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遊客人在畫中游 市民人在畫中居

2018-02-22 09:33:4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揚州以民為先科學保護,老城區格局得到保留,居住品質得到提升 遊客人在畫中游,市民人在畫中居

  今年春節回鄉,難得跟著家裡長輩走了回親戚,發現古城揚州風貌依舊,老城街巷生活品質卻變化很大。

  昔日老城告別“臟亂差”

  舅爺爺家住廣陵區東關街道的灣子街,這裡文物古跡分佈密集,不僅有多處文物保護單位與傳統風貌建築,不少老字號也曾雲集於此,如今,它從古時繁華的商業街變成了居民區。磚瓦堆砌的平房之間,雖保留著一代代“老揚州”的珍貴回憶,曾經也堪稱“臟”“亂”的典型——小巷道路坑洼不平,路邊的垃圾堆到了夏天就散發出陣陣惡臭,來往行人只好掩鼻疾走,而由於下水道等基本設施尚不完善,居民在家門口水池洗菜洗碗産生的生活污水常常流至道路中央,更不必説家中沒有衛生間帶來的如廁難……此番舊地重遊,老街還是那條老街,眼前景象卻已煥然一新,甚至走到門前我都沒認出來。

  雖然一如往昔的古色古香,住宅從裏到外卻乾淨寬敞了許多。門前街道仍是青磚路面,但再無垃圾、污水的痕跡,院子裏原先用來遮風擋雨卻大煞風景的破舊黃色塑膠布頂棚也不見了蹤影。雖然外表變化不大,屋裏從裝潢到傢具都已經更新換代,在專門辟出的衛生間裏,還裝上了抽水馬桶。

  “你們家兒子在西邊新城區買的新房不是已經裝修好了嗎,你為啥不搬過去啊?高層住宅樓住著多愜意。”説話間,爸爸問道。

  “反正我是不搬。”舅爺爺答得乾脆,“外地遊客來揚州觀光,走進這老城區,都説像是‘人在畫中游’,那我住在這不就是‘人在畫中居’?這麼好的環境,就是拿新房子和我換,我也不換啊。”

  如他所言,古城是揚州的根,文化則是揚州的魂。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揚州的城市名片,作為1982年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揚州歷來就注重對古城的保護,從歷史遺跡到古宅名園,從歷史建築到街巷肌理,都堅守著全面保護、全城保護的鐵律。不僅出臺了《揚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規劃體系和技術規範,還于去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揚州古城保護條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針對古城在保護和利用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作出科學合理、可行管用的立法安排。

  大拆大建不是“現代化”

  規劃先行的基礎是認識的提高。“到歐洲去看看,你就會發現,很多古城鎮都留了下來,現代化水準也很高。”古城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多年來一直對揚州讚譽有加,他多次表示,在全國範圍內,揚州的古城保護整體較好,古城的格局基本都得以保留。“揚州的明清古城,很早就劃定了保護範圍,沒有大拆大建。充分説明保護古城鎮與建設現代化之間沒有矛盾。”在他看來,保護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拆舊城建新城,大拆大建,千城一面,那是簡單的經濟增長,不可取。”“老城區的居民骨子裏就有對歷史保護的熱情。”東關街道黨工委書記徐超則認為,除了科學規劃與技術層面的嚴謹實施,居民的積極態度也是重要一環。“看到哪有歷史建築被破壞、違法利用了,大家都會第一時間向有關部門報告。家家戶戶修繕房屋,也都力求原汁原味,甚至連砌墻用的磚,敲下來以後都留著,以便日後重新砌上。”

  揚州東關街內有一處“祥廬”。近20年前,市民杜祥開在翻修自家有著300多年曆史的老宅時,在30多平方米的庭院中精心修葺了一座私家園林,院落不大,卻精巧雅致。院墻一隅鑿有水池,池水流過小紅橋下,東南建有角亭,亭上有匾有聯,飛檐淩空,假山環繞,花木點綴,被稱為“揚州最小的園林”。杜祥開説,修建這樣一座園子純粹就是因為“熱愛”,他希望,自己能影響更多揚州人,喜歡並保護揚州的歷史文化。

  保護利用始終“為了人”

  城是人的集聚,無人不成城、人少城不興、興城先聚人,新城如此,古城亦如此。徐超説,在古城保護利用工作中,始終要把民生改善作為古城保護的重點,造福百姓。如今老城區的居住環境早已今非昔比,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老城區已有數百戶民居按照“自主參與,政府補貼”原則進行了整治修繕。更貼心的是,修繕房屋的費用,政府還不同程度予以補貼。

  他介紹,近幾年,該區累計翻建了老城街巷207條,加強對老城區供電、通訊等桿線整理和整治,還配套建設了一批停車場、公共廁所和垃圾中轉站等基礎設施,先後新鋪設燃氣管道15公里,新增用戶9500戶,古城居住環境有效改善。同時,街道還通過推進“網格化”管理,創新社會治理模式。除夕晚間,就有上千名幹部與志願者走街串巷,巡視煙花爆竹禁燃禁放情況。

  以民為先,科學保護,揚州這座經歷了千年風雨的古城,也迎來了“新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