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東灘:智鬥互花米草,守護鳥類棲息“聖地”

2021-04-22 11:10:19|來源:文匯報|編輯:周經韜 |責編:李勝蘭

崇明東灘:智鬥互花米草,守護鳥類棲息“聖地”_fororder_9

  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製圖:馮曉瑜

  文匯報記者 史博臻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在申城鋪種過無數樹木花草的綠化版圖上,有一種植物卻要被“趕盡殺絕”。乍聽起來,這多少有些“荒唐”。但這一次,就是要讓“反客為主”的互花米草從崇明東灘的茫茫灘塗上消失。這是怎樣一個故事?且聽記者慢慢道來。

  這個鳥類棲息“聖地”曾遭遇生態危機

  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41.55平方公里,每年有近300種、百萬隻次的候鳥在這裡棲息或過境。據了解,2002年崇明東灘被《濕地公約》秘書處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該保護區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列為51個“國家級示範自然保護區”之一。

  據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候鳥,每年都會來崇明覓取食物,恢復體力後再次啟程。比如:大濱鷸,春天遷徙離開澳大利亞時,體重250克左右,在5000公里的飛行過程中,體重會減少一半,到達崇明東灘時,只有約100克。因此,它們迫切需要類似東灘這樣一處棲息地,進行休息和補充能量,之後才能繼續向北方飛行,完成遷徙活動。

  然而,這個鳥類棲息的“聖地”,曾經遭遇過一場巨大的生態危機。幾年之中,來這裡棲息的鳥類數量急劇減少。鳥兒為什麼不再來東灘了?經研究發現,危機來自一種外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互花米草葉片尖銳,鳥類無法停歇覓食,且根系緻密,堵塞潮溝,嚴重影響魚類和底棲動物的生存,導致東灘鳥類生物多樣性大幅下降。與此同時,互花米草不斷生長蔓延,令本土植物海三棱藨草迅速失去了生長空間,而海三棱藨草原本是雁鴨類鳥類的食物來源,也是鸻鷸類鳥類的重要棲息地。

  八年實驗論證終於解決世界性難題

  “一年存活,兩年長沸,三年擴散”,互花米草治理是世界性難題。從2005年起,科研人員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實驗論證,嘗試過多種方法來治理互花米草——用化學試劑,擔心污染環境;用物理收割,反而促其生長;用生物防治,又找不到本土天敵。最終,科研人員摸索出工程學和生態學相結合的“蓄水刈割法”,形成大規模清除互花米草技術綜合集成。

  此後,為治理互花米草,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綠化局、崇明區政府等相關委辦局及單位通力合作,2013年9月,總投資超過10億元的東灘生態修復項目正式啟動,包括互花米草生態控制、鳥類棲息地優化和科研監測基礎設施三大建設內容。“兩種草的‘鬥爭’,有你沒我。”大家明白,這是關於“歸來”的承諾,要尋回鳥兒的“伊甸園”。

  在約25平方公里的實施面積裏,保護區工作人員從圍堤、河道水系建設,到互花米草清除,再到土著物種修復、島嶼營建,逐步修復了一度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經過5年多努力,項目建成27公里圍堤、44公里隨塘河、4座涵閘和1座水閘,清除互花米草超過2.5萬畝,種植海三棱藨草2000畝、海水稻427畝,營造具有棲息地效應的生境島嶼56個,修復營造河漫灘優質生境近45萬平方米。

  截至項目完工,互花米草控制率達95%以上,修復區內主要土著植物的生長面積達到1.4萬畝,魚類、大型底棲動物分別恢復至21種和25種。生態修復區內外鳥類種群數量均明顯增加,2016年保護區記錄到水鳥75種93867隻次,2020年記錄到水鳥82種194484隻次。如今小天鵝、黑臉琵鷺、東方白鸛、白頭鶴等23種國家珍稀保護鳥類已回歸東灘越冬棲息。值得一提的是,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獲得生態中國濕地保護示範獎、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和第十屆中華環境優秀獎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