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科:我就是一個“種地的”
2021-02-26 09:56:26來源: 大眾日報編輯: 曹可凡責編: 趙瀅溪

  原標題:週末人物|朱俊科:我就是一個“種地的”

  讓每一滴水、每一粒肥盡可能多生産糧食,讓農民的糧袋子更滿、錢袋子更鼓,讓百姓把“飯碗”端得更穩——

  朱俊科:我就是一個“種地的”

朱俊科:我就是一個“種地的”

朱俊科(中)正在察看小麥長勢

朱俊科:我就是一個“種地的”

朱俊科深入田間地頭講解育種知識

朱俊科:我就是一個“種地的”

無人生態農場,一台長約300米的自走式噴灌車正在作業

  2021年2月3日,立春時節,乍暖還寒。在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禾豐種業的實驗田裏,3000畝小麥正慢慢從嚴冬中甦醒,逐漸進入返青期。而此時,禾豐種業的小麥加代溫室內卻是另一番景象——上百個正在重點考察的小麥組合顆粒逐漸飽滿,進入灌漿期。一旁,一個穿著樸實略顯黑瘦的中年男人正俯下身子仔細察看小麥長勢。

  他,就是全國勞動模範、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俊科。

  在旁人眼中,朱俊科頭上的光環很多,全國青年致富帶頭人、山東省科技拔尖人才、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但對朱俊科來講,他始終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種地的”,因為他深愛著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把根紮在土地上他才覺得踏實。

  十餘年來,朱俊科參與育成的新品種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居山東省第二位,全國第四位;多品種累計推廣面積5000多萬畝,增産糧食30多億公斤,為農民增收60多億元。

  “牛倌”的蛻變

  2001年9月,24歲的朱俊科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後,被老師推薦到淄博市農業局下屬的大地種業有限公司工作。

  初入公司的朱俊科被分配到公司代管的生物工程研究開發中心去養牛,這讓這個血氣方剛、立志幹一番事業的朱俊科很難接受,但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朱俊科最終決定走馬上任,去做這個“牛倌”。

  “理想需要找一個落腳點,不能讓人説咱大學生就吃不了苦。”朱俊科説。添料、喂水、清掃牛糞,這些基礎工作朱俊科都幹得一絲不茍。功夫不負有心人,朱俊科吃苦耐勞的品質成為他事業的敲門磚。在認真飼養了一個月的牛之後,朱俊科被正式調回種子公司,這裡有更大的舞臺等待著他。

  就在朱俊科被調回種子公司的當年,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讓玉米制種基地花期不遇,這成為讓全公司頭疼的難題。善於鑽研的朱俊科提出人工輔助授粉的設想並在實際操作中大獲成功,不僅種子品質全部達標,且玉米産量由往年的畝産300多斤增加到畝産470斤。

  “一戰成名”後,朱俊科又接手了公司的小麥經營。肩上的擔子重了,朱俊科更加重視學習的重要性。大學專業本為食品加工,可“幹一行,愛一行”,自從與小麥相遇,和種子結緣以後,他就潛心鑽研,經常通過各種方式給自己“充電”。

  “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學生’,別人不願意幹的活,咱幹!別人不願意思考的問題,咱不睡覺也得搞懂!”朱俊科説,當年為了將分管的小麥生産工作做好,他除了在實踐中學習外,還經常向母校的老師打電話請教。那些日子裏,常常是想到問題,一個電話就打到老師家裏,哪怕是半夜。

  就這樣,在老師和同事們的支持下,朱俊科帶領小麥管理團隊一路高歌,當年小麥種子銷售就超過了40多萬斤,比公司歷史上小麥種子銷售最多的年份還翻了一番。

  能幹、會幹、邊思考邊幹,這些別人不具備的能力,讓朱俊科得到了出任公司總經理的機會。多年的努力終於得到認可,按説朱俊科應該欣欣然走馬上任,可他卻作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感到不解的決定——辭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頒布實施,讓我覺得小種子也可以有大作為。”朱俊科説,作出自主創業的決定不容易,但既然選擇了就不後悔。

  每一步都紮實走過

  家人反對、資金匱乏、團隊基礎薄弱……在諸多困難面前,朱俊科和他的禾豐種業艱難起步。與其他行業不同,農業,特別是種子行業,是一個投資長、見效慢的領域。

  “一帆風順的情況下,也要10年才會出一個新品種。”朱俊科介紹,育種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小麥一般一年成熟一季,育種週期長。從做雜交到品種穩定,至少需要6代,也就是6年的時間。“6年穩定後,我們會從眾多品種中選擇比較好的,參加國家組織的品種審定。如果精心培育的小麥品種,在參加審定時,綜合素質不如別人的品種,那就會被淘汰”。

  為了維持企業的正常經營,朱俊科決定“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買入已經育成的種子品牌進行銷售;一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自己作科研。可正如朱俊科自己所説的,小麥的育種週期太過漫長,如果“只顧低頭拉車,不顧抬頭看路”,恐怕是越努力,就會走得越偏。

  科技才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沒有一支穩定懂科研、能攻關的專業人才隊伍,想要培育優良品種,無異於天方夜譚。”認識到這一點後,朱俊科堅定了走科技育種之路的決心。

  在恩師山東農業大學著名育種專家趙檀方教授的指導和幫助下,朱俊科著力提升傳統種業的科技內涵,經過多次比較、多方考證,選取並建立了自己的農田試驗基地。幾年的堅持,讓他在種子行業中小有名氣,他的學識、人品也吸引了一大批種業科研精英加入自己的隊伍。

  有了科研隊伍,平臺搭建同樣重要。2010年成立淄博市首家民營農業科學院——淄博禾豐種業農業科學研究院;2015年創辦淄博禾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與植物學家匡廷雲院士建設院士工作站,與山東農業大學李平華教授建設淄博市重點實驗室;2018年公司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隨著山東省級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淄博市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淄博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淄博市綠色小麥良種産業化工程實驗室、淄博禾豐高光效循環農業科學院等一大批創新平臺的建設,禾豐種業的科技創新發展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朱俊科的帶領下,禾豐種業一路高歌猛進,碩果纍纍,禾豐種業農業科學研究院育出多個玉米和小麥新品係參加了國家及省區域實驗。

  2010年,山農22號經省內專家實打驗收畝産達到738.86公斤,創當年淄博市小麥畝産最高紀錄;

  2014年,在趙檀方教授的幫助下,研究院選育的小麥品種山農28號,以連續4年山東省産量第一的身份通過審定,山農27號以山東省旱肥地第一的身份通過山東省審定;

  同年,由朱俊科參與選育的17個小麥品種參加山東省的各級試驗,並有部分品種參加國家試驗……

  僅小麥育種方面,“十三五”期間,禾豐種業育成國審小麥4個,省審小麥14個,是省內育成品種最多的。特別是,2020年,山農28號又刷新全國冬小麥單産紀錄,在山東省推廣面積突破3000萬畝。

  建設無人農場

  都説種子和耕地是農業的命根子,可投身農業,特別是深耕育種行業多年的朱俊科深知農業面臨的另一大瓶頸問題——勞動力嚴重不足。

  “現在從事農業的人大多年齡都在50歲往上,相當多80後、90後的年輕人,不要説親近農業,就連農村老家都已經很少回。”朱俊科説,要想把地種好、把農業發展好,僅有耕地、有良種是不夠的。克服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必須採用更為先進的耕作模式,讓農民徹底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

  “一定要將眼光放長遠,突破思維定式,相信科學,大膽運用。”朱俊科將目光放到了無人農場項目上,決定在農業生産的耕、種、管、收等環節推行智慧化的新裝備、精量化的新技術、可視化的新管理,推進智慧農業革命。

  2018年開始,朱俊科帶領禾豐種業與山東理工大學蘭玉彬院士團隊合作開展生態無人農場課題。

  朱俊科告訴記者,所謂的“無人”,其實並非真正的無人,而是新技術代替傳統人力,實現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健康環保的産出。

  2019年的小麥夏收讓朱俊科終生難忘。金黃的麥浪裏,無人駕駛的拖拉機帶動耕耘、播種,地頭上,自走式水肥一體化自動噴灌機正在作業;無人植保機在空中盤旋……這一年,聚光燈再次照亮禾豐種業。一場“生態無人農場技術集成演示”走下來,讓人嘆為觀止。未來誰來種地的問題,有了新解。

  禾豐種業與山東理工大學合作打造的生態無人農場融合生物防控、綠色植保、無人機、農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高新技術,依託多種傳感節點和無線通信網絡,通過天、空、地一體化獲取農情信息,採用地、空一體化智慧農業機器人和農業裝備等協同作業,實現農業生産環境的智慧感知、智慧分析、智慧決策、智慧預警以及專家在線指導。

  如今在空中,可利用高分一號衛星獲取各種農田遙感信息,如無人農場的旱澇、整體長勢、作物倒伏等農情信息;利用無人機搭載高光譜、多光譜分析儀,可對農作物的主要長勢、病蟲害情況實時監控。地面上,通過無人值守氣象站,實時監測空氣溫濕度、光照度、降水量等信息,高清晰度攝像頭,可以對植物表型和病蟲害進行實時監控。在地下,布設了多個智慧土壤墑情感測器,以及土壤溫度、濕度、養分檢測儀,可實時監測墑情及土壤成分。

  “通過智慧生態無人農場指控中心的雲平臺遠程操控,就可以指揮無人農機進行耕、種、管、收等全程無人機械化、精準化、規模化作業,既節約了人力和時間成本,又避免了過去大水、大肥、大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朱俊科説。

  項目全部完成後,農場可達到綠色生態化、農業生産的無人化、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和智慧化操控的目的,形成可複製易推廣的生態無人農場新模式。

  “農場員工站在樹蔭底下就可以控制機器,太省力啦!”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李慧敏是個90後。她告訴記者,生態無人農場的工作模式非常先進,這在以前是很難想像的。收割機會根據田塊、收割進度的變化去調整作業,即使是新手也很容易遠程操控收割機,收割更加精準,也大大解放了人力。人歇機器不歇,24小時不間斷作業,大大提高了效率。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生態無人農場取得成功的背後,是巨大的資金投入和執著的精神。

  “自2019年1月正式選址開始,陸續投資超過500萬元。”朱俊科説,購置設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方面面的投資還在其次。因為生態無人農場屬於新興事物,況且科研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糾錯、再試錯、再糾錯的過程,必須有決心去承擔這部分成本。

  讓玉米地裏雜草叢生

  “對於像我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講,糧食安全一定要警鐘長鳴。”朱俊科説,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産量屢創新高,但每年進口量依然很大。而進口的糧食中,像大米、小麥這樣的主糧極少,更多的是穀物類和其他食物。

  保障糧食安全,減少進口依賴是朱俊科一直關心和思考的問題。除繼續加大投入,培育更多良種以外。朱俊科將目光投向了生態循環農業。

  在朱俊科看來,綠色發展,生物質循環利用,才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我們要積極探索生態種養循環模式。農業生産産生大量秸稈,秸稈可以用來養殖,使資源再利用。同時畜禽養殖産生大量廢棄物,牲畜屠宰又産生大量廢棄物、三産加工又産生大量廢棄物。但通過循環利用,你會發現,所有的廢棄物只不過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朱俊科説,推廣生態種養循環模式,不僅可以提高農産品品質,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可解決大量秸稈、畜禽糞便資源浪費與污染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對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農民生活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

  “長期以來,農業生産中依靠藥物滅蟲是一個普遍問題。”朱俊科介紹,過去,很多農民在利用藥物滅蟲的時候,不按照説明使用,隨意更改配比、加大劑量。這不僅損害了作物原始的口感,而且最終會以食物的方式反饋到人的身體。

  為了杜絕過度用藥的問題,朱俊科在自己的農場裏試驗用更多科技方法來滅蟲,嘗試走一條循環利用的路子。

  “這是補光燈,夜間打開後,利用夜蛾類等害蟲的趨光性來誘殺部分成蟲。”站在田壟邊上,朱俊科向記者講起了他的生態循環模式。

  在禾豐種業的實驗田裏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不少玉米地裏雜草叢生,不見工人人工除草,更不見打藥。

  “雜草叢生説明我們沒有利用化學除草劑,糧食是綠色環保的。雜草生長到一定階段,人工除草後會變成農場裏牛、鵝等家畜、家禽的飼料。”朱俊科告訴記者,雖然玉米産量略有下浮,但農場應用的青貯飼料産量大增,滿足了家畜、家禽的飼養需求,植物蛋白轉化為動物蛋白,綜合測算還是節本增效的。

  經過探索實踐,禾豐種業現已形成並正在實施“育種→良種繁育→基地種植→收儲→初加工→精深加工→廢棄物轉化→青儲飼料→牛、羊養殖→養殖尾水、雨水收集、生活污水處理→養魚、灌溉、畜禽用水→有機肥→種植”循環農業新模式。通過此模式解決了種植與養殖生産經營分離和養殖、生活污水對環境污染的問題。

  就在記者採訪時,一批昆蟲正式“入住”禾豐種業。朱俊科説,不要小看這幾箱昆蟲。它們可是有不同種類的——授粉昆蟲、植保天敵昆蟲和環保昆蟲。這叫“三蟲聯動、以蟲治蟲”。一個新的循環構想已經在他腦海裏慢慢構思成型。

  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紮根農業,深耕種業。榮譽伴隨努力一路走來——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泰山産業領軍人才、山東省鄉村之星、淄博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20年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作為全國勞動模範,朱俊科赴京接受表彰。

  “從北京回來以後,興奮了好多天,但冷靜下來後,我覺得肩頭的擔子更重了,但心底的幹勁也更足了。”

  回望來路,朱俊科説,自己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個人進步了,企業發展了,回過頭來就應該感恩,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為了提高農民素質,朱俊科堅持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專業知識進基層活動,圍繞田間管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進行指導;定期舉辦農民培訓班,向農民講解、傳授新品種和新農技知識,通過培訓使農民充分了解新品種、新技術的先進性,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準;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朱俊科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建立了7萬畝小麥標準化種子生産基地,著力打造江北第一小麥種子鎮,優先為農戶提供小麥去雜工、田間管理、畜牧養殖等就業崗位;為了推廣農業新技術,他向農戶免費提供種子、肥料,僅2015年一年就向企業所在的朱臺鎮提供4萬多畝地的玉米種,價值200多萬元;為了響應脫貧攻堅號召,他主動結對淄博市高青縣木李鎮三角楊村、黑裏鎮小杜村、高城鎮東張村進行科技精準扶貧,開展了小麥春季田間管理及玉米高産種植技術等培訓,連年來向貧困戶提供免費的種子、肥料,總價值百萬餘元。

  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朱俊科每年都會接收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約300名大學生到企業進行暑假、寒假實踐活動及畢業實習,從中選拔優秀學生不斷壯大企業的人才隊伍。現在企業有高級職稱以上人員15名,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15名,一支高素質年輕化的新農人隊伍讓朱俊科心裏感到踏實。

  “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産業帶”。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關糧食工作的內容被多次提及。

  對於“糧食安全”,朱俊科也有著清醒認識:“糧食安全是民生問題,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其中,種業是農業的晶片,晶片打輸了,我們會被卡脖子,種業打輸了,我們會餓肚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僅僅依靠種子和耕地,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先進的耕作模式。”

  在朱俊科辦公室外的走廊墻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夢想,其實只是一粒種子,有耕耘才會有收穫。”一直以來,他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他所做的無非正如他所言,只是為了“讓每一滴水、每一粒肥盡可能多生産糧食,讓農民的糧袋子更滿、錢袋子更鼓,讓百姓把‘飯碗’端得更穩”。( 大眾日報記者 劉磊)

  記者手記

  其實,記者與朱俊科算得上是“老相識”,但自2020年夏收時節一別,也已半歲有餘。

  在新落成不久的禾豐院士工作站,朱俊科接待了記者一行。還是一身農民“打扮”,還是一邊招呼助手,一邊埋頭忙於收尾手頭的工作。這番光景,讓記者心裏感到親切和踏實。

  “從北京回來以後,工作更忙了。”朱俊科坦言,榮譽帶來無形的鞭策,除了繼續做好本職工作外,因為“全國勞模”的榮譽,邀請自己作交流的單位比之前多了不少。

  寒暄已畢,朱俊科便起身邀請記者去小麥育種加代溫室去看看。記者知道,他是個坐不住的人。

  行不多時,來到小麥育種加代溫室。看著溫室內已經快要收割的育種小麥組合,朱俊科時不時俯身察看,生怕在這個關鍵時期,出什麼紕漏。

  “小麥育種的週期太漫長,進行溫室加代後,在適宜的溫度下,小麥育種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這樣就大大加快了育種進程。”朱俊科指著已經快要“彎腰”的小麥,興奮地説。

  的確如朱俊科所言,還有什麼比時間更寶貴。想起之前擺在朱俊科辦公桌上的一張闔影。清瘦的臉龐略帶靦腆,皮膚較現在要白得多。當年的青澀已經被滄桑取代。記者想到,有感於育種工作的艱難繁巨,朱俊科更想把時間留住吧。

  溫室裏,來自天津的90後小夥于海勝正在照看剛引進的幾箱昆蟲。今年,響應國家號召,于海勝決定就地過春節。

  “雖然因為疫情影響不能回家過年,但感覺這個年的收穫肯定比以往要大。”于海勝告訴記者,2018年入職禾豐以來,他一直從事育種工作,感覺每一天都有新進步。

  “這個屬於天敵植保昆蟲,這個屬於授粉昆蟲……”擺弄著這些剛搬進來不久的蟲子,于海勝很是興奮。他一邊檢查溫室內的溫度,一邊向記者講解這些蟲子以後的用處。

  于海勝的認真勁得到朱俊科的認可。他走上前去,用力拍拍于海勝的肩膀,説了幾句鼓勵的話。雖説是朝夕相處,可這鼓勵還是讓于海勝有些激動。“快過年了,特別想和父母説我在山東一切都好,幹農業也一定會有出息。”

  朱俊科和記者離開溫室的時候,時間已近中午。暖陽照射著大地,縷縷微風拂過,吹動已經泛綠的小麥,帶來新春的希望。

  “毫無疑問,農業正在成為新的風口,但現在跟著我幹的年輕人才是農業的希望。”朱俊科説,最應該得到傳承的就是農業,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農業才能持續發展,咱們的飯碗才能端得更穩。( 大眾日報記者 劉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