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界下月將正式對外開放:俯拾皆“非遺”

2017-02-27 08:25:2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大世界即將在下月正式對公眾開放。重開後的大世界將立足於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以“民俗、民族、民間”為主題,對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在如今大世界的四層老建築裏,種類多樣、形態豐富的非遺展示,可謂俯拾皆是。記者日前在這裡採訪發現,在試運行的這段時間內,一些少人問津的非遺借助大世界這個平臺得到了遊客的賞識,有非遺傳承人認為,大世界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一條新路。

  少人知曉的“非遺”

  在這裡找到知音

  這幾天,在大世界二樓的“非遺原生態展廳”內,中國非遺、傳統刺繡工藝“顧繡”傳承人錢月芳已接待了幾撥要與她談合作的人。“沒想到,竟然會有那麼多人喜歡‘顧繡’。”她感慨道。

  “非遺原生態展示”定位於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展示、互動、交流、研討的平臺。每個月,大世界會邀請六位國家級或省級的非遺傳承人進行持續一個月展示。參觀者可以和傳承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近距離欣賞他們的高超技法。錢月芳是本月參與大世界中“非遺原生態展示”的六位傳承人之一。她所傳承的非遺,正是在上海本地誕生的傳統刺繡工藝“顧繡”。

  “顧繡”是啥?明代嘉靖年間,上海有一位進士名叫顧名世,他的眷族後裔精於刺繡,繡品精美典雅、技法獨到,因此稱之為“顧繡”。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對“顧繡”極為讚賞,稱它“精工奪巧……人巧極天工,錯奇矣”。“‘顧繡’多取材于古典的山水、花鳥、人物繪畫,用比頭髮更細的絲線加以臨摹,成品幾乎可以假亂真。”錢月芳告訴記者,經常有觀眾嘀咕“山水畫怎麼也能作為非遺展示”。等他們仔細看了,發現是繡出來的之後,沒有不對我豎大拇指的。説這話時,錢月芳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一幅看似簡單的“顧繡”,至少需要幾個月的全情投入才能完成。錢月芳展出的《五牛圖》,是她花了兩年時間才繡好的。錢月芳介紹,“顧繡”僅用到的針法就有“施、摟、搶、摘、鋪、齊以及套針”等數十種,“博物館、美術館裏展出的只有作品。但即使觀眾仔細看過了作品,也無從得知‘顧繡’背後的工藝,更難以領會其中的精妙。”而在大世界的展示廳內,錢月芳把織布的針線都帶了過來,讓參觀者能近距離接觸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了解如何用毛筆在面料上勾勒出輪廓,再用細線繡出一幅精美的畫作。當遊客對“顧繡”的歷史和工藝有了疑問,錢月芳當場就能給出解答。

  “顧繡”在大世界展出後,有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願花重金買一件錢月芳的作品。更令錢月芳欣喜的是,還有不少人提出了與她進行合作的意願。“現在‘顧繡’的傳承基本還是靠開班授課和‘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如何讓‘顧繡’被更多人了解,其實一直是個難題,也是我多年的困惑。但來到大世界後,我發現,人們對這種同時展示和互動的模式接受度很高,或許這將是讓‘顧繡’傳承下去的一種方式。”錢月芳打算回去後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與錢月芳有相似感觸的,還有來自浙江東陽的面塑藝人陳臨華。幾塊彩色麵糰經過陳臨華的揉搓,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除了展出的幾件精美的作品,陳臨華還帶來了生麵糰,為參觀者現場製作公雞、花朵等小物件。不少人在看完技藝之後,都希望能找陳臨華“學一手”,還有人提出要向陳臨華專門定制彩色面塑。

  過去,由於材料的局限性,面塑往往難以完成大型作品。但陳臨華經過數百次的試驗,終於找到了有效辦法提高面材的可塑性,如今大尺寸的人物乃至整面墻的裝飾,對她來説都不在話下。“如果能通過大世界這個平臺,找到人提供技術方面的指導,面塑的表現力肯定還能再上一個臺階。”陳臨華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期待。

  新穎“活態”展示

  打動各年齡段遊客

  “非遺原生態展示”只是大世界非遺展示一個項目,重新定位後的大世界處處都是以全新方式呈現的非遺項目。記者在這裡隨機詢問了幾位遊客,無論是“90後”的大學生還是白髮蒼蒼的老者,都對全新定位的大世界評價頗高。

  作為大世界曾經的“金字招牌”,同時也是中國非遺重要的組成部分,戲曲在大世界中佔據著重要位置。大世界的中庭大舞臺曾是南北戲曲輪番登陸上海的演藝中心,如今這裡沿襲戲曲傳統,成為非遺雜技、曲藝、歌舞、群藝的展示平臺,同時還對社會院團開放,成為群藝表演的文化大舞臺。不少上了年紀的遊客對這塊區域比較感興趣。記者看到,特意從金山趕來的吳老伯一直在猛拍照片,説要回去給一起晨練的老夥伴看看。

  大世界二樓還有一個戲曲茶館,將長期成為戲曲、民樂、曲藝的展演平臺,“處女秀”以本土院團的定制劇目為主,今後將持續引進全國各地的各類曲種和流派的表演作品。同時,還將會以開放後臺、戲迷擂臺、互動工作坊和藝術家講座等豐富活動,重現昔日大世界裏戲迷和名角互動的盛況。

  同樣在二樓的“數字非遺廳”,據説設計初衷是為小朋友準備的,但沒想到推出後受到不少成年遊客的歡迎。目前推出的“二十四節氣繪畫互動墻”,將傳統節氣與民俗場景結合。觀眾可以自由地在紙上作畫,畫出來的圖案會上傳,成為大螢幕里民俗娃娃身上的花紋,用手觸摸大螢幕還可以與之互動,非常有趣。有不少上了年紀的觀眾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玩”起了“民族服飾換衣鏡”,通過這面換衣鏡觀眾可“穿”上世界範圍內的各種民族服裝,再當場掃碼列印,便可將充滿異域風情的“自己”帶回家。

  讓人期待的,還有設在大世界二樓和三樓的“中華非遺美食”和“國際非遺美食”展廳。大世界方面介紹,正式開放後,遊客在這裡不僅能品嘗到國內外各种經典特色美食,還能現場看美食的烹飪製作全過程。

  四樓的民俗文化展廳走的是“國際范”。記者採訪當天看到這裡有不少“90後”大學生在參觀。據介紹,這裡會持續引進全球珍貴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項目和作品,既有流傳至今的技藝與表演,也不乏世界性民俗文化遺産。這裡首期引進了兼具研究、觀賞和收藏價值的國際民俗文化珍品展——《360行》民俗文化手繪瓷碟。據説,這是這一系列經海外回流後首次全系列展出,展品既記錄了那些逐漸消失的古老行當,也有傳承至今的傳統行業,是中國民俗文化和社會文化發展的縮影。

  欣賞精湛的傳統技藝又怎能少了酷炫的VR 技術?大世界特設的VR非遺體驗廳借助國際頂尖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仿佛置身百年前的老上海,在歷史的時空中感受老技藝的魅力。大世界VR非遺體驗廳,也是上海市中心唯一的VR非遺內容輪播展示平臺,成為推廣世界非遺、中華非遺的共享空間。

  記者了解到,試營運至今,大世界開展手工藝課程及非遺知識講座共計35場,受眾面涉及社區居民、樓宇白領、在校學生,參與580人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