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走進社區樓宇 “中午一小時”白領扎堆來“就診”

2018-12-18 09:08:20|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生活和工作在社區裏的職業人群正處於事業發展期,對自身健康關注度不高,卻多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社區家庭醫生該如何走近他們?記者12月17日獲悉,上海率先在全國創新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與全科醫生執業方式,目前,全市16個區積極開展家庭醫生功能社區服務探索。

家庭醫生走進社區樓宇 “中午一小時”白領扎堆來“就診”

  坐落于長寧區的天山路街道聚集了眾多企業,擁有大量年輕的職業人群,他們因加班熬夜、缺乏身體活動和不合理膳食、壓力較大等因素,將自身置於亞健康狀態。2013年,天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行了第一次進駐樓宇活動,之後定期派醫務人員到各個樓宇大廈送健康。量血壓和醫療諮詢的活動在“白領”樓宇受到了青睞,卻沒能讓白領對自身健康進行持續關注。

  2016年,天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天山路街道社區黨建服務中心一拍即合,共同合作創建天山“白領醫小時”黨建服務品牌。其目的是建立一個固定、長效的關注白領健康的平臺。利用每週三中午的一小時,為周邊的白領提供健康志願服務。服務包括:全科諮詢診療、中醫診療、火罐理療、中醫適宜技術等服務。同年,天山“白領醫小時”項目走進尚嘉中心的企業開展首次訂制化的“家庭醫生健康服務”,反響熱烈。

  長寧被國務院醫改辦列為10個“國家全科醫師執業方式與服務模式改革試點區”以來,長寧區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進入從服務模式到配套機制的全方位改革。為了更好地釋放家庭醫生的活力,2014年,長寧區衛計委開展全科團隊多點執業試點,與在線健康服務平臺合作,為區域內家庭醫生提供第二執業點,在此基礎上,出臺全科團隊多點執業政策。多點執業的探索成為家庭醫生走向職業人群,釋放家庭醫生專業價值的媒介。

  經過改革的積累發展,長寧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工作室對接多樣化需求進一步深化探索,天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白領醫小時”、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幼保健中心、華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適宜技術、新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守所健康駐點等項目紛紛上線,全科團隊在做好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基礎上,嘗試用“八小時”以外的時間接管白領的健康問題,做“全人群”的健康守門人。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家庭醫生的服務對象都是老年人,但天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轉變理念,致力於服務職業人群的創新模式,白話宣傳標語,簡化服務流程,以症狀群為主題,用白領的“語言”交流,説白領聽的懂的話,做白領能理解的事。讓白領健康服務“滲透”企業,紮根白領人群,得到廣泛認可。

  如“白領醫小時”通過“陣地式”和“組團式”的創新模式運作,通過“醫模組”“醫菜單”和“醫産品”創新項目建立,得到了白領和企業的廣泛認可與青睞。先後服務了攜程上海總部、春秋旅遊上海總部、聯合利華、農展館、尤妮佳、硅酸鹽研究所等10余家大型企和部分轄區內事業單位。2017年4月,“白領醫小時”在上海攜程總部建立了“白領醫小時”服務點,進行“駐點式”、“固定式”的服務。第三方衛生醫療機構作為企業方向區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內設醫療點,由第三方醫療機構提供運營宣傳和服務支持,天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多點執業的模式,負責提供“白領”健康服務和品質控制。

  2016年以來,“天山社區白領醫小時”項目現已累計開展261場活動,服務了11768人次,該項目榮獲了上海市群眾最喜愛的社區志願服務項目、上海市衛生計生系統第二批“醫療服務品牌”項目稱號等榮譽。為了能更貼近白領的需求,能更滿足“功能社區”的要求,“白領醫小時”項目不斷探索對職業人群健康管理的技術方案,不斷優化家庭醫生服務新模式,建全方位全週期的白領健康管理服務體系的全新探索。

  從最初的大黨建平臺的主動展示,到多點執業後釋放的市場需求,“白領醫小時”創新模式的成功離不開醫政政策的支持和家庭醫生自身的成熟。長寧的家庭醫生簽約制度、多點執業試點、雙向轉診等措施是政策的保障;家庭醫生工作室專業能力的提升、服務客戶意識的增強、符合需求的創新意識都是是良性運作的基礎。

  2014年,國務院醫改辦專家組對第一輪國務院醫改辦“國家全科醫師執業方式與服務模式改革試點區”改革推進情況進行綜合調研評估,長寧區在10個試點區中排名第一,長寧的改革經驗得到了國務院醫改辦的高度認可,經實踐所産出的政策也被國家採納。與此同時,由於企業服務點的有效運營,為員工提供健康服務為企業所認同,被納入企業福利,目前已有駐點企業通過職工的商業保險提供家庭醫生健康管理服務費用的支付,這種全新的支付方式如若可以進一步推廣,家庭醫生的服務將會進入市場價值的良性循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