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技術讓文物修復如虎添翼 重現生機

2018-09-03 09:53:3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三維技術讓文物修復如虎添翼 通過信息提取三維列印虛擬修復和復仿製,讓文物重現生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三維數字建模——唐代彩繪仕女俑。(西安博物院供圖)一件青銅器的樹脂模型和復仿製品。韓宏攝即將進行三維掃描的羅漢木雕。韓宏攝製圖:馮曉瑜

  手握“手持式三維掃描器”,對著座椅上小朋友伸出的胳膊慢慢移動,在不同角度掃描,連線的計算機上就會實時顯現出“綠色”的、“藍色”的胳膊……這是記者近日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修復室裏看到的一幕。該館在“文物修復季特展”第三季推出“孰制匠之——三維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展,向公眾展示如何將文物“搬”到電腦裏,再用3D印表機列印出來。觀眾可以近距離體驗文物的三維信息採集、模型處理、3D列印等程式,感受 “科技+”文物修復的神奇魅力。

  西安火伴藝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博介紹説:“電腦裏顯示的綠色,是正採集的數據,藍色是已經産生的數據,紫色表示已經偏離了位置。”現場幾名幸運觀眾紛紛上前體驗,“手或胳膊懸在空中,要穩定住姿勢,不能晃動,”韓博一邊操作一邊介紹,“用這個 ‘手持掃描器’掃描人手和人臉,要保持一個距離,人要緩慢地移動……”

  文保修復,三維掃描器顯神奇

  記者看到,展示現場除手持式三維掃描器外,還有結構光和鐳射式兩種固定式三維掃描器,一台3D印表機正在工作。這是使用以光敏樹脂為原材料的Objet3D印表機,層層固化輸出文物模型。手持式掃描器便於操作,可快速獲取三維模型,但精度低,相較而言固定式掃描器精度就很高。據介紹,結構光三維掃描器適用於金銀器、玉器和佛像等類文物,鐳射式三維掃描器適用於陶器、石刻、木器等類文物。

  工作臺上展示著提梁卣和一件青銅器的樹脂模型和復仿製品,墻上貼有12組羅漢木雕的模型照片,白色的是 “灰模”,彩色的是渲染好的建模。灰模通過拍照生成照片疊加建立,建模則是通過結構光三維掃描器掃描後獲取。

  文物修復師白璐説,手持式掃描器和固定式掃描器建立起來的都是白色的灰模,是不帶色彩的。

  工作臺上,一個自動圓盤在緩慢轉動,上面是一件明代的羅漢木雕,兩架攝像儀正對著它拍攝。攝像儀可以調整高度拍攝,也可讓羅漢趴下或躺著拍。

  白璐告訴記者,“這是一種建模的過程,自動轉盤跟攝像儀連在一起,當轉盤轉動一週時,攝像儀會以每秒固定頻率的方式拍照,可收集三四百幅照片,電腦會將這些照片疊加處理後自動生成一個帶彩色的模型(建模)。”

  “這個通過攝像儀和圖片疊壓方式建的模型,本身帶有原來的色彩,甚至文物表面原有的病害和缺失也不需要進行貼圖和渲染。這是更加廣泛應用的一種建模方式。”她説。

  關於如何才能讓那些灰模帶上顏色,白璐介紹:“灰模施彩有兩種方式,一是現有的素材包賦予模型色彩。館裏現有紫檀、黃花梨、石材、玉石、金、銀素材包。二是對精度高的文物,先把文物信息拍攝下來,再把這些照片通過手動操作方式,通過貼圖貼在模型上。

  但是幾百張照片疊加自動處理後,還不能直接列印,白璐説:“目前該技術還需要完善,比如説電腦自動處理,某些照不到角的會有一些缺失,或者説在這個地方重疊會有一些問題,就要在電腦裏手動調整,然後才能列印完善的模型。”

  對此韓博也告訴記者,掃描一件提梁卣,大概需要3小時左右,“列印的時間要看精度,精度很高的可能需要一天時間。還涉及到材質和層厚,層高是一個關鍵因素。像提梁卣這麼高的東西,它的材料是一層層堆疊起來的,可以分成10000層、5000層去打。”

  為文物留下高精度數字化檔案

  傳統的文物檔案很難將文物的細節和色彩完整保存下來。為保護文物,又不能對文物進行接觸性的研究和複製。與普通的平面掃描或相機拍照相比,三維掃描器準確、快速,並有多角度、精細化的特點,可以將真實世界中物體的三維信息更加完整地採集到計算機內。韓博説,新技術讓文物修復工作如虎添翼,以往修復師需要花費10天時間建造模型,現在靠三維掃描技術1天就可完成。

  三維掃描技術、3D列印技術是文物數據採集和修復的新手段,通過三維數字化技術手段,在不對文物造成損傷和破壞的情況下,能夠將採集到的文物信息轉換為數據模型,更準確、更完整地為文物留下高精度的永久數字化檔案,通過快速獲取物體三維幾何數據,與逆向工程技術結合,完成對文物的虛擬修復。

  陜西歷史博物館自2011年引入三維掃描與3D列印技術至今,一直在嘗試從文物實體修復到虛擬修復、從文物實體翻模到利用模型翻模等工作,致力於將三維掃描技術與傳統修復工藝結合起來。記者獲悉,該館運用三維技術,已對羅漢、鎏金銅蠶、龍紋空心磚、白瓷杯、青銅簋、提梁卣和明代羅漢木雕塑等文物,進行了信息提取、三維列印、虛擬修復和復仿製,並獲取了四臂觀音、龍紋空心磚、三足壺、宰獸簋蓋銘文等數字拓片。

  今年以來,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展了“文物保護修復季”展覽工作,通過書畫、金屬、陶瓷、雜項4個單元,向觀眾展示不同類別、不同材質文物的修復過程,把文物保護的理念、過程展示給觀眾,讓觀眾通過精細的文物修復方法和技藝,感受文物保護修復的艱辛與匠心,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亮”起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