小吳家碼頭村的“民主議政日”,參會者是村民們推選出的30名村民代表和18名黨員,每次參會人數超過80%才算有效,如代表確實有事請假,可隨機選取村民補位參加。“上級沒有規定這個民主議政日活動之前,我們村的大事小情都會開會和村民商議,從我當上支書開始就有了這個做法。”吳文奎説。

  2020年10月由於國慶節放假,民主議政日改到了10月13號。財務公開是每個民主議政日上很重要的一環。“上個月的支出,全村的環境衛生大清理,雇傭人工和機械一共花了6360元,幸福院、路燈、村委加電灌站的電費一共是1700元。再就是建黨群活動中心,咱負責給施工隊接出電線去,買了兩捆線170元。建黨群活動中心雇了一個專業監理,從建設啟動到結束一共是5000元,雖然這個花的不是村裏的錢,是咱第一書記帶來的項目款,也和大家説一下……”村報賬員吳元山在會上一一細説。這些賬目在民主議政日上公佈後,還會將詳細情況貼到村委門口的公告欄裏,對全體村民公開。

  本文開頭提到的路邊溝整修工程,也曾經是“民主議政日”討論的一件大事。

  多年前小吳家碼頭村開通了三縱三橫道路,為本村和鄰村群眾出行提供了極大方便。但由於年久失修,道路兩旁的邊溝普遍損毀嚴重,村民平時也有不少提意見的,因此村裏決定進行全面修整。

  要修路就得花錢,而這錢怎麼花往往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這時候,小吳家碼頭村老賬本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它是村幹部的“正心丸”,也是村民們的“安心丸”。

  “1996年開始村賬鎮管,錢雖然交上去了,但我們還是保持著記賬的傳統,每一項支出收入都有記錄,而且現在的賬比以前更清晰了,一份是咱村裏自己記的,一份是鎮上給記的,都向村民公開,村民有疑問,可以隨時去核對這兩本賬是否一致,這樣就更放心了。”吳元山説。

  這次修路邊溝為例,民主、公開、透明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上。

  “村裏決定對全村的道路邊溝進行修整後,就召開了黨員群眾代表會,跟大家彙報了具體情況,由黨員群眾代表去實地查看後,大家一起坐下來研究這個活兒咋幹,拿出意見。開完會後,村委將會議記錄向鎮領導彙報,做重大事項審批;鎮上同意後,進行第三方工程審計預算;預算費用為31萬左右,村裏再將這項工程挂到網上面向社會招標;工程完工以後,再經過村裏群眾代表驗收小組驗收合格,在驗收報告上簽字,然後到經管站走賬。”吳文奎大體介紹了這一整套流程。

  民主議政日上,村裏的黨員和群眾代表也都踴躍發言。村民吳寶衛説:“我覺得邊溝的蓋板用水泥板不太行。加上蓋板後邊溝和路平齊,遇到下大雨很容易積水,時間一久容易陰壞沿途房屋的後墻,可以把蓋板換成鐵篦子,加快雨水流速。再就是給沿途村民家的後墻墻角再泥上一層灰,做防護。”村民吳廣臣提出:“鋪上蓋板後,路就很平坦了,怕是有些過往車會軋著蓋板走,容易把蓋板軋壞,是不是沿途設上安全樁,然後貼上反光條,提醒來往車輛。”除此之外,村民還建議施工期間選派出一名村民代表,對工程進行監督和協調,每天給這人60元補助,這樣村民也放心,村幹部也放心。最終村民吳寶衛被選為監工代表。

  “以前幹過工程,對這方面還比較熟悉。平時就是幫幫工程隊的忙兒,監督一下每天的工程進度和品質,避免偷工減料,看看是不是按咱們的要求幹的。遇到工程隊和沿途村民有什麼需要溝通的事時,負責出面協調。”吳寶衛平時就是個熱心腸,由於對會幹電工活,平時村民換個電閘、電線、燈泡什麼的都找他,他已經義務給村民服務了30來年。

  談起村班子的工作,吳寶衛也很是讚許:“咱村委各方面都挺好的,特別是咱書記,要不也不會幹了四十多年。村民對村班子的信任,因為他們給老百姓辦實事,平時村裏的大事小情都和村民們商量,村裏要幹點什麼事,大家都知道,積極參與。”

  由於村“兩委”帶領群眾幹事創業且把事幹得明明白白,小吳家碼頭村先後被評為省級衛生先進村、生態文明村和全省、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2018年村班子還被評為全省幹事創業好班子,支部書記吳文奎被評為省級優秀黨務工作者。(大眾日報記者 李劍橋 姜斌 張浩 郭茂英)

  記者手記: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鄉村振興必須夯實鄉村治理的基礎。在小吳家碼頭村,建立在賬目健全基礎上的“民主議政日”,是鄉村治理的重要陣地,通過這個陣地,事事可監督、件件按流程,村裏的大事小情、財務收支,村民了然於心,這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也讓基層組織行使職權有了“一定之規”。

  近年來,小吳家碼頭村的各項村級事務,村民參與度更高了,黨員幹部帶頭,村民集體參與出謀劃策;幹部以公正公開公平的決策取信於民,用長效機制確保村裏大小事情的公開透明、利於執行,這可能就是小吳家碼頭村取得良好發展的“密碼”

  對於小吳家碼頭村的做法,濱州市委黨校(濱州行政學院)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張維亮教授認為,通過對無棣縣小吳家碼頭村基層治理的探究,我們看到了一條做好基層治理工作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抓好基層治理需要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黨建引領作用;增強群眾自治活力,創新基層群眾參與自治形式,努力實現基層組織與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用法治思維推進基層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難題,努力使依法辦事成為村“兩委”班子和群眾的自覺行動。“一摞摞賬本,清晰地映射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和基層治理的歷史變遷,是十分寶貴的歷史檔案。時刻用法律和制度約束村級班子的決策和行為,讓人民群眾心中對村情村事明明白白,才能使人民群眾對基層治理更加擁護。”張維亮認為,小吳家碼頭村與時俱進地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充實協商內容、豐富協商形式、完善協商程式、用好協商成果,廣泛聽取民意、匯集民智,讓群眾的意見暢通直達,使群眾的“急難愁盼”事有人辦,將村居服務落實在基層,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等等,這些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中共濱州市委黨校(濱州行政學院)哲學教研室講師呂厚忠説:“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鄉村振興如何穩步推進?首要工作就是抓住基層黨組織這個牛鼻子。在農村要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水準。當前農村的社會結構處於深刻變動的時期,人口結構、社會階層、組織結構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原本傳統村莊的封閉性、穩定性被空心化、流動性取代,原本單一的務農階層分化為依賴不同經濟來源的多重群體。小吳家碼頭村的‘賬本’,看得見的是村裏大事小情,看不見的是黨組織工作的細緻入微。”呂厚忠認為,從小吳家碼頭村的實踐中,我們看到:幹事有譜,百姓跟隨;幹的成事,百姓支持;幹事乾淨,百姓信賴。推廣開來,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結論: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緊扣群眾需要和廉潔自律這兩個基本點,通過組織聯動、黨員帶動、機制促動,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努力推動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融合發展。(大眾日報記者 姜斌)

編輯:曹可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