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冬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展新展在滬開幕

2017-10-16 09:40:41|來源:人民網|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聚焦古帆船文化復興 爾冬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系列展覽新展在滬開幕

  人民網上海10月15日電(軒召強)鄭和寶船、福船、龍船,不同時期的各色古代船模一字排開,宣紙上的古代帆船栩栩如生,好似乘風駛來;除了上海的港口印記,來自不同國家各個年代的近千件歷史文獻、數百幅古船舶圖紙和相關歷史老照片、各色物件器具琳琅滿目……走進上海市石龍路345弄的“爾冬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中心”,你能看到的是與中國古代帆船相關的一切,著名視覺藝術家爾冬強這5年來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在全世界各地港口的收穫,堪稱碩果纍纍。

  海上絲綢之路見證了中國與世界源遠流長的貿易文化交流,中華文明能夠流播四海,離不開中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10月14日,《海上絲路重鎮——上海古帆船歷史研究與復興文獻展》在這裡正是開幕,這也是爾冬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系列的第六項展覽,眾多專家學者匯聚於此,傳經送寶,探討古帆船歷史和文獻背後的學術價值,共同期待中國古典帆船技術和航海術的全面復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LOCAL201710150746000569538778872.JPG

  展覽現場

  重走海上絲綢路

  歷經千帆尋找中國印記

  之所以關注到中國古代帆船這一課題,爾冬強表示這一切都因為他的航海夢想。在完成了對陸上絲綢之路的穿越後,最近五年,爾冬強一直在探尋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的萬里海疆到爪哇海、安達曼海、地中海、波羅地海……所到之處,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存在。而在時光流轉,中國古帆船的“神秘線索”都留在了古船曾經到達過的世界口岸。

  爾冬強介紹,現代船的各種式樣,其實在遙遠的唐代的敦煌壁畫裏都已出現過,“在敦煌50多個洞窟的70多幅壁畫中,有100多條舟船,而且種類繁多,除了單體帆船、雙體帆船,甚至還有帶樓房的帆船。”他在德國看到的西式帆船也有使用中國傳統帆船技術的影子。

  “我們處在一個多變的時代,很多東西正在從我們的視野中不斷消失,但仍存在一些老人的記憶深處,我們應該抓緊時間把這些打撈出來。”爾冬強帶著這樣的信念,駕著船帆,到達各地口岸,並在當地高校、政府和學術機構的幫助和支持下,蒐集了大量文本、影像、圖紙、實物,試圖通過此次文獻展覽,還原中國古帆船的文明歷史樣貌。

  專程趕來出席開幕式的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遊艇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煒航表示,參觀過展覽後自己倍感震驚和意外:一是展品之豐富超過他的想像;二是爾東強從事帆船文物的研究收集時間之短,僅用5年時間就能蒐集這麼多的藏品,而且有些資料非常珍貴,已成孤本;第三就是經費大部分是由個人出資,而非來自贊助,實屬不易。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LOCAL201710150747000484843928862

  爾冬強海上絲路采風

  比古典建築、傢俱更需搶救性保護的是中國古帆船

  拯救第五大發明

  爾冬強在開幕式上坦言:“自己在少年兒童時代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到外灘去看各種各樣的船。但這一興趣並沒有持續堅持下來,80年代中國沿海城市開始改造,自己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老房子和古典傢俱的保護與研究中。拍了一輩子老房子,出版了50多本傳統建築保護方面的畫冊,也收藏了滿坑滿谷的古典傢俱,但是工作中的重大缺失就是遺漏了對中國古典帆船技藝持續不斷的文獻跟蹤記錄和保護推廣,作為一個文化人是需要深刻檢討的。”最近5年,爾冬強重走海上絲路,一直在嘗試彌補過去工作中的疏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LOCAL201710150749000449393734260

  彩繪古船

  眾所週知,上海是長三角的富庶之地,除了沿海沿江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上海特殊的海洋地理地質構造,上海以北沿海區域多淺灘,只能行駛平底船,上海以南沿岸海域,水深浪急,多為吃水深的尖底船,決定了南船北船必須在這裡換船轉運。八方輻輳、萬檣林立的上海在過去幾個世紀裏一直是南北東西的水運樞紐,所以中國形形色色的帆船都會在上海這個大碼頭出沒,給中國古典帆船研究提供了豐沛的歷史資源。

  今天,提起帆船,許多人已經很難想起中國帆船的模樣了。但事實上,它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無論是水密隔倉技術還是全帆骨軟翼帆、吊帆索的精巧設計,當時都是領先於世界的發明,在人類航海史上曾寫下了輝煌的篇章,對於推動世界文明朝著現代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但和以往的興盛相比,如今中國古帆船文化的沒落讓人心痛。在爾冬強看來,比起古典建築、傢具,更需要引起社會關注並保護起來的是中國的古帆船文化,目前中式木帆船的建造技術處於瀕危失傳狀態,急需搶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LOCAL201710150748000401117226413

  古典照片帆船-太湖鄉   爾冬強 攝

  翻閱文獻探秘歷史

  古代帆船的前世今生

  在此次《海上絲路重鎮——上海古帆船歷史研究與復興文獻展》中匯聚了中外許多文本、繪畫、老照片和實物模型,其中近代部分對中國帆船技術的研究更多的是來自於西方的學者,其中李約瑟編寫《中國科技史》時專門用了一整冊的篇章來講中國的古帆船;而另一個叫做夏士德(1890-1969)的上海舊海關英國籍僱員,則呆在長江口觀測各種各樣的帆船,畫下一批古帆船的圖紙,對中國的帆船做了系統的研究。作為上海海關的僱員,夏士德在工作中接觸了大量出入長江口的各式中國帆船,他被中國古典帆船的多樣性和先進性所吸引,做了大量實船測繪工作,寫了一批相關書籍,給我們留下了寶貴文獻。”爾東強透露,前不久,在徐錦華研究員的幫助下,他在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找到了夏士德生前在上海留下的未刊佈過的手稿,爾冬強正與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上海社科院研究員熊月之先生籌劃,將該手稿譯成中文出版,相信對古帆船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或將起到作用。

  除此之外,展覽上還能看到爾冬強從世界各港口蒐集而來的文本收藏,有各個年代的海關檔案,有著最官方也是最全面的古代帆船數據記載。爾冬強甚至翻閱了各類古書籍,整理複製出了各個時期中國船舶的圖紙,其中可以看到上海沙船、吳淞方頭船和崇明船,還有“花屁股”船和“歪屁股”船,“歪屁股”是古代船工針對天險烏江航行特別設計的船型,船尾是歪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LOCAL201710150749000041585065230

  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所藏夏士德手稿

  展覽大廳中,還陳列了多件大型實體船模,包括了當年鄭和下西洋的鄭和寶船、福船和綠眉毛模型。最吸引眼球的是上海寶山龍船,這是寶山區文廣局特別為爾冬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展製作的大型船模。寶山龍船是上海市寶山羅店地區傳統民俗活動的重要載體和標誌,船體製作工藝精細、亭臺樓閣、旌旗飄揚,都是大陣仗,有著鮮明的地域色彩和喜慶氣氛。

  據悉,此次《海上絲路重鎮——上海古帆船歷史研究與復興文獻展》由爾冬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中心、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主辦。展覽將持續到11月8日,工作日免費對外界公眾開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