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不固定 崗位常流動 濟南教師崗位不再一校定終身
2021-09-23 10:07:53來源: 大眾日報編輯: 曹可凡責編: 趙瀅溪

  原標題:教師崗位不再一校定終身

  “優質教師資源的不均衡分佈,仍然是當前教師隊伍建設的短板。群眾有所呼,教育有所應。我們會繼續深化教師交流的政策指向,發揮名師對青年教師的輻射帶動作用、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提升拉動作用,紮實推進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濟南市教育局局長王品木説。

  截至目前,濟南市共有近2萬名校長、教師參加輪崗,“單位不固定、崗位常流動”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管理機制已成常態,義務教育教師交流輪崗實現制度化、常態化。

  教育集團內師資“微循環”

  新學期開學了,在濟南市歷下區龍奧學校二年級的語文課堂上,王琳琳老師正在講解第一篇課文《小蝌蚪找媽媽》。

  王琳琳之前任教于山東省教學示範學校——濟南市甸柳第一小學,曾多次榮獲教學能手和優秀班主任。去年9月,通過教師輪崗雙向選擇,她來到了剛剛建校的龍奧學校,擔任語文老師和班主任。

  “希望能把我多年的教學經驗、教學理念,還有班主任管理方法帶到這裡來,和這裡的青年教師共同學習、共同交流、共同成長。”王琳琳説。

  為實現教師交流輪崗供需有效對接,2019年,歷下區率先開發“跨校競聘雙選平臺”,搭建區級“教師網上交流市場”,成為推進教育集團化管理的“重要引擎”。各教育集團選派骨幹教師到成員校交流任教,為成員校師資“大換血”,成員校則選派潛力教師到核心校任教,利用核心校的良好氛圍與優質土壤,提升成員校培養骨幹人才的“造血”能力。

  甸柳一小教育集團利用集團一體化管理、零磨合的優勢,最先實行集團內師資的“微循環”“微流動”,帶動新建學校“高點起步、快點同步”。盛景小學、盛和小學已成為東部的後起新秀學校。

  “2018年以來全區累計637名教師進行了集團內部流動,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骨幹教師。”歷下區教育和體育局局長孟薇説。

  黃河兩岸師資“雙向交流”

  與歷下區相比,被黃河一分為二的天橋區在城鄉教育均衡方面顯得“先天不足”。以黃河為界,南岸屬於城區,北岸屬於農村地區,城鄉教育水準的差異,曾經使得黃河北的家長想盡辦法送孩子過河擇校。

  如何滿足家長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為破解這一教育窘境,在推進黃河北學校教育硬體建設的同時,天橋區打破教師“一校定終身”,以教師支教和挂職學習兩種方式,促進優質師資從城區到農村、從強校到弱校的正向流動。

  “解決黃河兩岸教育水準差異,關鍵是師資的均衡配置。從2013年開始,我們將黃河兩岸共30所小學結成緊密型教育共同體,黃河南的教師到黃河北的學校進行支教帶動,黃河北的年輕教師到黃河南進行挂職學習,實行精準幫扶。師資‘雙向交流’帶動了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僅用四年時間,就讓黃河北的15所農村小學脫胎換骨。”天橋區教育和體育局局長張萍説。

  自2014年起,天橋區創新啟動了以學科競崗為核心的教師交流輪崗。全區統一核定各校學科師資餘缺狀況,建立虛擬人才市場,新學年開學前發佈學科競崗信息。教師可優先參與跨校崗位競聘,教師個人和學校進行雙向選擇。沒有跨校交流意向的老師可選擇校內競崗或接受統籌調配。

  據張萍介紹,2014年當年交流教師139人,其中選擇跨校競崗63人,接受統籌調配76人;三年後的2017年交流教師234人,其中選擇跨校競崗233人,接受統籌調配僅1人。

  “這組數據,直接反映了教師參與交流的主動性在提高。因為更多教師感受到交流帶給他們的更好發展空間,開始將參與交流輪崗視為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階梯。”張萍説。

  “學校人”變為“系統人”

  濟南高新區則在“區管校聘”中實現了教師與學校“雙向選擇”,即教師可以選擇學校,學校聘任教師。根據各學校公佈的新學年教職工崗位情況,每位教師可向兩所志願學校提出擇校申請,並在被學校聘任後,向所在學校提出交流申請和擬交流學校。2021年,高新區符合交流條件人員510人,通過“雙向選擇”,實際交流人數達到94人,佔比達18.4%。

  “各區縣已經實現了10%以上的教師交流輪崗,這樣帶來了全市教師隊伍的均衡發展,真正實現了孩子能在家門口享受優質的教育。”濟南市教育局教師工作處處長馬曉天説。

  據悉,從2015年開始,山東以省為單位,整體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的管理改革,讓教師由“學校人”轉變為“系統人”。在這一政策指引下,濟南市教育局早在2015年8月就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縣(市)區域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的意見》,加大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的力度,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的師資差距。

  作為教師交流的配套政策,對於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等鄉村學校短缺學科則推行學區內教師走教,帶動了城鄉教師資源進一步均衡,教師隊伍活力顯著增強。(大眾日報記者 趙國陸 通訊員 陳敏)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