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國第一

2021-07-28 10:03:0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趙春曉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上半年上海GDP增速達到12.7%,與全國持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過4萬元,列全國第一 增長有品質,動力更均衡,韌性更有力

  上半年,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357元,位列全國第一,首次超過4萬元。

  這個突破來之不易,主要得益於上海穩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即使受到去年疫情影響,上半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兩年平均增速也達到6.9%,超過全國速度1.7個百分點,更比上海兩年上半年平均GDP增速高2.1個百分點。

  收入增速持續穩定高於GDP增速,説明上海經濟發展的品質“靠譜”。在這背後,上海做對了什麼,又有哪些地方需要進一步突破?

  有品質的增速

  居民收入繼續領跑全國的同時,上半年上海GDP增速也達到12.7%,與全國持平。經濟增速在去年全年轉正的基礎上延續強勁的反彈勢頭。

  上海市經濟學會金融開放研究院主任鄧志超分析,上半年上海GDP實現較快增長,説明上海經濟具有較強韌性。去年全年,上海GDP增速僅為1.7%,但今年以來,面對逐步回暖的國內外市場,上海快速抓住市場,組織各方面資源積極生産,推動服務業穩步恢復,這才有了上半年的良好成績。

  上半年上海經濟不只有速度的回升。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陳強表示,重點要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以及上海重點産業産值增速情況。上半年,上海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兩年平均增長5.4%,高於疫情前增長水準;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同比增長19.6%,兩年平均增長12.3%,其中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高端裝備等重點産業增速大幅高於均值。“從這些指標看,上海上半年實現的是有品質的增速。”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要求經濟發展目標要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相一致,因此除了“金山銀山”,上海的經濟增長品質還體現在“綠水青山”之中。上半年,上海公共充電樁、新建綠道等項目完成進度超過50%,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1.4%,AQI優良率同比上升6個百分點……普華永道中國資深經濟學家趙廣彬認為,在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4萬元的新階段,上海GDP的品質比增速更為重要。

  更均衡的動力

  前不久,上海的便利店又上了一次熱搜。很多網友認為,就是因為這滿街便利店烘托出的濃濃生活商業氣息,讓人看了想來,來了想留下,“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中多體面”。

  當下,方方面面均衡的“體面生活”成為很多人追求的目標。對一個城市來説,也需要這樣的均衡。

  上海上半年經濟指標比較可喜,得益於政策引領、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自身經濟體量大和結構相對合理。鄧志超認為,政策引領是上海經濟發展的關鍵。其中,産業政策引導投資快速增長,改革開放政策推動服務業快速發展和外商投資持續流入,民生政策保持物價穩定、居民消費穩步提升。在國家發改委公佈的2020年中國營商環境評價中,上海位列全國第一,同時上海的營商環境還在不斷優化,未來將吸引更多國內外資金和項目不斷涌入上海。

  説到結構,很多人注意到一個指標——上海的出口。上半年,上海出口總額同比增長9.6%,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準。上海市相關部門分析,出口增速較低主要是受電腦、手機、口罩等紡織品出口減少的影響。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張逸民看來,這對未來上海的發展來説,未必就是件壞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説明上海正在調結構的路上。

  張逸民認為,上海要形成中國産業的戰略競爭力,就不應只是做終端消費品的組裝加工,而是要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裏。

  比如,積體電路産業鏈主要分為設計、製造、封裝,如今製造最難突破,上海就要迎難而上。此外,大飛機、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産業也都是前期投入大,但商業化後利潤豐厚的優質産業,“因此上海要有定力,要為産業鏈上相關企業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把優質企業留下、留好。”張逸民認為,“十三五”期間,上海新興産業的相關規劃“路子是對的”,那在“十四五”期間,就要繼續做好,眼光放長遠了就能看到效果,從而為上海未來經濟增長找到新動能。

  上海上半年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後,下半年仍面臨著錯綜複雜的形勢和更大的外部壓力。針對各方面困難和挑戰,經濟學家建議,下一步上海應努力將浦東引領區建設的重大機遇,轉化為進一步提振消費、促進外貿、推動新興産業發展的現實動力。

  “一方面,上海要對標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的核心城市,取長補短;另一方面,上海一定要發揚中國特色,在部分方面超越發達國家城市。”趙廣彬舉例,中國在數字經濟很多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上海如何利用數字經濟,面向國內外商務及度假遊客、企業和本地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值得不斷探索。

  更有力的韌性

  2021年行進過半,疫情依舊在各國肆虐。面對世界經濟、政治環境向不穩定變化的長期趨勢,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在良好的經濟基礎之上,上海抵禦未來衝擊還要靠什麼?

  經濟學家們給上海開出了一劑“補藥”:

  成分一:繼續抓住跨國公司。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經濟重心向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轉移速度。疫情面前,以跨國公司為主的市場力量重新認識到中國的體制優勢,因此未來會更加重視中國市場,更多投資會流向中國,而上海的地位也將獲得更大提升。

  成分二:抓住戰略性新興産業。疫情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模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産模式。在疫情之下,數字經濟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而環境保護則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難題。因此,上海應更加重視數字經濟、“碳達峰、碳中和”、醫療健康以及相關領域的培育和發展,以科技創新為主要抓手,從而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成分三:努力提升“軟實力”。上海在文化、科技、藝術、教育,以及專業服務等領域,仍然需要不斷進步,這對吸引這些領域的投資和人才尤為重要。

  成分四: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以建設浦東引領區為契機,不斷在開放程度和營商環境方面縮小與紐約、倫敦和香港之間的差距,逐漸把上海的營商環境提升到全球領先水準。

  成分五:不斷吸引高技能人才,提升研發效率。技能人才是新動能轉化為新生産力的關鍵所在,上海可以加大對高技術人才的吸引力度,進一步放寬相應的落戶等相關政策的限制。(解放日報 記者 張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