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探新路

2019-06-13 11:14:5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今天,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在上海正式開幕,主題聚焦“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上海已經進入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衝刺階段,這座城市與金融相關的方方面面,都在圍繞服務實體經濟,悄然發生著變化。

  銀行“膽子”大了

  不知道客戶的投資標的,還敢放貸款?浦發銀行上海分行的“膽子”變大了。

  “客戶是一家物流集團,他們旗下的投資基金在尋找物業標的進行並購,需要提前到位一筆並購資金。但對於銀行來説,沒有具體標的,就意味著風險。”浦發銀行陸家嘴支行行長施樂回憶。

  這種收購未來不確定標的的基金被稱為“盲池並購基金”,為了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滿足企業需求,浦發銀行對入池項目事先設定了包括所屬城市、建設面積、建設標準、租金收益率等多個方面的準入條件,通過這種方式提升了貸款審批效率,並充分滿足並購方對於交易資金時效性的需求。另一方面,由於並購貸款規定了7年期限,浦發銀行還特別設計了ABS(資産證券化)REITs(房地産信託投資基金)、發行債券等多種還款來源,幫助客戶延長還款期限。最終,浦發銀行上海分行向這家企業提供了近100億元並購貸款授信,助力其未來在全國範圍內收購合適的項目標的。

  “膽子”大了的銀行不止浦發一家。近日,交通銀行與浦東新區政府合作成立了自貿區金融創新聯合試驗室。創新無疑需要膽量。試驗室剛一揭牌,就發佈了自貿區跨境金融資産轉讓、自由貿易賬戶貨物轉手買賣、自貿區租賃公司飛機融資、自貿區現貨市場跨境交易、自貿區“一帶一路”跨境並購、自貿區“走出去”企業跨境融資、自貿區企業資本金再投資便利化、自貿區跨境電商等8個自貿區金融創新聯合試驗室創新項目。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徐斌表示,“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沒有一點往前探索的膽量和魄力是不行的。前人沒走過的路,我們來探索創新!”

  券商“感覺”變了

  國泰君安投行部看起來很擁擠,因為遍地堆滿了申請上市企業的申報材料底稿。國泰君安投資銀行部執行董事尋國良笑言:“以後慢慢就不會這樣了,因為科創板申報材料都電子化了,未來這肯定是個趨勢。”

  實際上,被科創板改變的當然不止這些,投行人的工作方式、決策依據和學習能力,都被徹底改變了。但變化最大的,是“感覺”。

  “我們終於可以和所有國際投行一起,去觀察和發現中國的成長性企業,併為他們服務了,這種感覺非常棒。”尋國良感慨,自從科創板開始籌備以來,自己接觸的企業類型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成年期”跳到了“兒童期”。過去,券商投行更多是在做合規性工作,現在在合規基礎上,加入了很多技術判斷,這也讓他感覺自己更像一個真正專業的投行人了。

  國泰君安投行部總經理金利成表示,“現在有機會接觸國內的新經濟企業,看著他們成長,真的很有成就感。我們的價值,不就在這裡嗎?”

  尋國良説:“我現在跟企業介紹,都説科創板在國際上也有優勢,你去境外上市,不如來科創板。”目前,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申萬宏源在內的上海券商已經保薦了25家企業申請科創板上市。未來,隨著這一數字的不斷增加,上海券商們的“感覺”應該會越來越好。

  政府“助推”多了

  除了金融機構,上海相關政府部門也開始更加主動地在金融領域有所作為,助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

  此前上海市稅務局、原上海銀監局、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聯合推出了“上海銀稅互動信息服務平臺”,目前已經吸引了6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參與合作並提供金融服務産品,參與銀行信貸業務佔全市的90%以上。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銀稅平臺授信總額度為11.91億元,授信企業數量168家,查詢企業數量11625家。

  為了支持民企發債,上海市金融工作局會同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召開“上海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宣介會”,對上海相關部門、各區、部分民營企業和金融機構進行政策宣介和輔導。截至2019年3月末,上海轄內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市場通過創設5.7億元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支持5家民營企業發行6隻債券,為民營企業融資23億元。

  為了中小微企業獲得感,臨港管委會研究出臺了《臨港地區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設立信貸風險補償資金,與金融機構、擔保公司共同合作開發專屬貸款品種,形成風險共擔機制,從而更好地助力臨港地區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此外,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作用、推出“千家百億信用融資計劃”、開展動産擔保統一登記試點……這樣的“助推”正在上海成為常態。(記者 張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