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從“上海之源”邁向“上海之門”

2017-12-13 14:44:5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青浦工業園區大樓周邊全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國家會展中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北斗西虹橋基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蟠龍天地效果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尚都裏-朱家角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民用航空園 

  青浦是上海的“水之源”、“史之源”和“食之源”,同時是上海唯一一個和江蘇、浙江兩省都接壤的行政區,東面緊靠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交通便利,是上海的門戶和橋頭堡。前不久青浦區召開的工作務虛會上,區委書記趙惠琴提出:“要用發展的眼光,打造上海之門的形象,圍繞‘上海對外服務的門戶城市’、‘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的定位,把青浦的服務功能做到極致。”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深化、上海城市功能佈局的調整、重大産業平臺和交通樞紐設施的建設,青浦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日益顯現,青浦正從“上海之源”向“上海之門”的目標邁進。

  黨建引領,是青浦區努力打造“上海之門”的源動力。近年來,青浦區不斷提升黨建統領全局的領導力,黨委工作越來越多地介入更具體、更微觀的領域,對全面領導發展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中共青浦區委關於全面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指出,到2020年,區域統籌、多方聯動、領域融合的城鄉一體化城市基層黨建格局更加完善,黨在基層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有效擴大,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明顯增強,黨領導城市、治理城市的能力顯著提升。

  設施匯合

  “同城效應”逐步凸顯

  12月底,人們翹首以盼的軌交17號線終於要開通試運營。這條從虹橋樞紐通往東方綠舟的軌交線共設13站,青浦人到市區將更方便,市區的人們也可以坐著地鐵,一路“逛吃”直達青浦的各大景點。

  青浦的區位和交通優勢非常明顯,區域內有G50滬渝高速、S26滬常高速、G15沈海高速等7條高速公路,而且青浦是水鄉,有16條可通航500噸級船舶的航道。這種優勢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産力,便捷的交通是落實“研發在上海,生産在外面;頭腦在上海,身體在外面;關鍵製造在上海、一般産業鏈在周邊”産業規劃的核心因素,有利於推進上海超大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快青浦承接和集聚核心功能。

  儘管江蘇、浙江、上海的快速通道不少,但是多層次的交通體系尚不完善,交界區域仍有不少“斷頭路”,“最後一公里”的現象還比較突出,制約了鄰近區域的深度互動。對此,青浦已經梳理出12條區省對接道路,青浦境內新建和改擴建長度達到57.42公里,總投資達到46.1億元,其中7條道路已經列入十三五規劃正在實施。此外,目前已經啟動的崧澤高架西延伸工程,青浦也積極呼籲進一步向西延伸到昆山,強化虹橋商務區的輻射作用;青浦還將積極呼籲軌道交通17號線西延伸,對接蘇州軌道交通S3線;著眼滬蘇滬高速鐵路站點設置,提前研究公共交通跨省接駁方案。通過設施匯合,長三角的“同城效應”將逐步凸顯。

  對於青浦區來説,即將通車的17號線不只是一條交通要道,還是一條産業線、文化線、商業線。在做17號線整體規劃時,青浦還專門做了公共交通和17號線主幹線對接方案,圍繞主線,有六七十條支幹線都做了調整,今後通達性便利性將更強。同時,幾乎所有的17號線站點空間都進行了充分開發,比如徐盈路站點,一共開發了近百萬平方米,除了車輛機務段上蓋開發,周邊還開發了一些住宅。再如嘉松中路站,青浦規劃了一個漕河涇開發區的園中園,以軟體信息類為主題,叫市西軟體信息園,即將正式掛牌,同時也有一些住宅,商業配套、綜合配套、住宅配套融合在一起,産城融合,功能多元。根據規劃,到“十三五”末,市西軟體信息園建築面積體量將達200萬平方米,園區産值將在青浦區軟體信息産業現有基礎上翻一番,達600億元,園區從業人員將達8萬。到2025年總建築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産值破1000億,提供就業崗位15萬。

  産業耦合

  服務企業持續“破檻”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青浦已實現了經濟趕超,積累了比較良好的發展基礎。産業基礎、平臺經濟態勢良好,市西軟體信息園落地,華為、中核建等一批總部型、研髮型、科技型高端企業加快集聚。物流、會展、商貿等産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三大兩高一特色”的主導産業體系日益清晰:“三大”是大商貿,大物流,大會展,“兩高”是高端智慧製造、高端信息技術,這些都是産業集群。“一特色”是文化旅遊健康産業。

  以往,不少地方的經濟的運行偏向於“行政區經濟”,這是由於行政區劃對區域經濟的剛性約束而産生的一種特殊的區域經濟現象,行政邊界的“分割效應”明顯,即使空間接近,發展的融合度也不高。實施長江經濟帶建設、特別是長三角一體化的國家戰略,推進區域融合發展,是打破“邊界效應”,推進“行政區經濟”轉向“區域經濟”的必然選擇。

  怎麼打破“邊界效應”?青浦區長夏科家提出,要有“三個轉變”:要從習慣於眼睛向內向胸懷全市、立足長三角面向全國全球轉變,觀大局、謀大勢,做到“開明睿智、大氣謙和”;要從行政區經濟觀點向功能區經濟觀點轉變,打破行政區劃壁壘;要從同質競爭向協同發展轉變,做自己最適合、最擅長的事,做最能彰顯自身特色和優勢的事,更多做強身健體、培植優勢的事,而不是相互搶項目、爭資源,做到“海納百川,追求卓越”。

  如今,青浦正做好“引”、“建”和“趕”三篇文章:“引”,主動出擊引項目,重點關注大企業,用好青浦的産業基礎、平臺載體,加緊對接,搶抓項目機遇;“建”,即抓平臺經濟,當前,會展服務、北斗導航、快遞物流、民用航空四大平臺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未來五年打造6到8個有産業內容、有整合能力、裂變效益的産業功能平臺,力爭形成2到3個千億級、4到5個百億級和一批十億級的平臺經濟發展格局;“趕”,園區二次開發要全面推進,加快淘汰三高一低落後産能,推動低效産業轉型升級。同時,青浦正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下功夫,通過深入走訪調研關注企業需求,摸清企業“痛點”,千方百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創新創業成本。

  依託明年在滬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青浦將加強與長三角區域的産業對接和市場對接,充分發揮中博會永久會址、上海政法學院“一帶一路”司法研究基地等機構的輻射作用,積極服務長三角擴大對外開放、對接“一帶一路”。同時,青浦將依託國家會展中心,加快形成技術貿易促進平臺、雙向開放基地、商務交流中心、高端會議中心等功能,打造商旅文一體化發展平臺,整合長三角的商務旅遊、都市旅遊和文化旅遊資源。

  功能集合

  “一城兩翼”戰略推進城鄉一體發展

  如今的青浦,交通等設施不斷和長三角其他區域緊密匯合,産業方面不斷加強服務,依託“三通一達”、市西軟體信息園、長三角人工智能産業聯盟等區內龍頭項目,青浦將積極在長三角優化業態佈局,做深做細産業鏈,在充分尊重各方意願基礎上研究探索産業轉移稅收利益共享機制,有序推進産業轉移。與此同時,青浦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一城兩翼”融合發展。新城和園區突出先進製造業和産城融合,西虹橋突出中央商務區和現代服務業核心引擎作用,青西地區突出文旅健康功能和世界著名湖區定位。三大板塊通過功能融合、優勢整合,實現區域內外輻射帶動。

  功能集合方面,青浦正加快引進和佈局優質服務資源,抓緊推進復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百老匯劇院、虹館、世界你好美術館等項目落地和建設,提升青浦的自我服務能力和近滬服務能力。同時協同推進安亭-白鶴-花橋城鎮圈建設,通過區域協同共建共享推進社區生活的便捷化,實現跨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青浦也正積極推進戰略協同發展,和周邊地區聯合打造世界級水鄉古鎮文化休閒區和生態旅遊度假區,加強合作全面貫通環淀山湖岸線,謀劃舉辦長三角環湖國際馬拉松等體現一體發展的特色活動。

  文化功能方面,青浦正打造“一廊一軸三區”文化空間發展新格局,即構建“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打造軌交17號線文化發展軸,建設青東海派時尚文化集聚區、新城都市文化功能核心區和青西濱湖文旅休閒集聚區。新增文化設施面積超5萬平方米,打造15個凸顯青浦古文化、水文化和生態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打造2到3個市級文化創意産業園區,新建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完成57處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視頻監控工程……這是青浦區文化事業到2020年前要實現的部分目標。文化空間發展新格局將全面提升城鄉文化發展一體化水準,提高市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提升城市發展品質和品位,青浦區將做到“四個統一”功能與形態統一,城市發展需要有一定的規模和形象為基礎,但最終是要為群眾、為産業服務的,對一些主要軸線和關鍵節點要加強城市設計;文明與文化統一,既要有普遍性的城市文明,也要有個性化的城市精神;生態與宜居統一,生態是宜居的前提但不是唯一要素,堅持不開發而形成的原始生態沒有意義,必須産城一體融合發展;管理與服務統一,要圍繞精細化不斷加強管理,用好法治化、社會化、智慧化、標準化4種手段,圍繞人性化不斷完善服務,體現青浦的城市溫度。

  環保聯合

  推進環境共治共享

  青浦是上海的“水之源”,最大的生態特色是水,全區有近兩千條河。中小河道綜合整治工作開展以來,青浦對全區千余個疑似黑臭水體點位逐個進行現場核查和水質監測,確定了68條、109公里整治計劃。到今年年底,青浦區68條黑臭河道將全部完成整治,消除黑臭。下一步,青浦將推進環境共治共享,聯合打造世界級水鄉古鎮文化休閒區和生態旅遊度假區,加強淀山湖聯保共治,力爭儘早全面貫通環淀山湖岸線。

  青浦將持續強化生態環境系統共生理念,推進環境共治共享。一是加強淀山湖聯保共治,推動環湖地區原有工業逐步退出,不再新增城鎮和工業污染入湖,統一劃定湖體生態保護紅線,提高水域綜合環境品質。二是推進太浦河、吳淞江聯保共治,大力推進周邊及沿岸地區開展工業點源污染治理,建立上下游水資源保護協作機制,保障流域供水安全。三是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加快現有工業企業燃煤設施天然氣替代步伐,抓緊完成青浦工業園區熱電廠清潔能源替代。

  利用淀山湖新城得天獨厚的河網資源優勢,青浦區結合河道綜合整治和新城規劃發展,正在打造環繞淀山湖新城的“環城水系公園”。青浦區水資源豐富,河道眾多,其中四條骨幹河道——上達河、油墩港、淀浦河、西大盈港形成了總長內側21.2公里、外側23.7公里的青浦城區環城水系。環城水系公園就是利用這一水系,結合周邊景觀及新城規劃,重點打造的親水休閒公園。公園將利用空地、荒地,重新整理效率不高的用地,對綠地系統進行全面優化,通過對水利、景觀系統、運動慢行系統、觀光線、文化商業脈絡的打造,整體提升沿岸風貌,使之形成一條環繞城區的“玉鏈”,成為一個完整的城市水系和景觀體系,打造集生態水景、歷史文化、休閒旅遊、健身運動於一體的休閒旅遊空間。環城水系公園既是一個環境改善的提質工程,也是青浦區的重大民生實事工程,全部工程將於明年年底基本完成。

  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的競爭格局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青浦區將持續保持生態吸引力,不斷加強環保設施建設、工程建設和綜合執法,打造良好的環境面貌。同時,青浦將提升生態承載力,除了做好“水”文章,還要同時建立水、綠、氣聯動保護機制和農、林、水聯動建設機制,形成立體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體系,加快整體生態系統的修復和提升,在增強生態環境對宜居宜業宜遊的承載力、友好面上下足功夫。此外還要發展生態競爭力,圍繞湖區這個重點,通過有效開發、精準開發,把生態優勢、生態資源轉化為競爭力。

  機制融合

  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共同推進區域融合發展

  打造“上海之門”,青浦也將面臨挑戰。青浦“雙城”定位雖已明確,但在長三角地區的知名度、能級、佈局等方面還有不少提升空間。為應對挑戰,青浦將和周邊地區建立定期溝通交流機制,加強與周邊區域的信息互通、數據共享,特別是加強重大事項、重大工程的對接,共同推進區域融合發展。

  在對接周邊地區總體規劃、産業協同創新、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青浦將持續著力完善。比如,環淀山湖戰略協同區發展將深入推進。上海市將環淀山湖地區列為四大戰略協同區之一(東部沿海、杭州灣北岸、長江口、環淀山湖),將環淀山湖協同發展提到了戰略高度,青浦要充分依託和利用好上位規劃,將“青西三鎮聯動”主動升級,推動具有世界級湖區水鄉古鎮文化休閒和旅遊資源的整體開發利用,形成“三大兩高一特色”中“特色”産業集群的戰略空間,成為青浦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陣地,成為青浦區走向長三角的“第一步”。青浦將在更廣範圍內加強聯動長三角,加強産業聯動,打造長三角企業“走出去”並成長為本土跨國企業的加速器;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生態建設合作,努力打造長三角地區優質生態環境示範區。

  青浦區領導表示,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特別是周邊區域的融合發展,于青浦自身、于對方、于長三角都是得益的,會産生“1+1>2”的化學反應。青浦也將積極主動地發揮自身區位優勢,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特別是周邊區域的合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