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157家環保企業選擇了上海

2021-04-21 14:48:16|來源:上觀新聞|編輯:李玥 |責編:曲浩

  原標題:國外多個環保展會取消或改為線上,全球2157家企業選擇了上海

  垃圾産業成為多家企業角逐的“熱土”。

國外多個環保展會取消或改為線上,全球2157家企業選擇了上海

  由於疫情原因,全球多個環保展會已宣佈取消或改為線上,正在上海舉行的第22屆中國環博會成為舉世矚目的環保産業盛會,吸引了來自全球24個國家及地區的2157家環保企業。參展企業數量比上一屆增加了近兩成。

  展會上,垃圾産業成為多家企業角逐的“熱土”,正在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的上海,更是匯聚了全球企業家的目光。

國外多個環保展會取消或改為線上,全球2157家企業選擇了上海

分類投放:方便好還是不方便好

  曾經代表落後投放習慣的小區垃圾管道井,經過科技賦能,正以一種全新形態回歸。

  被吸入真空管道的垃圾袋,以不低於9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行”,從居民門外的投放口到小區垃圾箱房,全程僅需幾十秒。這是艾信智慧醫療科技發展(蘇州)有限公司展示的城市氣力式垃圾分類收集系統。

  企業代表告訴記者,這項技術已經成熟應用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卡塔爾、阿聯酋等國家的交通樞紐、商業綜合體、大型社區,而在我國,目前落地的項目主要在南通、滄州、烏魯木齊、蘭州等城市的醫療服務領域,數量屈指可數。

  投放垃圾十分便捷、收運垃圾不再“跑冒滴漏”,是這項技術最大的兩個優勢,但要在我國大規模推廣,還有不少瓶頸。

  初期投入成本過高是一大門檻。以一個有5000戶居民的社區為例,鋪設一套氣力式垃圾分類收集系統,投入大約要3000萬元。投入使用20年以上,相比傳統的垃圾收運模式才有優勢。

  另一大門檻是許多城市規劃開發時沒有留下足夠的地下管廊空間,這讓想在地下“飛行”的氣力式垃圾分類收集系統無用武之地。

  此外,氣力式垃圾分類收集系統本質上是一套垃圾輸送系統,並不具備足夠精細的垃圾分類指導及監督功能,所以該系統收集的生活垃圾“純度”很依賴投放者在垃圾分類上的自覺。

  有一種觀點認為,源頭過於便捷的垃圾投放,在現階段並不利於促進垃圾分類,多地推行的“定時定點”,其實是通過“不方便”來倒逼居民做好垃圾分類。

  銷售經理吳俊毅表示,上述“痛點”都在嘗試突破。比如成本問題,企業希望與房地産開發商合作,在規劃早期就介入,最終將系統的投入成本攤入房價,讓居民自己決定是否要為更便捷的配套設施買單。

  又比如源頭垃圾分類的問題,艾信的技術團隊已經開發出投放口的垃圾分類輔助系統,目前可對投放人的身份及其投放的垃圾袋進行識別,將來會開發更多功能,確保系統終端所收集垃圾的分類正確率。

  “相比社區,醫院、機場等公共場所是潛力更大的客戶。”吳俊毅透露,南通一個醫療綜合體的住院樓正在安裝他們開發的系統,投運後將由住院樓內指定的保潔員刷卡投放分好類的袋裝垃圾。

  經測算,此舉可為高頻運行的住院樓電梯“減負”,也符合防控疫情的要求,消除了樓內生活垃圾在清運過程中暴露的風險。

國外多個環保展會取消或改為線上,全球2157家企業選擇了上海

國外多個環保展會取消或改為線上,全球2157家企業選擇了上海

中轉分揀:依賴人工還是靠機器

  過了分類投放這關,生活垃圾的下一站是中轉分揀場所,“天南海北”的垃圾雲集於此,硫化氫、氨氣等臭氣開始作祟。

  對此,上海地方標準《惡臭(異味)污染物排放標準》嚴格限定了相關污染物的排放值,不受臭氣所擾,也是中轉分揀場所周邊居民的基本權益。

  在上海萊泰生物環保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異味控制事業部副總監俞子豪看來,抑臭除臭是一個前景相當廣闊的市場。該公司的一款“幹式化學過濾器”今年將落地楊浦區生活垃圾中轉站。

  業內人士指出,抑臭除臭的主要成本之一是耗材。以一個日轉運量300噸至500噸的生活垃圾中轉站為例,達到理想除臭效果,一般活性炭使用兩三個月就要更換一次,而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視為危廢品,使用者還要支付一筆專門的處置費用。

  “延長耗材壽命、完成除臭使命後保持環境友好,是業內近期攻關的兩個課題。”俞子豪表示,“幹式化學過濾器”使用的是複合濾料,由活性炭、活性氧化鋁、粘合劑等製成,用於上述規格的生活垃圾中轉站,可維持兩到三年的理想除臭效果。同時,該濾料是通過發生化學反應來除臭,反應後剩餘的固體無害,可當作幹垃圾處置。

  該公司認為,相比只用活性炭做濾料,使用“幹式化學過濾器”及複合濾料約一兩年後,成本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國外多個環保展會取消或改為線上,全球2157家企業選擇了上海

國外多個環保展會取消或改為線上,全球2157家企業選擇了上海

  儘管絕大多數上海市民在源頭充分做好了垃圾分類,但總有極少數不分類産生的混合垃圾進入生活垃圾中轉站,這需要二次分揀來完善。

  除了混合垃圾,上海“藍桶”裏裝的可回收物沒有進行精細分類,需要社區或單位的保潔員,又或者生活垃圾中轉站進行二次分揀。

  分得越細,價值越高。廣東弓葉科技有限公司從中覓得了商機,該企業稱,目前國內市場上流通的相關固廢智慧分選裝備,九成由其生産,其中一套設備已經在上海嘉定區投運。

  本世紀10年代,國外企業紛紛開發出垃圾分類機器人,隨著我國加速推進垃圾分類,近兩三年,一大批國産品牌相繼誕生。

  “用機器取代人工,效率和性價比一定要有足夠的説服力。”廣東弓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莫卓亞表示,其公司開發的智慧分選機器人“PiCKiNG∙Ai”完成一次識別、抓取和分撥,僅需一兩秒,效率是人工的兩到三倍,且準確率可達95%以上。

  經測算,一個由6名員工組成的人工分揀團隊,用上述機器人替代後,一次性投入的成本僅相當於該團隊3個月左右的用人成本。

  莫卓亞坦言,視覺傳感、光譜傳感、金屬探測等技術都已經比較成熟,未來競逐的主要領域是深度學習、AI演算法、大數據分析等方面,“傳送帶上平鋪著幾個垃圾,識別出來不稀奇,幾個形狀一樣、顏色差不多,還疊在一起的垃圾,這才看得出機器人的水準。”

國外多個環保展會取消或改為線上,全球2157家企業選擇了上海

國外多個環保展會取消或改為線上,全球2157家企業選擇了上海

  可以“抓”住可回收物的吸頭,高速運轉時,每一到兩秒就要吸住一個垃圾

末端處置:做再生料還是做成“油”

  分類的目的是讓每一種垃圾的“純凈度”符合末端處置環節的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置或循環利用,讓環保效應盡可能最大化。

  在垃圾分類成效顯著的上海,高純度的可回收物的確獲得了更多“重生”的機會,但這條“重生之路”卻未必環保,因為環節太多。

  以塑膠外賣盒為例,被食品污染的塑膠盒需要清洗、破碎和消毒,再熔融造粒,才能成為新的聚丙烯原料。而受到環保等條件的限制,上述幾乎所有環節都要通過較長的物流環節,在外省市實現。

  如此多的環節,勢必導致塑膠“重生”的成本趨高,“重生”産生的二次污染風險也高,最終,再生塑膠製品以成本高於原生料製品的“形象”進入市場,在依然計較“性價比”的市場內遭受冷遇,再溯産業鏈而上,影響相關環節的積極性。

  很多人至今還無法接受“環保是奢侈的”,有沒有解決方案,盡可能減少可回收物“重生”的環節和成本?

  一家山東的企業在環博會上給出了答案,管你是什麼廢舊塑膠,通通吃到“肚子”裏,將廢舊塑膠中的高分子聚合物分解成小分子或單體狀態,最終産出燃料油、固體燃料和不凝可燃氣。

  濟南恒譽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際銷售總監周琛透露,該公司的技術及産品已被全球化工巨頭巴斯夫認可,一個年處理量2萬噸的項目已落地丹麥,當地收集的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等種類的廢舊塑膠將變成“油”,為巴斯夫所用。

  “類似的廢舊塑膠項目目前在國內還沒有一例。”周琛坦言,國外項目先行一步,主要得益於當地良好的環保意識和分類實效,確保足量的高純度廢舊塑膠有穩定的來源,也得益於歐盟嚴格的法令,明確限制垃圾填埋與焚燒,並要求再生能源、原料的使用必須達到一定的比例。

  周琛透露,垃圾分類氛圍良好的上海,可以保障充足的原材料供應,一直是他們心儀的潛在市場,但相關項目能否在上海落地,還要綜合考量環境影響、産值、是否符合當地重點産業發展方向等因素。

國外多個環保展會取消或改為線上,全球2157家企業選擇了上海

國外多個環保展會取消或改為線上,全球2157家企業選擇了上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