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 長三角牽手奔跑

2019-01-02 09:39:25|來源:人民網|編輯:劉徵宇 |責編:劉徵宇

深度融合 長三角牽手奔跑

  開欄的話

  跨城生活越來越便捷,創新要素快速聚集,協調施政齊抓共管,區域內城市有了更明確的發展方向……在多年磨合中,長三角一體化的路徑正漸漸清晰。

  2018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佈,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這塊只佔全國1/26的土地,再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今天起,本版推出“縱深·聚焦長三角一體化”系列報道,展示新一輪長三角一體化向高品質邁進的火熱實踐和嶄新特點,觀察其經驗與瓶頸,以期為其他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2018年12月31日午夜,位於杭州灣入海口的上海洋山深水港,橋吊將2018年最後一個標準集裝箱穩穩吊起,這座全球矚目的集裝箱碼頭迎來了第十四個新年。

  這個建在浙江省小島上的上海洋山港,是我國第一座離島港口,也是我國唯一跨省域建設的港口,自2005年開港以來,擊碎了種種跨區域港口難以運作的預言。洋山港的迅速崛起,使得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一。剛剛過去的2018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有望突破4150萬標箱,再創歷史新高。

  此刻,小洋山北側也正蓄勢待發。2018年12月12日,上海上港集團與浙江海港集團簽訂協議,共同推進包括小洋山北側在內的洋山港區綜合開發與合作。這一資本為紐帶的跨區域合作,無疑將為小洋山港開發以及滬浙港口競合打開新天地。

  這是長三角一體化新一輪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近年來,長三角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市不斷探索跨省域合作,地方創新實踐與頂層設計互動,拉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時代大幕。

  聯通更密切,一體化浪潮奔涌

  長三角四省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互動頻密。

  2018年12月1日,上海、杭州、寧波三市地鐵二維碼互聯互通,在上海可刷杭州、寧波地鐵APP中的二維碼乘坐地鐵,在杭州、寧波乘地鐵,刷上海地鐵APP的二維碼也能暢行。“互聯互通後,異地乘客不用在現場購票,也不用另外下載APP來進出站,一個二維碼暢行滬、杭、甬地鐵,出行更方便了。”上海申通地鐵集團信息管理中心主任金濤説。申通集團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累計有27269位上海人連通寧波地鐵APP,40888位連通杭州地鐵APP。同時,有2726位寧波人、1944位杭州人連通了上海地鐵APP。

  不僅是人口流動頻繁,在長三角,滬、蘇、浙、皖四省市政府部門間也交流密切。

  2017年12月,上海黨政代表團專門去安徽、江蘇、浙江“走親戚”,考察學習,商談長三角合作發展;2018年年初,四省市高層領導在蘇州舉行座談會,深入討論長三角城市群和深化區域合作等議題;2018年3月,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掛牌;2018年6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審議通過……一年間,長三角一體化浪潮奔涌。

  安徽出臺支持保障長三角一體化的決定,浙江出臺科技新政50條、支持跨區域G60科創走廊建設……與這些開放政策相呼應的,是來自各個領域一體化協作機制的創新。

  打通省際“斷頭路”。一年間,滬蘇、滬浙、浙蘇、浙皖、蘇皖的邊界,多條“斷頭路”建設同時啟動。各省市紛紛在資金、用地指標、建設模式上創新突破,縮短審批時限,下放審批權限;

  各行業編制更詳細的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就在不久前,四省市就教育一體化達成一攬子戰略協作,《長三角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條條重磅;

  用制度為區域一體化創新探索保駕護航。四省市人大常委會分別表決通過各自省份的《關於支持和保障長三角地區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決定》。一個區域內各省級人大同步做出支持和保障國家戰略發展的重大事項決定,在人大工作史上尚屬首次;

  打造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新載體。四省市聯合相關金融機構,共同發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投資基金,重點投向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

  探索新機制,推動共生共享

  巨大的一體化熱情背後,是長三角區域邁向高品質發展的需求。

  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看來,在上世紀90年代,長三角地區製造業經濟獲得趕超發展的機遇。彼時,為了贏得招商引資的發展機會,地方政府各自出招,經濟走向一體化的動力和共識並不強。

  “經歷了將近30年的快速工業化和分散經濟發展,大約到了本世紀初,沿海特別是長三角地區越過了經濟發展的粗放階段,需要走向經濟發展的集聚模式。城市,特別是超級大城市和城市群在經濟發展的動力和載體上開始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有了真正的內生推進動力。”張軍分析。

  江蘇昆山是長三角一體化經典的作品。這個曾經的農業縣,在上世紀90年代,依託浦東開發開放,引進外資,製造業集聚,走出率先發展的“昆山之路”。本世紀初,昆山又抓住上海加快轉型發展和建設國際大都市的機遇,緊鄰上海設立花橋經濟開發區和花橋國際商務城,將服務業確立為主導産業,成功轉型。

  “傳統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是指發達的大城市,為加快提升不發達的周邊中小城市和鄉村發展水準,通過構建以大帶小、以城帶鄉的一體化體制機制和特殊政策,把大城市高度集聚的功能、資源、産業和人才優勢,輻射擴散到周邊城市和鄉村,帶動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縮小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長三角地區多年來的一體化發展思路和實踐,基本屬於這一傳統的概念範疇。”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王振説。

  不過,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的沿海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的“T”形佈局雛形初現,新時代賦予了區域一體化新內涵。“它要求城市群中的各個城市,為提升同城化水準和國際競爭力,實現‘1+1>2’的效應。通過建立一體化建設和運營的體制機制和平臺載體,消除行政分割,激發規模效應,實現更高層次的共生共享。在高鐵、互聯網、深度同城化和成熟市場經濟的牽引下,這一新概念範疇的區域一體化正在成為長三角區域合作的主流。”王振分析。

  做好支撐點,融入全球競爭

  合作是內在發展的需求,也是參與全球競爭的需要,捏成拳頭競爭力才能更強。

  “小洋山北側支線碼頭建設,對釋放洋山深水港區現有的泊位通過能力、緩解陸上運輸壓力和優化區域集疏運體系具有積極作用。”上港集團副總裁丁向明説。同時,上港集團與浙江海港集團共同推進小洋山綜合開發和北側支線碼頭建設,無疑將有利於滬浙兩省市攜手打造“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提升區域競爭力。

  這在上海港和江蘇太倉港的合作上已充分顯現。2014年,上港集團與太倉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經營太倉港集裝箱三期下游兩個泊位。通過這一合作,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提升了轉運效率,釋放了上海港部分發展空間,也使太倉港每年增加60萬至70萬標箱貨物,真正實現了雙贏發展。

  港口與港口,城市與城市,不僅是基於距離更是基於區位功能互補和專業化分工而高度連接時,呈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當前全球化條件下出現的新城市形態是巨型城市區域,其作為更大、更具競爭力的經濟單元,正在取代城市成為全球經濟的真正引擎。”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認為,世界上最大的40個巨型城市區域,只覆蓋了地球可居住面積的小部分、不到18%的世界人口,卻承擔了66%的全球經濟活動、近85%的技術和科學創新。以巨型城市區域為單元的競爭,開始在一國的經濟生活中發揮日益巨大的作用,這正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緊迫所在。

  要啃硬骨頭,突圍剛剛開始

  核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推動區域內城市、産業轉型升級,長三角高品質一體化效應正逐步顯現。比如,截至2018年12月底,搶得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溢出效應的浙江義烏進口商品博覽會秋季展已迎來16萬人次客商。

  義烏一直是出口小商品集散地,借進博會的輻射力,利用長期做出口積累的國際貿易平臺和物流服務,轉型做起了進口。參展的420家企業中,既有參加過進博會的企業,也有未入圍進博會但有志於開拓中國市場的企業。從2018年11月13日開展至今,參展商們收穫滿滿。

  但是,“所有的探索才剛剛開始。”王振説,“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是給了我們更艱巨的任務,是要啃‘硬骨頭’、蹚‘深水區’的。”

  王振認為,長三角一體化未來趨勢將呈現三個新特徵:

  多領域的一體化。不僅有生態保護、交通互聯、産業合作、科技創新領域的一體化,還有城市功能、要素市場、民生發展等領域的一體化。

  推進載體的一體化。在基礎設施、要素市場、公共服務等領域,長期以來都是按行政區分級設置機構,今後,三省一市應共同謀劃、共同出資,建設一批覆蓋長三角的專業機構。

  制度建設的一體化。消除地區政策的標準不一、執行不一問題,讓各地政策相互銜接、統一。發揮地方立法作用,開展合作立法,為一體化發展提供制度支撐和保障。

  在王振看來,這三個方面的突破都不易,長三角區域要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強勢支撐點,需要更徹底的改革開放。

  在2018年12月22日舉行的“2018—2019中國經濟年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就提出,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後,要在開放的高度、深度、廣度上下功夫、做文章。高度就是指與國際市場相通的製造業、服務業的産業實力和能力,深度就是指與世界貿易組織、自由貿易協定等全球多邊與雙邊的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相融合的營商環境、制度安排,廣度就是指各種開放、改革和産業升級的措施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成果。

  “依靠長三角地區現有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條件,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地區對外開放的高度、深度和廣度,我相信,長三角地區一定能不負眾望、協調發展,建成我國對外開放的新高地。”黃奇帆説。

  本版策劃:楊  義  沈  寅  白之羽  徐  陽  韓春瑤  李遠哲  張  賀

  版式設計:沈亦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