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體檢”現六大問題 “三高”並購後遺症引關注

2018-05-22 08:59:10|來源:新華社|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及審核相繼收官。在對滬市上市公司的“體檢”中,“三高”並購後遺症凸顯等六大問題引發監管和市場參與各方關注。

  上市公司交出“成績單” 穩健經營成主流

  4月末,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季結束。從滬市1419份年報觀察,大多數上市公司都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上海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滬市上市公司2017年度共實現營業收入27.97萬億元,較上年上升14.46%;共實現凈利潤2.62萬億元,增幅達18.55%,且呈現連續增長態勢;現金分紅總額達到創紀錄的8463億元。而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滬市公司支付各項稅費共計2.38萬億元,創造就業崗位約1400萬個,合計支付職工薪酬2.42萬億元。

  著眼于上市公司品質核心環節,上交所構建“會計、法律、行業”三位一體審核機制,對滬市公司年報進行了全面審閱。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審核情況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業績優良、運作規範,穩健經營、專心主業成為主流。藍籌企業深耕實業、升級轉型,新經濟企業快速發展、引領創新,成為新時代經濟建設的主力,也為廣大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

  “全面體檢”查出六大問題 “三高”並購後遺症凸顯

  在對上市公司進行“全面體檢”中,六大問題也引起監管和參與各方的關注。

  ——高估值、高商譽、高業績承諾的“三高”並購重組後遺症凸顯。不少重組公司業績承諾難以完成,前期高估值導致的高商譽面臨鉅額減值風險。部分公司實現業績遠低於承諾業績,標的資産經營品質堪憂。

  ——部分公司風險相對集中,或生産經營陷入困境,或基本喪失持續經營能力淪為“僵屍企業”或殼公司。另有一些公司現金流持續為負、長期債務金額巨大,後續持續經營存疑。

  ——非標意見有所增加。6家滬市公司年報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10家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見”,另有19家公司內控審計報告被出具“否定意見”。

  ——個別公司業績真實性存疑,或通過關聯交易非關聯化虛增銷售收入,或利用會計處理和職業判斷空間肆意調節利潤,甚至濫用資産置換等並購重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

  ——部分公司存在內、外部治理隱患,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採用各類手段非法佔用公司資金,主導公司為其提供違規擔保,嚴重侵害公司及投資者利益。

  ——會計準則適用問題仍較為突出。部分上市公司錯誤理解和使用會計準則,個別公司甚至蓄意利用原則導向會計準則賦予的判斷空間,嚴重扭曲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財務品質,誤導投資者。

  170余份問詢函“刨根問底” 問題公司遭相應處置

  據悉,上交所對500多家上市公司的2017年度年報進行了重點審核,並針對問題公司強化“刨根問底”,先後發出170余份年報審核問詢函,提出各類問題4000多個。所有審核問詢函均對外公開。

  此外,根據所存問題的性質和影響不同,上交所對部分上市公司作出相應處置。如對問題突出、回復內容含糊不清的個別公司迅速開展二次問詢;對披露不充分、不完整,故意掩蓋真實信息的公司,督促其補充披露並充分揭示風險;對存在業績變臉、資金佔用、違規擔保等事項的公司,啟動紀律處分程式。

  為強化風險警示力度,上交所對28家公司實施了退市風險警示(即*ST)處理,對20家公司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即ST)處理。12家公司雖形式上滿足撤銷*ST條件,但因其持續經營能力明顯偏弱或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被上交所繼續實施特殊處理。根據年報審核情況,上交所擬對40余家存在重大風險的公司提請各地證監局關注或現場檢查。

  上交所提醒上市公司通過信息披露反映真實經營情況,充分滿足投資者知情權,要求問題公司全面揭示生産經營困難與重大風險隱患,專注主業、改善經營、持續提高自身品質,共同塑造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氛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