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廣場公開徵集作品 孵化的是華語音樂劇“生態”

2019-05-30 16:39:2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本報記者 吳桐

  一部音樂劇從無到有,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旅程。創作不是閉門造車,劇本和音樂誕生之初就應該與業內人士、觀眾進行親密的互動,聆聽他們的不同意見。前晚,作品入選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原創華語音樂劇孵化計劃”的創作者舉行了一個分享會,聆聽導師的專業判斷,接受觀眾的種種提問。

  為什麼要來參加孵化計劃

  “原創華語音樂劇孵化計劃”自去年11月起面向社會公開徵集作品,收到72位創作者的77部投稿。最終,5部作品入選孵化計劃。這些作品將在8個月內通過分步驟的孵化,銜接市場要素,由文化廣場整合資源為其提供平臺和專業判斷,進而投入市場化運作。

  入選孵化計劃的5部作品,分別是以青春期少年為主人公的懸疑推理劇《生死簽》,以娛樂圈為背景講述現代社會人困境的《完美人生》,講述另類舞蹈夢的浪漫喜劇《為什麼跳舞》,寓莊于諧的魔幻題材音樂劇《對不起,我忘了》,以及對歷史人物展開細膩刻畫的《南唐後主》。“這些作品讓我腦洞大開。”作曲家金復載説。“光是聽他們的講述,我就可以想像它們的音樂風格、表演方式和舞臺呈現,十分期待。”

  為什麼要來參加孵化計劃?入選作品《生死簽》的藝術總監周可人説:“我們缺乏創作經驗,缺乏資源整合的能力,也缺乏對市場和觀眾的了解。如果只有我們幾個人埋頭創作,很容易鑽牛角尖。在孵化平臺,我們拓展了方方面面的視野。”

  一二部作品將在明年上演

  一部音樂劇標準化的生産流程大致可分為故事、大綱、劇本、音樂、朗讀、修改、工作坊、試演、首演等階段。看上去十分繁瑣,但種種環節缺一不可。音樂製作人王海笑認為,引入科學的孵化機制,可以打破原創華語音樂劇“手工作坊”式的創作方式,迎來跨越式的發展。

  作品孵化的過程是殘酷的。5部入選作品,並不都能走到最後。7月,孵化計劃將舉行劇本朗讀會和音樂工作坊,從5部作品中選出2到3部進行二期開發,完成劇本和音樂的整合。12月份,這些作品將以30—40分鐘的工作坊方式呈現。最終,在市場化運作下,將有1—2部作品在2020年正式上演。

  “孵化計劃在孵化什麼?一切都只是為了最後那一部作品的誕生嗎?”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在現場提問。在他看來,孵化的最終目的,不是一部或者幾部作品,而是原創華語音樂劇的“生態”。“在座的每一個人的期待、願望和熱忱,都是生態的一部分。未來在他們當中,會有新的種子發芽、新的作品誕生。這比參考多少洋戲、砸多少錢更重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