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 到長江入海口——崇明東灘來觀鳥

2019-01-03 15:45:49|來源:人民網|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崇明東灘濕地,作為我國規模最大、最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灘塗濕地之一,地處亞太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位置,各種過境遷徙的候鳥在崇明東灘停留、休憩和覓食,補充能量,恢復它們在長途飛行過程中所損失的體重……作為候鳥北遷的第一站和南歸的最後一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20多年前,鳥兒的生命受到諸多威脅。在上世紀80、90年代初,這些南來北往的遷徙水鳥在過境崇明時屢屢遭到捕殺販賣。為了保護這裡的生態環境,為了鳥兒們能有一個安身立命的棲息地, 1998年11月16日,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

冬天 到長江入海口——崇明東灘來觀鳥

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圖片均由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提供)

  20年過去,如今的東灘已成為上海最重要的“城市之腎”,是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經過幾代東灘人的拼搏和努力,如今的東灘,已然成為“鳥的天堂”,魚翔淺底,萬鳥齊飛的景象重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年年到訪,東方白鸛也結群而歸,回到東灘越冬的小天鵝數量更是成倍增長,各類珍稀水鳥齊聚東灘這個“鳥類天堂”。

  如此巨大的變化,與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守護神”們,艱難打下一場又一場生態“保衛戰”密不可分。

冬天 到長江入海口——崇明東灘來觀鳥

  寒夜裏灘塗上堅守 與偷獵分子鬥智鬥勇

  “現在的防護措施更有力了,除了人防,還有技防,以前可不是這樣。”坐在巡護的皮卡上,一路看著東灘的風景,袁賽軍向記者講起了他的工作。

  袁賽軍是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管護執法科副科長,在這裡已經堅守了15年。2003年,他從部隊轉業到這裡的時候,保護區還沒有幾個工作人員,“那時候也沒有皮卡,出來巡查要麼是騎自行車,要麼就是泥灘裏步行,現在想想,當時的環境確實是相當的艱苦。”

冬天 到長江入海口——崇明東灘來觀鳥

  東灘附近的不少農民世代以漁獵為生,自這片區域被劃入自然保護區後,開始明令禁止捕鳥、捕撈海産品等行為,使得捕鳥人失去了賴以謀生的手段,一度引發激烈衝突。當時的人們對保護區也沒有明確的概念,不理解自然保護的重要性。

  “那時候,沒有技防設施,沒有監控,全靠人防。”袁賽軍憶起當年的經歷。崇明東灘吸引著大量越冬候鳥,每年冬季,偷獵者們都蠢蠢欲動。冬天的夜晚,灘塗上寒風刺骨,“我們在野外灘塗上,躲在蘆葦叢中,守候著偷獵者,沒有地方可以坐,只能坐在泥灘上。豎起耳朵靜靜地等待,不能説話也不能隨意走動,因為灘塗空曠,冬天的寒夜裏非常安靜,稍有點兒動靜就能傳的很遠,怕驚動偷獵者。時間長了,大家冷的發抖,只能背靠背依偎著互相取暖,偷獵者也狡猾,一有動靜就往蘆葦蕩裏亂竄,很難抓到現行……”

冬天 到長江入海口——崇明東灘來觀鳥

  除了夜晚灘塗上的蹲守,巡護人員還需要在外面灘塗上巡查。曾有偷獵者用漁船從外面水域開到了保護區內偷魚。針對這種情況,保護區管理處購置了一條簡易的泡沫船,冬季駐紮在灘塗核心區域,安排人員進行24小時值守和巡查。船上的條件艱苦,進出不便,幾天才會有一次食物補給,淡水也稀缺,巡護人員用水需非常節儉。“洗手洗臉的就用江水將就著,只有喝的水才舍得用的淡水。”

  如今,保護區不斷提高巡護執法裝備和執法管理水準,完成了信息管理系統開發、視頻監控建設,為野外巡護人員配備了交通、安保、通訊、照相記錄等設備,全方位提升了保護區現代化管理水準。通過多年持續開展日常巡護執法和冬春季反偷獵“夜鷹”、“春隼”專項執法行動,以及整治“高腳屋”、定置網、非法放牧、堆場等執法行動,有效遏止了對灘塗資源和自然環境的違法破壞和偷獵鳥類現象,為鳥兒提供了一個安全、美麗的家園。

冬天 到長江入海口——崇明東灘來觀鳥

  打贏生態“保衛戰” 有效遏制互花米草

  如今的東灘,蘆葦搖曳,群鳥紛飛,生機勃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派美好風景。

  難以想像的是,幾年前,這裡曾經有過一場激烈的“保衛戰”。而互花米草,則是這場“戰役”中最大的“敵人”。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崇明東灘引種互花米草,這是一種來自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灣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這種草能夠促進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積,但繁殖力也超強,快速擴散。沒過幾年,互花米草超強的繁殖力就令本土植物“節節敗退”,擠佔了蘆葦、海三棱藨草等土著物種的生長空間,影響魚類繁殖,威脅鳥類在東灘的棲息。

冬天 到長江入海口——崇明東灘來觀鳥

  一開始,工作人員嘗試化學藥劑法、火燒、切割等方法,皆無效果。經過無數嘗試,終於總結出一套“圍、割、淹、曬、種、調”六步治理法:先在集中分佈的區域週邊修築圍堰,將互花米草“分片包圍”,形成物理隔離,再修建調控水位的引排水閘,在“包圍圈”內至少保持40釐米水位半年以上,使互花米草的殘留根系完全“淹死”後,再補種蘆葦等本地植物,並適度進行生境改造,逐步修復濕地生態環境。

冬天 到長江入海口——崇明東灘來觀鳥

  生態修復項目工程建設的週期長、困難大,築堤的過程也是反反復復,異常艱辛。有一年春節風、暴、潮齊聚東灘,將一道堤壩一夜之間打回到原形,蕩然無存。工作人員們説起來這段歷史,都是一把辛酸淚。

  經過四年多的努力,東灘保護區建成了幾萬畝的生態修復區,成功控制了修復區內互花米草的生長和擴張,改善了濕地生態系統,修復了鳥類棲息地功能,維持和擴大了鳥類種群數量,完善了鳥類遷徙的“補給站”。

冬天 到長江入海口——崇明東灘來觀鳥

  做生態文明“傳播者” 共建和諧自然家園

  東灘保護區在加強生態保護的同時,也以提升公眾自然保護意識為己任。積極面向廣大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自東灘鳥類科普教育基地建成後,保護區利用這一免費向公眾開放的綜合性科普教育和展示平臺,向公眾普及濕地保護、自然保護區、遷徙鳥類及其棲息地保護等相關科學知識。每當“世界環境日”、“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重要節點,保護區就在周邊學校、社區開展系列宣傳活動;並與眾多大中小學校聯動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暑期實踐活動和校園科普活動。

冬天 到長江入海口——崇明東灘來觀鳥

  同時,“我的東灘之旅——寄語東灘明信片活動”、“市民觀鳥”、“水鳥認養和放飛愛心活動”等數十次形式多樣的公眾參與活動,讓市民能夠更加了解到專業的觀鳥和愛鳥知識。此外,保護區與駐崇明東灘的各跨國企業聯手,組織員工開展體驗式志願者服務活動,進一步為鳥兒營造藍天、白雲、清水的安居空間。

冬天 到長江入海口——崇明東灘來觀鳥

  如今,科普教育基地已成為廣大市民體驗觀鳥、體驗自然的重要目的地。保護區也先後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誌願者服務基地、上海市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未來東灘將持續發揮保護區的輻射效應,引導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社會公眾關注自然保護,關注野生動植物保護,提升生態文明意識,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和上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冬天 到長江入海口——崇明東灘來觀鳥

  展望未來美好願景,我們相信,在眾多鳥兒的“守護神”的庇護之下,東灘將真正成為鳥類的天然博物館和候鳥的天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