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北新涇街道變身洋氣的小廣場

2017-12-01 10:56:14|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新空間 | 北新涇這塊亂糟糟的水泥地,一年內變身洋氣的小廣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北新涇街道的幾個小區,最近都小火了一把。家住新涇三村的82歲老人陶矩林發現,自己居住的小區經常有外人來“參觀”,不僅其他小區的居民會來剛修好的健身廣場鍛鍊,到隔壁菜場買菜的居民甚至會專門繞道來健身廣場小坐。

  陶矩林居住了30年的北新涇地區已經擁有700多年的歷史。1984年,北新涇鎮正式劃入長寧區,隨後這裡逐步成為上海著名的大型人口居住區。然而,80年代建立起的現代化新村,如今也正面臨新一輪的更新。

  2016年,北新涇街道正式啟動公共空間微更新改造,6個社區改造項目被納入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行走上海2016——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試點。在今年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中,北新涇街道不僅擁有獨立的案例實踐展,展覽中還囊括了北新涇地區20個城市微更新項目。無論是陶矩林居住的新涇三村,還是被譽為“長寧主動脈”之一的天山西路,都有人們看得到的微妙變化。

  居民缺什麼,微更新補什麼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新涇三村居民健身廣場

  讓周邊小區居民都“眼饞”的健身廣場,其實被“捂”在新涇三村的正中央。小區建於1987年,十多年前經歷過一次大修。走進小區大門後右拐,原本居民口中高低不平的路面如今已變成坦途。徑直走向小區中央的健身廣場,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空間四週被高大喬木環繞,地勢平坦,健身設施集中,還有造型古樸的涼亭和帶座椅的長廊供居民休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陶矩林今年82歲,1987年起就在新涇三村居住。

  陶矩林説,廣場原址本就是健身點,雖然也有運動設施,但分佈在各處,而且被陳舊的水泥廊架、高大喬木、粗糙的水泥桌椅阻擋,空地也經常被居民挪為他用,

  2016年夏,新涇三村結合小區另外兩處微更新項目,重新對這片“亂糟糟”的健身點進行規劃。設計師全新設計了健身點廊架的佈局,用防腐木材取代笨重的水泥柱,同時延伸了廊架的整體結構,使得健身廣場在視覺上更為流暢、通透。為了方便老年居民進出,設計師還去掉了廣場所有臺階,拉平了健身廣場地坪,以高大喬木取代原本過密的中等灌木,營造出溫暖舒適、寬敞明亮的空間體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健身廣場不僅集中了最新的健身器材,還有涼亭和長廊供居民休息。

  “以前想稍微走動一下都要上馬路,現在不出小區就能舒舒服服鍛鍊,有客人來都會請他們到這個天然的大客廳坐坐。”老陶説,在小區居住30年,居民們最大的願望無非是小區安全整潔,“雨天路面不積水,晴天有樹能遮陽,還有空地松筋骨,現在都不缺啦。”

  小而美的改造,賦能社區治理

  新涇三村的健身廣場改造歷時近一年,並且採取了全封閉改造。相比之下,位於新涇一村二居98號的樓道微更新純粹走“小而美”路線,但釋放的能量卻超乎預期。

  來到98號居民樓下,一抬頭就看到大門上挂著的“自然角”招牌。推開大門,通往二層的樓道墻面上刷著今年最流行的“青草綠”,樓梯底部的白色墻底上則描繪著層次豐富的綠葉,留白也恰到好處。拾級而上,不僅每層樓的墻上都挂有兩三棵水生綠植,放置在循環利用的礦泉水瓶中,樓道的窗臺和角落也都擺放著形態各異的綠色植物,令人看來心情暢快。

  今年61歲的居民張師傅告訴記者,自己居住的這棟多層居民樓建於1990年,去年底,街道多個居民區進行“美麗樓道”試點,自己和鄰居們就選擇“自然角”作為自己樓道的微更新主題。但在著手美化樓道前,居民們首先要對樓道堆物進行清理,同時在街道幫助下購買了防水、防滑材料重新鋪設樓梯和走廊過道,調整各類管道線路的架構。

  忙完上述基建工程,這才輪到“門面”更新。讓新涇一村的居民區書記沈翠萍頗為感慨的是,在佈置樓道的過程中,除了個別立在墻角的大花瓶是由街道提供,其他裝飾用的木板、花盆、植物都來自居民家中。墻上挂著水生植物的彩色木板,正是居民自發把家裏閒置的床板、地板切開,動手做成的手工花架。

  美得克制、裝扮得體,是“自然角”樓道微更新後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事實上,在微更新施工過程中,大樓三至四層的轉角還加裝了一張白色折疊椅,方便住在高層的老人半途休息。熱愛養花養草的張師傅則主動承擔起養護樓道綠化的工作,居民們也會時不時為花草澆水、撿走枯葉。難怪張師傅會驕傲地告訴記者,樓道平日幾乎無需保潔員清掃,“因為每個人都會主動愛護。”

  新涇一村實有人口約4500人,同新涇三村一樣,小區長期缺乏寬敞舒適的健身點。在北新涇街道本輪“微更新”中,街道利用小區在“補短板”整治中清理出的一塊空地,改建為居民喜愛的籃球場、羽毛球場,並圍繞空地鋪設了長200米的環形彩色瀝青步道,還安裝了扭腰器等15台居民使用最頻繁的健身器材,使得小區居民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健身花園和室外運動場。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場一側還搭建了花崗岩舞臺和LED顯示屏,可播放露天電影、舉辦聯歡會、運動會等各類活動。沈翠萍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運動場和健身花園改造完成後,小區公共區域舒適程度顯著提升,居委會開展活動也有了固定場所,居民相互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加。“前一陣子重陽節,還有居民組團來主動要求居委會組織探訪老年居民,説明大家的社區歸屬感更強了。”

  從一面墻開始,喚醒街區記憶

  在北新涇街道,將閒置空間“變廢為寶”的理念還從居民區延伸到了街區。如金鐘路平塘路口經過微更新,改建成了“金和平廣場”,成為整個居民區的新地標,而坐落在該路口西南角的金鐘路民俗文化墻,則從一面普通的馬路圍墻搖身一變成為承載街區歷史記憶的“閱讀墻”。

  金鐘路民俗文化墻東起平塘路,西至淞虹路,圍墻長286米、高3米,總面積約858平方米。近年來,這面上海世博會期間打造的藝術墻陸續出現墻體老化、局部脫落的現象。街道微更新項目調研團隊通過調研了北新涇地區的歷史沿革,採訪多位老北新涇居民講述古鎮歷史後,決定將這面墻打造為區域民俗墻。

  於是,現在路過這一路段,不僅能看到由棕色金屬材質和白色墻體拼貼出的時髦圍墻,還能欣賞用純銅鍛造的街區地圖、由雕塑勾勒出的北新涇古鎮原貌,馬路圍墻常見的尖銳棱角也打磨平整,重現了具有歷史感的現代舒適街區。

  街道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北新涇地區涉及北橫通道、北翟路新建快速道、蘇州河濱河綠地等重要新建工程,又是長寧區精品小區建設的主要陣地之一,因此街道的微更新項目絕不僅僅滿足於增加燈光照明、平整小區路面、增設跑步道或綠化等基礎項目,而是要在挖掘利用閒置空間的基礎上,喚醒街區的文化功能,引導居民自治共治參與社區和街區的更新。

  記者了解到,結合長寧國際精品城區建設要求和指標體系,北新涇街道正在逐步建立社區更新指數評價體系,將請公眾參與評價“生活暖意指數”、“空間體驗指數”等新鮮指標,不斷調整優化街區環境品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