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海派陶瓷藝術家作品交流展學術研討會舉行

2018-10-19 08:51:55|來源:人民網|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人民網上海10月18日電 (記者 曹玲娟)由靜安區文化館和民革上海香山畫院共同主辦的2018海派陶瓷藝術家作品交流展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上海靜安區文化館舉辦。陳家泠、王劼音、柯和根、陳明、張恢、康青、張恢、胡煒,丁設和沈雪江等海派陶瓷藝術家以多種形式參與研討,藝評家林明傑主持學術研討,靜安區文化館館長韋燕華與會致歡迎辭。

  靜安區文化局副局長華祥義代表主辦方講話,他説,海派陶瓷藝術體現了“海納百川、相容並蓄”的藝術精神,陶瓷與其他門類藝術如何碰撞、産生怎樣的效果,需要藝術家們不斷進行探索,也需要時間的經驗與積累。本次展覽的作品藝術風格迥異,但又能和諧統一,相信通過本次藝術展和研討會,對於推動海派陶瓷藝術的發展、打造這一全新的上海文化品牌、集聚更多藝術家創作更多精品,都將産生較好影響。

  藝評家林明傑在研討會上認為,本次藝術展展品精湛,學術性很強。從展品的選擇到策展思想,始終圍繞著展示與打造“海派陶瓷藝術”的文化語境展開,首次明確提出了打造海派陶瓷藝術的學術觀點和行動目標,這對促進由書畫家“玩票”而形成的上海陶瓷藝術創作現狀,向形成“海派陶瓷”藝術流派的目標進化,將起到積極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貼花紙”技藝所創造出的陶瓷藝術表現新工藝,是藝術家康青的獨創、首創,研討會上,康青將她變幻莫測的精湛工藝與時尚優雅的藝術語境,做了毫無保留的“大泄密”,讓在座的藝術家大開眼界、讚嘆不已;藝術家張恢對如何借鑒古人青花民窯圖案,蛻變出符合現代人文審美口味和工藝特點的陶瓷藝術,介紹了自己的探索體會和心路歷程。

  青年藝術家胡煒曾遊學德國,受德國藝術家在陶瓷藝術創作過程中“精益求精”的態度影響較大,他著重從中德對比中,介紹了自己的陶瓷藝術創作思想和體會,並建議,在塑造海派陶瓷藝術與文化品牌創新中,要大力倡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海派陶瓷的藝術性精緻、反襯上海人文精神的內在品質,這也將是海派陶瓷藝術的生命力。

  藝術家王劼音認為,小瓷器是一定可以做出大文章的,現在上海的藝術家畫瓷器,是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去探索,而不是僅僅在畫瓷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有許多上海著名書畫家參與陶瓷藝術的創作,現在也有許多書畫家仍在從事瓷器創作。陶瓷藝術創作,應以書畫家為主去強調藝術性,而不同於工匠,這是特點,也是優勢,應該保持下去。

  書法家王曦特地從國外發來心得體會。他認為,將書法與瓷器工藝相結合的形式,是借用書法的符號與元素去美化瓷器,是為了讓瓷器産生新的藝術形式的美感,要區別紙本書寫的法則,要考慮瓷器的工藝和器形及材質,要利用和發揮瓷器燒制後出現的特殊工藝效果,而不能將紙本上的書寫經驗不變照搬到瓷器上去。好的書法瓷器作品,進入百姓的尋常生活,對於傳播中國書法藝術和文化,是有積極意義的。

  柯和根是陶瓷專業的科班出身,他的專題片中,不但讓大家看到了他成系統的複雜工藝掌握能力,也看到了他在藝術和材料與窯火的研究中所下的功夫之深,而他的陶瓷工藝形式,也反過來影響了他的畫風,正所謂“瓷畫同源”。

  陳家泠先生是上海陶瓷藝術的先行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開始玩瓷並堅持探索到現在。展覽期間,陳家泠專門舉辦了“陳家泠講上海陶瓷藝術的故事”講座。他介紹,書畫家唐雲、林風眠和上海中國畫院的許多書畫家,早年都“玩票”過瓷器,到後來的張桂銘、楊正新、馬小娟、陳琪、黃阿忠,包括俞曉夫,汪家芳和石禪等書畫家,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本次參展藝術家陳明,也是本次活動的組織者,研討會上作了“如何打造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推動海派陶瓷藝術流派加速形成”的主旨報告。他在報告中分析了上海目前的陶瓷藝術創作力量的構成,上海各種藝術包括陶瓷藝術賴以生長的文化土壤和人文環境,上海作為國際現代大都市和未來市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趨勢等各方麵條件。

  在綜合各種人文歷史、現代文化和市民的審美趨勢等現狀後,他集中與會者的意見,歸納出本次展覽和研討的最大價值與成果是:首次系統化地提出了打造“海派陶瓷藝術”學術流派這個具有引導上海現代陶瓷藝術發展方向的學術性課題;首次將形成海派陶瓷提升到打造“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的高度去踐行;首次將海派陶瓷的藝術語境定位於具有國際視野和現代的、具有創新精神的陶瓷藝術,並努力為推動中國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去發揮上海藝術家應盡的責任。

  陳明認為,海派陶瓷的藝術語境應秉承“海派文化”的人文核心和審美取向,只有紮根並汲取本土文化的土壤和養分,才能生長出具有本地域人文特色的地域藝術。因此,海派陶瓷應注重追求“時尚創新的精神、現代都市的氣質、世界文化的匯集和綜合工藝與各種資源的融合”。

  陳明還對上海未來發展“海派陶瓷藝術”的途徑與辦法,如何發展上海陶瓷的藝術品牌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大專院校和專業藝術機構及專業陶瓷藝術家是骨幹力量,應該承擔起推動“海派陶瓷”的主要責任。上海未來的陶瓷用品的産業,應該是和兄弟省市的陶瓷製造行業合作共贏的産業鏈分工。上海只能做創意與設計及品牌化的商業會展平臺的“瓷都”,環保條件和城市成本決定了這是唯一的途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