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探索:歷史街區保護與城市更新互促共榮
來源:光明日報  |  2021-03-16 10:26:46

青島探索:歷史街區保護與城市更新互促共榮

青島太平角一隅。張瀟元攝/光明圖片

青島探索:歷史街區保護與城市更新互促共榮

山、海、灣、城—青島市南區獨具魅力的老城風景。宋喆攝/光明圖片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大部署,文化繁榮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文化傳承與遺産保護也對城市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的一種方式和路徑,是治理城市問題、修補發展短板、增強城市能級的過程。歷史文化遺産保護不但不是城市更新的阻礙,還可以是城市更新的動力,通過能夠體現遺産價值的利用方式可以使遺産保護成為城市更新的亮點所在,從而提升城市特色和吸引力。

  近年來,青島城市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空間發展框架進一步拉開,發展模式逐步轉型,文化對促進城市發展的作用日益彰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青島聚焦城市發展的重點、難點、痛點、堵點,全面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發展和利用,部署老城文化復興行動,使歷史街區保護和城市經濟發展互促共榮,成效斐然。

  1.青島的城市特色不可複製,極具歷史文化價值

  青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海陸樞紐與海防重地,近代歷經多次政權轉換交替,特殊歷史背景及自然地理格局和發展歷程,呈現出臨港、依山、環灣的總體佈局特色。

  歷史街區集中反映了青島各個時期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設的發展演變,保留下來的空間格局脈絡清晰,資源要素全面,空間肌理完整。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展示了古今交融、海陸交融、中西交融多元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風貌融“山、海、灣、城”于一體,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這種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城市特色極具歷史文化價值。

  青島城市規劃的先進、城市設計的經典性在中國城市規劃史上獨樹一幟。多元的文化特徵及時代背景形成了連續性的城市規劃及其相關政策、法規,均不同程度地引領了青島城市空間優化和發展,歷史文化街區現存的空間特色、景觀與建築等呈現出歷史發展脈絡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青島這種近代以來城市規劃無斷代接續並引領、延續城市發展的地域實踐,在中國城市規劃與發展史上頗為引人關注。

  2.歷史街區呈現“整體保護”格局,城市更新堅持“特色價值”引領

  青島的歷史街區文化遺産承載了過去120多年來社會、文化、經濟、藝術等各個方面發展的歷程。德佔和日佔時期的城市格局和教堂、別墅等保護建築,其産生既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又融合了中國本土的內容。例如,青島特色民居“裏院”,就是西方建築和中式合院融合而成的獨具特色的建築樣式。青島在近代也吸引了來自浙江、廣東、天津等地的商人和來自全國的知識分子,他們給城市帶來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徵,從而形成青島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城市特性。

  1992年,青島市委市政府實施政府東移戰略,發展東部新區,將老城區的發展壓力轉移。此後,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進程中,青島歷史街區的總體格局和整體風貌得以保留,成為青島最響亮的城市名片。

  當前,城市發展進入內涵式更新階段。青島提出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目標,實施“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和“老城區申遺”行動計劃,其歷史街區發展進入了功能提升和空間優化的新階段。如今的青島堅持“特色價值”引領,以特色文化吸引資本、技術、人才落戶歷史街區,這種城市更新不僅可以保護傳承城市文化根脈,而且避免了“千城一面”的更新誤區。

  3.通過“微更新”以點帶面,實現“漸進式”轉型升級

  百年曆史街區作為青島城市文化的根與魂,其歷史價值不可複製、不可替代,其更新發展也應“慎”字當先。在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中,青島採取的方式不是大拆大建、長驅直入,而是以人為本,進行“針灸式”的修復和修補。

  遵循這一原則,青島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發展路徑非常明晰:以“微更新”和“漸進式”為主基調,堅持試點先行原則,在規劃成熟、方案完備的基礎上,優選歷史文化價值高、代表性強、群眾意願集中、便於操作的建築,作為保護更新示範點開展先試先行,以點連線、以線帶面完成改造更新和升級換代。

  在歷史文化街區更新過程中,青島不斷探索多種途徑的保護與更新實施機制,如市、區兩級政府牽頭搭建平臺,多方籌集資金,引領國有企業、社會資金等通過多樣組織方式推進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形成“政府+平臺公司+社會化資本+運營管理”基準下的不同實施模式。

  2019年,青島以廣興裏“裏院”為試點,打響老城復興“第一槍”。當廣興裏再次回歸市民視野時,這個青島最大的“裏院”已經變身成為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從廣興裏開始,青島先後在中山路街區、四方路街區、館陶路街區開展成片的“微更新”項目,按照産業空間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約利用、市民方便宜居的“四個目標一個過程”思路,通過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文化産業的植入實現百年曆史街區的全面更新。

  同樣,在八大關、太平角等歷史街區,通過植入咖啡、文創、民俗等産業,逐步實現街區可持續發展;大學路、黃縣路以及周邊區域從民間自主“自下而上”開展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到政府整合“自上而下”創新引導,推出“啡閱青島”圖書館項目,為咖啡館等小微文化企業提供文化服務,免費送書、定期流轉,將咖啡館等空間打造成提供文化體驗的公共服務點,以點帶面,實現博物館、名人故居、文化創意等歷史街區的活化利用。

  展望未來,青島歷史城區還有很大空間可以挖掘和拓展。通過“微更新”和“漸進式”的城市保護更新行動,城市本身就會成為一個博物館,成為一個隨處可見歷史印記、時刻都能體會文化氛圍的場所。

  4.“四新經濟”融入老城更新,充分提升文化遺産的經濟社會價值

  老城更新是一個世界難題,其關鍵在於産業發展。在“引入活水”這個問題上,青島聚焦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通過“四新經濟”吸引年輕人才,從根源上解決老城活力不足的問題。

  通常來説,發展“四新經濟”不需太大空間,但卻對區位要求較高,需要在一個城市的核心區紮根生長;而且,“四新經濟”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圍和生活氣息,而這些都是老城區的優勢所在。因此,對傳統産業已較為衰落的青島老城區來説,發展“四新經濟”是實現老城更新合適的落腳點。

  首先,通過提升歷史街區人居環境品質,挖掘文化IP,充分吸引有志向、有情懷的年輕人才前來創新創業,增強老城區經濟活力與消費活力。例如,青島市北區推出“嘻嗨公寓”等人才公寓計劃,改造老舊住宅來打造年輕人嚮往的生活環境;廣興裏則通過“裏院”改造,增加創業工坊,並配套餐廳、洗衣房、健身房、會議室、書店、酒吧等公共活動空間,為年輕人創新創業提供“沃土”。

  其次,通過制定業態優化扶持基金,鼓勵並保障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創、民俗手工等特色業態在歷史文化街區持續發展;通過建立業態準入制度,明確支持入駐的業態類型和標準。同時,完善稅收、租金相關減免扶持政策;創新項目建設投融資模式,引入專業機構進行運營管理。

  這一系列舉措實施後,以中山路為核心的青島歷史文化街區整體復興藍圖鋪陳開來,四大片區功能互補、協同推進:國際郵輪母港區將打造成為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館陶路深挖歷史底蘊,將打造成為青年人在新金融領域創業投資的重要聚集地;中山路將成為國際知名特色旅遊文化目的地;青島灣則將成為鬧市中精緻的濱海休閒帶。

  引入“四新經濟”,不僅使青島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城市的再生熱點,也讓歷史文化遺産的經濟性得到極大提升。歷史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社會價值,歷史文化遺産活化在民眾日常生活中,工作、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在與歷史文化的對話中增長知識、豐富心靈,成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創新的推動力量。

  5.申遺語境下,青島歷史街區更新的原則和要求

  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任重而道遠,申遺目標對青島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更新提出了原則和要求,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居民、規劃師、設計師等不同力量共同努力。

  首先,需整體謀劃、分步實施、作出示範。青島歷史文化遺産類型廣、數量多,保護和利用要堅持立足長遠、遠近結合的工作方法,按照保護的緊迫性和難易程度,從實際操作出發,整體謀劃,合理確定保護序列,分期分批、不斷示範。

  其次,處理好局部更新與整體更新的關係。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是一個“漸進式、可持續”的過程,是通過局部更新逐步實現城市更新願景目標。“區域系統考慮,節點帶動微循環有機更新”才能有效保持城市的整體空間和功能結構,否則更新行為就可能會變為一種具有破壞性的建設行為。

  再次,應探索創新多種實施管理和運作模式。青島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投資巨大,政府推動、市場參與,公眾、社會更廣泛的合作缺一不可。政府需要對遺産保護和民生改善的底線進行管理、控制和引導,把解決現實問題和相應居民訴求放在核心位置,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引導市場、公眾、社會積極參與,將對青島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利用轉化為一種自覺行動。(作者:潘麗珍,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副總規劃師)

編輯:曹可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