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山東丨社區裏有這樣一群“老工匠”
來源:大眾日報  |  2021-03-15 10:27:31

  “磨剪子嘞,戧菜刀……”一邊給人理髮,寧波還不時地吆喝一嗓子,引來周邊群眾注目。

  3月10日上午,在社區組織的“雷鋒月大集”上,寧波和一群“能工巧匠”一起,用自己理髮、磨刀、磨剪子、傢具維修等手藝,為附近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志願服務。

  他們都來自濟南市吉祥苑社區“匠心築夢志願服務站”,年齡最大的73歲,小的也已62歲。在社區,他們是一群義務服務社區的普通老人;在微信群裏,他們有著一個個響噹噹的名字:“全能工匠”“馬扎大王”“木工神匠”“金牌理髮師”……

微觀山東丨社區裏有這樣一群“老工匠”

  初心

  “甭管大事小事,做不成大事,就做點小事”

  在“雷鋒月大集”上,69歲的孫揚啟,帶了自家老面板過來。71歲的“全能工匠”張自強,麻利兒地用鉋子打磨了起來。

  孫揚啟在濟南幫忙帶孫子。他説,這塊面板用了45年了,是在天津當兵時自己做的,退伍後帶回了老家安徽,這次又帶到了濟南,都有感情了,捨不得扔。“一塊面板事小,看到這麼多老同志,跟我年齡差不多,思想境界這麼高,讓人非常感動。”

  他眼中境界高、手藝精的老工匠,在冊的已經達到25人,經常參加活動的有十六七人。

  寧波説,小到穿馬扎、修板凳,大到電器維修、製作傢具,只要有人找上門來,什麼活兒都幹。

  40多年前,寧波就開始為周邊群眾義務理髮,還不間斷地自學各種傳統手藝,為居民維修傢具、製作馬扎等,並認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站友”。

  2004年的一天,在甸柳街道五區,寧波結識了在家門口幫人修馬扎的“馬扎大王”林忠實,還有“全能工匠”張自強。

  “我們都有共同的愛好,年輕時都幹過木工活兒,退休後大家又都把木工活兒拾了起來。”林忠實説:“一個人退休了,有的喜歡養狗,有的喜歡爬山,我們給周邊群眾做點事,這也是一種愛好。”

  慢慢地,他們身邊的人越聚越多。2017年,在吉祥苑社區幫助下,服務站有了自己的活動場地。

  現在,張自強已經搬離了吉祥苑社區,但每週一、三、五上午服務站活動時間,還是要坐近30里路的公交車趕回來。

  他説:“原來要倒3次公交車,坐近2個小時,現在坐1個多小時就到了,5點起床、6點出發,7點多準時到服務站開始幹活兒。”

  許多親戚朋友都不理解:這是到哪兒掙錢去?張自強都是嘿嘿一笑,“別人以為在服務站,就是喝茶、聊天,不知道大家忙得熱火朝天。”

  62歲的王淑源,曾經在建築木材廠工作過,也一直喜歡鼓搗點木制物件,被大家親切地稱之為“發明家”。他説,退休後,自己本來想到社區學太極拳,進屋一看有“木工房”,就這樣加入了老工匠行列。

  在他“引薦”下,66歲的李立也加入進來。“我從小喜歡機械,開始就是過來玩兒玩兒,現在感覺挺好的。甭管大事小事,做不成大事,就做點小事。”李立説,我們這幫人年齡這麼大了,有的家庭還距離這麼遠,圖的是什麼呢?我們不僅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還有共同的念想,那就是用自己的技術為社區幹點小事。

微觀山東丨社區裏有這樣一群“老工匠”

  恒心

  “看似簡單的事情,能夠堅持做好,就不普通”

  在服務站“成品庫”裏,有一個62釐米高的高凳。這是為附近小區居民量身定做的。

  年近60歲的高女士,到服務站來磨菜刀。她説,自己腰腿關節積液,不能深蹲,小椅子太矮,高凳買不到,能不能幫忙做一個高凳子?

  於是,老工匠們就用撿來的3種木料,為她定制了這麼一個62釐米高的高凳。

  多年來,寧波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有時間,就會騎上三輪車,開始自己的“巡山”。

  他所説的“巡山”,就是在周邊小區漫無目的地閒逛,撿拾小區居民裝修扔掉的木料,除了用於傢具維修外,還會製作一些馬扎、高凳送給居民。

  “看似簡單的事情,能夠堅持做好,就不普通。”從山東高速處級崗位退休的王衛國説。他到服務站當起了“大管家”,一來就拿起笤帚打掃衛生。

  他説,剛退休時,自己的業餘生活全在家裏,單調、無聊,現在出來能接觸社會發揮餘熱。一開始打掃衛生,現在向“全能”發展了。

  從濟南化肥廠發電車間退休的姚富貴,有一次在家裏嘗試做了一個中藥櫃,慢慢找到了方向。現在,磨剪子成了他的拿手絕活,也有了“姚一剪”的稱號。

  他説,過去沒事幹,到處瞎轉悠,就關心哪兒買菜便宜。現在時間不夠用的,生活非常充實。

  有一次,臨近小區有一對退休夫婦找到服務站:自己家的門框壞了,打開門就關不上了。

  於是,73歲的姚富貴跟王淑源一起,帶著買好的螺絲、發泡膠“上門服務”,一個上午就修好了。

  到中午,這對夫婦看幹了半天,執意留他們吃飯,被婉拒後急得不得了,還撥打12345熱線“投訴”:忙活了大半天,怎麼能這麼走了?

  多年來,服務站有2位老工匠去世了,但他們製作的小椅子還保留在成品庫裏。

  寧波説,66歲的姜立嶺去年因肺癌去世。痛苦的化療期間,老人身體狀況與之前判若兩人,但仍然堅持參加服務活動。回到家後,躺在床上累得一動也不動。

  趕上第二天化療,姜立嶺會特意晚點離開服務站,只為了能多幹點活。他説:“要去化療了,我今天多幹點。”在場的工匠們無不為之動容。

  這些年,服務站在吉祥苑社區以及周邊地方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一位從淄博到濟南出差的人,打聽到了社區居委會,問是否真有這麼一個地方?到了服務站,他理了一個發,高興地走了。

微觀山東丨社區裏有這樣一群“老工匠”

  匠心

  做的事情不大,但影響能看到,社區關係更融洽

  如今,隨著年齡增大,林忠實身體不太好,已經很少參加服務站活動,但他家一樓院子開了小門,繼續幫居民修修補補。他説:“幹活兒,就當玩了。”

  有路過的人,見了林忠實,都是“爺爺、爺爺”地叫著。他一一回應著,知道對方住在幾號樓,家裏都有什麼人,但是都不知道姓什麼、叫什麼。“周邊樓好幾百人,都搭腔拉呱。”

  一位居民説,社區有這幫人,儘管做的事情不大,但影響能看到,不僅滿足了老百姓的需求,而且社區關係也更融洽了。

  對此,寧波深有感觸。過去,他們都是撿木料,現在居民主動“送”木料。

  有一天上午,寧波接到小區居民電話:家裏裝修淘汰的廢舊地板要不要?

  65歲的寧波、69歲的張強、73歲的姚富貴、71歲的劉錫華,四人一起來到居民孔慶珠家中,一下子收穫了300斤木料。

  孔慶珠説,原來不知道舊地板還有用,準備當垃圾扔了。這幾天在微信群裏看到,他們能用得上,就讓他們來拉走了。

  寧波説:“舊地板都是上等好料,可以做馬扎、凳子等,感謝對我們的支持,做好了馬扎送給你。”

  吉祥苑社區黨委書記曹坤説,自己跟老年人接觸最多,他們退休後放慢了生活節奏,感覺自己對社會沒用了。實際上,他們更有親和感,有技術,工作精益求精,不管是什麼活兒,都往好裏幹,是越做越好、越做越細,做得讓居民滿意。

  曹坤説,社區有1512戶4600多人,鄰裡鬧矛盾、上下樓打架的事情基本上沒有。社區微信群裏有人“攻擊”,這些老人出來一説,當事人“氣”立馬消了。

  在“雷鋒月大集”上,燃氣公司、個體診所、房屋仲介等紛紛參與進來,義診、介紹房屋政策、普及安全用氣知識等,志願服務活動很多。

  曹坤説,社區周邊商家多,但過去參與的積極性並不高,如今在服務站的帶動下,他們到社區參與志願服務都感覺光榮。最明顯的是,居民以前都對房屋仲介有抵觸,覺得就是走家串巷賣房的。他們現在主動幫忙幹活,還給居民講解房屋政策,關係可融洽了。

  一位社區居民説:“服務站裏有一群受人尊敬的老人!”

編輯:曹可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