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風靡全國的浦東説書《養豬阿奶》再獲新生

2019-07-23 14:36:3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李玥 |責編:李勝蘭

40年前風靡全國的浦東説書《養豬阿奶》再獲新生

  演員表演《養豬阿太》。新華社 發(資料)

  ■本報記者 王志彥

  老一代的浦東人都記得,上世紀70年代,浦東説書《養豬阿奶》曾一度風靡全國。時隔40多年後,這一題材以《養豬阿太》之名再度登上舞臺,受到新一代觀眾的歡迎,還由此入圍今年中國藝術節“群星獎”決賽。“老戲新唱”的背後,是浦東説書在北蔡的重生,是十幾年來文藝工作者的堅持與守望。

  編寫續集再創輝煌

  在上了年紀的“老浦東”心中,創作于1974年的《養豬阿奶》代表著浦東説書的巔峰時刻。那一年,在龔路文化站工作的曹剛強以當地“養豬狀元”夏福官的真實故事為藍本,參與創作了《養豬阿奶》。該劇演繹了一個養豬場裏夫妻競賽的平民故事,一炮而紅。次年,該劇赴北京參加全國曲藝調演,《文匯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先後報道。“那真是轟動一時,也讓浦東説書的名號第一次響徹全國。”曹剛強回憶往昔難掩興奮。此後,蘇州評彈、東北二人轉、雲南揚琴説唱、四川清音等10余個曲種,相繼將《養豬阿奶》移植演出。

  2016年,剛從浦東廣播電視臺退休的曹剛強接到浦東説書的保護單位——北蔡鎮文化服務中心的邀約:“希望曹老師能創作浦東説書的新作。”曹剛強決定為《養豬阿奶》創作“續集”。續作《養豬阿太》講述了主人公陰差陽錯,重操養豬舊業的奇事。故事還得從阿太舒適的退休生活説起,女兒香蘭送來一盆“三色彩蝶”蘭花讓她養,不料被一隻小豬當做零食吃進了肚。蘭草被吃,令人心疼不已,沒想到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認領這只“闖禍”的小豬。於是,仁慈的老太將破碎的蘭草和被遺棄的小豬一起精心照顧。後來小豬長大並剖出一個寶貝,這會兒大夥兒卻紛紛變了臉,都咬定這豬是自己的。其實,老太心裏清楚,這豬的主人是殘疾人阿良。老太直言不諱告誡相鄰,不要佔便宜,要老實做人,最終把豬還給了困難戶阿良。

  “鞋有樣來襪有樣,先要自己腳有樣”,形容“打鐵還需自身硬”;“養兒子眼淚鼻涕多,養囡兒豬油蜜糖多”,形容女兒是母親的“小棉襖”;“黃鱔鰻鰱捉相打,一樣滑咾一樣長”,形容他人做事“狡猾”……在《養豬阿太》中,幽默生動,又極富生活氣息的浦東俚語俯拾皆是。押韻的詞,本土的話,身邊的事,和著醒木劈劈啪啪、鈸子叮叮噹當,讓觀眾聽得津津有味。

  讓非遺“活”在生活中

  《養豬阿太》不僅寄託了浦東群文人再創輝煌的希望,更肩負了讓文化遺産繼續發光發熱的使命。浦東説書又稱滬書、農民書、鈸子書,以“説唱因果”(有説有唱)方式,使用浦東方言,融入浦東民歌的一些音樂元素,借鑒了評話、評彈等曲種的某些表演手法,通俗易懂、形象生動。

  隨著城市加快發展步伐,原先的茶館書場逐漸消失,浦東説書逐漸式微。1987年春江滬書團全體轉業,從此上海專業的浦東説書演出團體不復存在,浦東説書瀕臨消失。2005年,浦東新區北蔡鎮在市、區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開展普查、搶救和挖掘工作。

  在被確立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之前,浦東説書的生存狀態非常窘迫:找不到一處像樣的演出場地,演員後繼無人,在浦東年輕一代中很少有人知道家鄉有這門鄉土藝術。很多浦東説書藝人本身文化程度有限,作品和表演藝術採用師徒口口相授,能被系統記錄下來的資料數量有限。十多年來,北蔡鎮工作人員尋訪10多位老藝人對浦東説書歷史與藝術發展道路進行回顧,組織拍攝申遺紀錄片,為浦東説書保留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如今,浦東説書陳列館內陳列了大量從老藝人身邊收集而來的服裝、道具、手稿、老唱片、磁帶、照片、光碟等物品。僅珍藏于陳列館內的紙質文獻就包括長篇説本27本、現代短篇話本9本、老藝人手稿21本、開篇唱詞232篇,展示著浦東説書全盛時期的印跡。

  除在物質、器物層面對非遺進行靜態保護,北蔡鎮還進行動態保護。2008年起,北蔡鎮中心小學、北蔡中學設浦東説書傳承培訓基地,並編寫浦東説書的教材,改變了過去口傳心授的單一傳承方式。傳承培訓基地開辦至今,系統培訓中小學生1000余人。2009年4月,消失了許久的浦東説書公益書場在北蔡鎮文化中心重新開張,至今已舉辦1500多場,觀眾人數達7萬多人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