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入局 銀行業加碼普惠金融

2017-10-19 13:59:08|來源:北京商報|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一直以來,小微、“三農”普惠金融業務對銀行來説開發成本大、利潤不高,並不受歡迎。不過,今年以來,在多重政策引導下,銀行將普惠金融列為重點工作。除了國有五大行全數掛牌普惠金融事業部外,興業銀行日前也宣佈設立實施方案。另外,一些中小銀行在暗中發力,信貸傾斜至普惠金融業務。在分析人士看來,銀行之所以發力普惠金融業務,一方面受政策影響,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場化大趨勢下,銀行也需要開發更多業務。

  6家銀行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

  興業銀行日前發佈《興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方案》,在總行層面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截至目前,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總行的普惠金融事業部全部正式掛牌,正在籌備設立一級分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第二梯隊的股份制銀行中,除興業銀行外,部分股份行有相關計劃。

  在分析人士看來,多家銀行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與政策導向不無關係。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表示,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受到政策鼓勵,特別是央行、銀監會等決策部門多次強調要商業銀行支持普惠金融事業的發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今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將“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列入2017年重點工作部分,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5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聚焦服務小微企業、“三農”、脫貧攻堅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普惠金融事業部,明確大型商業銀行2017年內要完成普惠金融事業部設立;隨後,銀監會等11部委隨即于2017年5月聯合印發《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方案》,要求從實際出發,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聚焦小微企業等領域。

  對於股份制銀行,目前來看監管層面並無強制性要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看來,銀行主動選擇改革,除了承擔社會責任外,也是考慮到自身發展的戰略意義。

  黃志龍也表示,商業銀行希望尋找新的優質資産,在金融科學技術支持下,傳統被認為風險高、成本高的普惠金融業務逐漸受到重視,風險高、成本高的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

  中小銀行發力普惠信貸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中小銀行雖然沒有設置普惠金融事業部,但也在暗中發力。據了解,為滿足降准考核標準,有些銀行甚至採取普惠金融“補貼”模式來進行激勵。

  9月末,央行宣佈,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對前一年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或增量佔比達到1.5%的商業銀行降準0.5個百分點,另外對前一年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或增量佔比達到10%的再降準1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該政策將在2018年實施,並且對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首次考核時將使用2017年度數據。中銀國際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朱啟兵表示,定向降準政策從2018年起實施正好也鼓勵剩餘3個月的銀行信貸向普惠金融傾斜。

  有分析人士表示,根據央行數據測算,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可覆蓋全部大中型商業銀行、約90%的城商行和約95%的非縣域農商行。

  一位城商行人士透露,為滿足考核標準,該行採取普惠金融“補貼”模式來進行激勵。在信貸投放達到一定規模比例後,總行會增加補貼。比如10億元授信中,若有2億元投向小微企業,總行將會追加2億元予以支持。

  在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看來,對於中小銀行來説,特別是農商行、鄉鎮銀行,本身就對普惠金融業務有更多的需求。

  業務規模尚待激活

  分析人士表示,銀行開展普惠金融業務面臨著平衡成本和收益的問題。從現實情況來看,普惠金融業務在銀行業務中的佔比很小。

  産業升級與區域金融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虹含表示,根據2017年7月上市銀行中報數據顯示,目前對商業銀行盈利貢獻最大的還是資産管理、同業業務、公司業務,而小微業務、個人經營性貸款等普惠金融業務對商業銀行業績貢獻度部分商業銀行甚至不足1%。商業銀行作為營利性企業,更偏好于資本節約型業務品類,而不會選擇盈利能力差的小微業務。而且普惠金融業務缺乏抵押、擔保物,部分小微、個人、農戶貸款主體信用意識較差,商業銀行從事該類業務風險較高。多數商業銀行以盈利性、風險性考慮不會貿然涉險。

  目前,在市場利率化背景下,銀行雖有心佈局普惠金融業務,但仍存在經驗不足、思維傳統等問題。以銀行開展網貸業務為例,據不完全統計,銀行係P2P平臺在最高峰時有將近20家展業,如今仍在發標的卻只剩下6家。

  “當前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業務仍然在採用傳統的思維,不具有互聯網思維,沒有在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開展普惠金融業務,這可能是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面臨的最大障礙。”黃志龍表示。

  王劍輝認為,長期來看,普惠金融仍然是一個需要補貼的業務,不僅是來自政策的補貼,也需要銀行自身的補貼,銀行需要有耐心,付出更多的時間和成本,才能在這方面深耕細作。 在政策指導方面,也需要有所平衡,在強調普惠金融的同時也不能犧牲銀行利潤,此外,可以激發多層次的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業務。

  北京商報記者 劉雙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