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聚焦“水—土”生態修復 打造環境治理全覆蓋的産業新格局

2018-12-27 09:56:4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領域迎來一名“專業玩家”。12月24日,上海建工旗下園林集團與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開展全方位技術合作,正式成立上海琸源水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琸源生態公司),聚焦治理和修復水生態環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崇明東灘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崇明東灘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後)

  近年來,上海建工在水利水務和環境治理方面動作頻頻,不僅完成了對浙江省水電建築基礎工程有限公司的股權收購,而且投資組建了上海琸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進軍土壤修復板塊。截至目前,上海建工在環保業務方面在建工程合同造價超過160億元。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上海建工是一家傳統施工單位,為何要“轉戰”這些新興業務?上海建工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徵表示,近年來上海建工發揮全産業鏈優勢,在污水和垃圾處理、土壤修復、海綿城市等領域取得了積極成效。以城市更新、水利水務、環境治理、數字化工業化建造、建築服務業為主的五大新興業務具有廣闊前景,正成為集團新的經濟增長點。至2020年,五大新業務領域規模增速將不低於25%。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黑臭河道治理(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黑臭河道治理(後)

  他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推動中國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和行業領先企業,上海建工有能力、更有責任積極參與生態環境治理,逐步恢復城市自然生態。不斷滿足社會需求,塑造更飽滿的企業品牌,是上海建工打造全生命週期服務商的必然選擇。

  環境治理體系逐步完善

  琸源生態公司具有明顯技術優勢:市農科院是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具有領先的核心生態修復技術,上海建工在生態修復、濱水景觀營造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設計與施工經驗。作為上海建工環境治理業務的重要板塊,琸源生態公司將進一步完善環境治理體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上海世博後灘濕地公園生態景觀修復

  徐徵表示,成立琸源生態公司,是上海建工把握水生態治理市場先機的戰略佈局,也是承擔生態文明建設社會責任的主動選擇。作為上海建工全産業鏈的重要一環,琸源生態公司將發揮與上海市農科院強強聯合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融入上海建工內其他産業板塊,積極開拓水生態治理和修複業務,服務河湖流域生態管理養護,致力於成為中國水生態環境治理行業的引領者。

  背靠萬億元藍海市場

  琸源生態公司的成立,背後是價值萬億元的水生態環境治理的藍海市場。“十三五”以來,我國不斷加強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提高環境品質。2015年,國務院頒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提出要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根據環保部測算,完成“水十條”需要投資4.6萬億元,其中水環境綜合整治的需求將達到1.8萬億元。

  上海日益加快水生態環境治理的步伐,同樣為水生態環境治理業務提供較大市場空間。2018年,“2020年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目標,持續推進河長制,全面建立湖長制,中小河道到全面消除黑臭,全面啟動劣Ⅴ類水體治理攻堅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上海走馬塘河道整治

  在此背景下,琸源生態公司結合政策和市場需求,聚焦城市黑臭河流和污染水體的治理及生態修復,湖泊、灘塗、濕地生態修復,城市公園水體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海綿城市建設,水體環境運營,以及農業領域的農田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農業面源污染控制。

  依託全産業鏈促發展

  12月18日,贛州蓉江新區公園項目的運營管養項目正式簽約,標誌著蓉江新區公園從設計施工轉入到運營準備。這是上海建工規模最大的公園項目,也是發揮全産業鏈優勢的代表作品。贛州蓉江新區公園項目採用EPCO模式,是指將設計、採購、施工以及公園運營相結合,將管養服務與運營服務相結合,確保工程品質得以延續。蓉江新區公園項目包含7個公園、1條鐵路防護林帶和18條道路綠化,建設總工期為5年,施工養護期為1年,運營管養期為7年。

  作為上海建工環境治理業務的重要板塊,琸源生態公司將完善環境治理體系,與琸域環境公司聯動,打造“水—土”生態治理全覆蓋的産業新格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繼2017年成立琸域環境公司後,2018年成立琸源生態公司。

  琸域環境公司聚焦土壤修復,于去年6月正式成立。企業享有英國洛爾集團的專家團隊和專利技術,洛爾集團是英國知名的專業環境修復企業。業務板塊覆蓋環境調查、風險評估、治理修復、工程設計施工及運營維護等環節。近期承建了上海桃浦某地塊的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工程。

  上海建工旗下市政總院成立的上海水業設計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申環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建工(浙江)水利水電建設有限公司都將為上海建工轉型探索環境治理領域提供支撐。上海水業設計工程公司成立於去年1月,將做大設備成套、設備集成和智慧水務,打造水務領域綜合服務商。今年4月,浙江省水電建築基礎工程有限公司被上海建工收購,成為上海建工水利水電建設公司,意味著上海建工由此具備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進一步豐富了業務産業鏈,涉水業務快速發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上海辰山植物園水質凈化、土壤改良

  技 術“堡壘”源源不斷輸“智慧”

  上海建工不斷探索和深耕環保業務的道路上,離不開技術“堡壘”的支撐。

  新興業務土壤修復逐步成為業內領先水準,與“後方”源源輸出的智慧緊密相關。2015年,上海建工成立“污染場地修復技術研究中心”,這是上海首個以從事完整的場地調查、風險評估、修復設計和修復工程的技術服務為主的研究中心。承接項目以上海為基礎,輻射浙江、廣東等地。僅成立兩年時間,就中標場地環境調查項目72項、詳細調查與風險評估項目7項、修復方案編制項目4項、修復工程實施項目2項,並開展課題研究3項。至今已承接場地環境初步調查、場地環境詳細調查、污染場地健康風險評估污染場地修復技術方案編制和污染場地修復工程95項。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長三角路演中心濕地修復(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長三角路演中心濕地修復(後)

  技術驅動,讓上海建工在實踐中結出纍纍碩果。在上海某場地修復項目中,在該場地中淺層土壤採用異位化學氧化法(ESCO)進行處理,地下水採用原位化學氧化法(ISCO)處理,並在後期結合好氧強化原位生物修復法跟進深度處理的修復方案,使土壤和地下水的目標污染物得到很好的凈化處理。還積極研發污染修復設備,已完成移動式地下水污染修復設備的開發。目前已取得1項發明專利和1項實用新型專利。

  去年10月17日,上海市環境保護建設用地污染風險防控與修復技術工程中心在上海建工正式揭牌。該中心著眼于上海場地環境保護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和行業需求,聚焦建設用地環境保護、土壤有機污染控制和創新技術應用,集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企業合作于一體,建立全國領先的場地環境風險評估、修復治理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開發和工程應用平臺。

  涉水業務發展將迎來重要機遇期。在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市科委在上海建工成立的上海生態景觀水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於今年10月成立,將助力上海建工探索水治理新領域。該研究中心同時成為上海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培養和聚集一批高素質的工程化技術帶頭人和科技骨幹。作為生態景觀水環境工程技術平臺,它將從研發、設計、轉化、示範、推廣進行全領域、全産業鏈的帶動,力爭成為園林景觀水環境治理領域的領跑者。此外,上海建工也加大科研力度,先後成立上海城市排水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慧水務研究中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研究中心,並參與了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組建,為涉水業務的快速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新功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國際旅遊度假區大面積整體土壤改良

  地下到地上産業全覆蓋

  近期,上海建工水利水電建設公司中標“蘇州河(真北路-藻浜)堤防達標改造工程”,預計明年12月完工。該工程是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的重要組成,堤防改造長度約16公里,將有效提高蘇州河沿線防汛治澇能力,改善蘇州河干流水質,優化沿河水生態環境。

  除了“蘇四期”工程,上海其他的環境治理領域,也時常活躍著“上海建工”的身影。有辰山植物園土壤改良修復這樣的“地下”工程,有青浦區環城水系治理這樣的“地面”工程,還有浦江郊野公園、延中綠地這樣的“地上”工程。

  近年來,上海建工大力推進全國化發展、全産業鏈協同聯動、打造建築全生命週期服務商的“三全”戰略,加快從工程承包商向建築服務商轉型升級,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人才、全産業鏈和品牌優勢,強化環境治理等新興業務拓展,在城市更新、污水污泥處理、垃圾處理、城市排水防澇、水利水電、生態園林、土壤修復、固廢處理、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等生態建設業務領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環保業務從“地上”延伸到“地下”,初步形成“水土聯動”“水岸聯動”互動發展模式,以及取得全生命週期服務的新優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污染場地土壤修復

  還城市一片潔凈

  作為上海本土企業,上海建工為申城綠化鋪種過許多綠樹紅花,但對一種植物的“撲殺”在業內被傳為佳話。在崇明東灘,為了還給鳥兒一片寧靜的棲息之地,建設者們研發出多種創新技術,採用物理控制結合生態代替的方法,有效抑制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的生長,復壯了土著植物種群。

  技術創新正在為城市恢復越來越多的綠意。在剛剛建成的長三角路演中心項目中,上海建工採用吸附填料系統封填覆蓋,設置攔截溝渠和攔截壩,配置水生植物系統,增加曝氣復氧裝置等技術手段,使超劣Ⅴ類水體大幅凈化。通過創新,世博後灘公園也塑造出一片蓬勃的微生態系統。在生態修復技術、景觀水體生態凈化技術、“生態操控”抑制富營養化技術等一系列技術支撐下,後灘公園的生態系統得以重塑,黃浦江水由此得到凈化。

  創新,讓治理與修復聚焦“地下”。萬物生長離不開土壤。開園僅兩年余的上海迪士尼樂園周邊,樹木植被長勢喜人。這得益於新的技術手段——土壤修復。通過技術改良,上海建工歷時三年,在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完成了大面積整體土壤改良,創下多個全國之最。在辰山植物園,甚至能針對不同植物配置相應的配方土,確保生物多樣性,土壤改良總面積達到26萬平方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湖泊富營養化防控及水生植物種植保護

  在“地面”工程方面,上海如毛細血管般的河道,正越來越清澈。早在多年前,上海建工在治理水體方面就有相關技術儲備。比如,聚焦過程式控制制和末端凈化,將雨水調蓄、水動力保持、人工濕地、人工強化等技術組合,原閘北區走馬塘(彭越浦至俞涇浦)的河道水質由原來的劣V類凈化為IV類,消除了黑臭,水質清澈。上海建工還在全國範圍探索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如蘇州市甪直鎮污水負壓收集、嘉興市乍浦鎮污水負壓收集以及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的水質凈化工程。

  從“地面”到“地上”,一系列固廢處理工程正為建設美好家園添磚加瓦。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在高科技手段的助力下,成為一個優美的花園式廠區。在危廢主流焚燒處理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處理環節,煙氣凈化達到了歐盟排放標準。近期參與的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場四期滲漏液處理廠升級改造EPC工程,克服了改造難度大、現場複雜、工期緊等困難,圓滿完成了工程建設。在有機垃圾處理領域,在探索建成常州市餐廚廢棄物綜合處置工程的基礎上,近年承建的浦東有機質固廢處理廠,通過技術手段達到協同高效、節能環保的效果,這是全國餐廚廢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第四批試點城市項目,具有重大的示範意義。

  為城市“精緻上粧”

  近年來,上海建工在優勢領域不斷深耕,為城市添綠意、增“彈性”。尤其是1998年至2004年之間,上海建工在城市的園林建設史上譜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一批大型公共綠地和外環線綠帶相繼建成,背後都有上海建工建設者付出的智慧與汗水。

  在中心城區,延中綠地是上海公共綠地歷史中的重要節點。佔地28公頃的延中綠地,是市中心以動遷換綠色的一次嘗試。上海建工通過一系列施工技術的運用,使喬木成活率顯著提高,達到99%。世博會園區也曾以一項紀錄被載入園林建設史。其主題館墻面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生態綠墻,該綠墻面積為5000平方米。新江灣城生態保育區,是上海市區首次建立的生態住宅區內的自然保育地;新江灣城生態走廊是上海市區首次營造的兼具生態和景觀功能的綠色廊道。在參與建設的黃浦江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工程中,創新使用黃浦江貫通工程高樁平臺綠化種植技術,助力黃浦江兩岸邁向世界級濱水公共開放空間。

  在上海郊區,則採用不同於城市公園的創新探索,讓這座國際大都市多了一絲自然鄉野之趣。上海建工建設的浦江郊野公園,是上海七個先行試點建設的郊野公園之一,以“郊野、藝術、秋景”為主題。浦江郊野公園一期開放的園區中,活力森林區、奇跡花園區、柳鷺田園區三大核心區揭露了“廬山真面目”。

  園林綠化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而一項新技術的崛起正在為城市管理提升能力、增加彈性。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如同把整個城市變成海綿:在下雨時可以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又能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上海建工在海綿城市建設上處於國內領先水準。如,參建的浦東臨港,是上海首個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地區,也是全國目前30個試點城市中最大面積的海綿城市,試點面積達79平方公里,包括7個示範區、15個項目包、100余項具體工程。其中,臨港居民社區“口袋公園”裏的綠色屋頂能夠收納屋面雨水徑流。透水跑道、生態停車位等工程,獲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評。此外,上海建工還為長寧區編制了上海首個區級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契合“大海綿”概念建設的蘇州河段深層排水調蓄管道試驗段工程,是上海保障水安全未雨綢繆的大工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