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樣 年貨從憑票供應到網絡下單

2018-02-06 10:43:55|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年貨從憑票供應到網絡下單 40年上海春節大“變”樣

  提到春節你最先想到什麼呢?吃團圓飯?收發紅包?給親戚朋友拜年?還是看豫園燈會走九曲橋?

  改革開放40週年了,上海從“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連續三個三年大變樣”,到建設“四個中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再到現在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著,40年間的4代人,爺爺、父親、你和孩子,隨著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年節的內容與形式也發生了改變。日前,“我們的春節”民俗民間藏品展在上海圖書館展出,通過春節習俗變遷這一線索,還原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上海的民生變化。

  石庫門佈局的展廳分為4個部分,每部分講述了一代人的故事,選取那十年間廣為傳唱的春晚歌曲為引題。策展人張偉平今年59歲了,他告訴記者,佈置這些展品時,第一部分的最讓他動容,那時候他高中畢業正好趕上恢復高考,計劃經濟時代給人留下的記憶符號很是深刻。

  80年代市民使用票證排隊添置年貨

  第一部分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初,透露著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展櫃中具有鮮明年代特色的購物票證,將觀眾的思緒帶回到物質條件較為局限的上世紀80年代。

  備置年貨、收看電視、收聽廣播,是那一代人過春節的重要內容。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片説明:市民使用票證添置年貨

  那時,幾乎所有商品都是嚴格憑證、憑票、定量供應。大家使用票證採買張羅過年的吃食,春節市場大部分商品數量總體有所增加,但依然遠遠談不上充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片説明:春節期間供應的魚票

  我們看到1981年春節時靜安區副食品公司的魚票,上面寫著花色(小戶)。張偉平解釋道:“花色指市場上較為珍貴的品種,如鳊魚、黃魚是花色魚,帶魚是普通魚。五人以上的家庭是大戶,五人以下是小戶。所以這張魚票可以讓小家庭買一條鳊魚或黃魚。”

  “用了票還需要再用錢買嗎?”來參觀的小朋友問,她是浦東第二中心小學的學生,今天班級自發組織來參觀,這些票證對於她們而言是陌生的,在得到肯定答覆後急著想去找爺爺詢問更多細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片説明:當年結婚用的五斗櫥、三五牌時鐘

  除了定量供應的票證,80年代還流行中國鐘廠製造的三五牌時鐘,這個一度風靡的鐘錶,因“上足一次發條,可以足足走上十五天”而得名。七八十年代人們結婚也需要拿到票證才能買傢具,婚姻登記後國家會發給你一套票證,包括五斗櫥、床、床頭櫃、靠背椅子等傢具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圖片説明:電視機、收音機等老物件

  展廳中,三五牌時鐘、五斗櫥與上海無線電四廠生産的“凱歌牌”9寸電視收音二用機、日本康藝8080二喇叭收錄機等老物件擺放在一起,成為80年代的家中一景。

  90年代騎著鳳凰牌自行車給丈母娘送蛋糕

  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是《春天的故事》。這首歌創作于1994年,曾在央視春晚上演出,後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代表曲被廣為傳唱。“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上海的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從公有住房出售試點到房改綜合配套改革,從“菜籃子工程”到蘇州河綜合治理,從國企改革到浦東開發開放……上海市民感受到的是日常生活和城市發展全方位的喜人變化,這些變化在節日裏得到了直接的體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圖片説明:鳳凰牌自行車

  一輛“鳳凰牌”自行車擺在了醒目的位置,車把上挂著兩瓶“七寶大曲”,車籃子裏放著一盒上海食品廠自産自銷的精美西點,車后座上是“喜來臨”奶油蛋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片説明:七寶大曲

  “現在收禮只收某品牌一樣,跟當年送禮要送人參蜂王漿是一樣的。“馮建忠回憶起往事來如數家珍,“上海人糖果要大白兔奶糖,餅乾一定要金雞牌餅乾。”這些繽紛的年貨禮品,表現出了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上海市民的過年方式逐漸有了更多選擇。

  21世紀市民喬遷新居精神生活有了高追求

  展覽的第三部分,歌曲《好日子》將觀眾目光帶入二十一世紀。2000年,我國GDP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當年排名世界第六。老百姓的收入越來越多,大家搬了新房子,有了背投彩電、家庭影院。展區內最大亮點是背投電視機循環播放著“春晚”經典小品,影碟機旁還放著家家戶戶必備的水晶果盤,大家可以入座小憩,姜昆早年的小品《著急》引得沙發上的男女老少哈哈大笑,重溫闔家團圓美好時刻。

  最後一部分由歌曲《我的中國夢》引出,展區以豫園燈會為背景,展出了歷年來的燈會入場券、年糕和糕點模子等與新年習俗有關的物品。進入新時代,大家春節更關注精神需求了,較之傳統的“宅”過年,開始有人選擇出門旅遊。展廳墻上,還展示了一組在春節期間仍然堅守崗位的勞動者照片,展示出新時代裏人們喜慶春節、崇德向善、奮楫爭先精神面貌。

  如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挨家挨戶上門拜年的方式也漸漸被更多的微信、短信拜年取代了。年輕人不再進商場排隊買年貨,而是選擇輕點滑鼠的方式。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過年意味著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而現在,科技帶來了生活的各種可能性和選擇,過年方式比較多元。微信紅包、旅行過年……這些春節新變化折射時代變遷。“這個展覽結合了改革開放40週年的主題,用老百姓自己的東西講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很貼切很應景。”張偉平説。

  展覽由上海東方宣傳教育服務中心、上海市收藏協會主辦,上海市浦東新區收藏協會協辦,將持續至2月7日。

  紅色的“七寶大曲”四個字印在瓶身,上面是略小的三個字“古橋牌”,商標圖案則是一座三孔的拱橋,倒映在粼粼水上。張偉平説:“七寶大曲可是90年代過節送丈人的御用酒,那時候七寶老酒是上海人最常喝的本地白酒了,奶油蛋糕是最好的點心。酒送丈人,蛋糕送丈母娘,最合適的搭配。”

  藏品的提供者是浦東新區收藏協會會長馮建忠,他已有近40年的收藏經驗。他興衝衝地説,自行車上還缺一兜子水果,籃子裏再放兩條煙,就更完美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