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2021-08-16 09:58:5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趙春曉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上海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手藝人“飯碗”端得更穩,“便利消費”帶來外溢效應 鞋匠舖裁縫店擺進社區商業中心 “高大上”和“煙火氣”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兩翼”,將結合已有規劃率先選擇一些區開展試點

鞋匠舖裁縫店擺進社區商業中心_fororder_1

老張夫婦在靜安區鎮寧菜市場經營的“便民服務區”攤位。 吳衛群 攝

鞋匠舖裁縫店擺進社區商業中心_fororder_2

長寧區愚園公共市集裏的裁縫老趙。吳衛群 攝

  ■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在上海發佈“社區工坊”標準化模組,鼓勵探索將各類不同業態的便民服務點進行“打包”,整體嵌入社區,全面推動全國社區商業便民工程

  鐘錶匠王勇今年54歲,20多年來他風裏來雨裏去,在楊浦區市光新村擺攤配鑰匙、修鐘錶。如今,在裝修一新、綠蔓披拂的楊浦區勤海社區商業中心“社區工坊”內,王師傅有了自己的工作臺,最忙的時候一天要接十幾單活。“環境好,顧客多,這裡還不收攤位費,每月只要繳300元左右水電之類的雜費。”王師傅説。

  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上海既在全力打造世界級商圈的“高大上”,也不忘對修鞋、修家電、配鑰匙、改衣服等城市“煙火氣”進行提質升級。最近,記者在走訪靜安、徐匯、楊浦、長寧等中心城區時發現,以往那些以地攤經營為主的“小修小補”正在悄悄“登堂入室”,百姓生活更便利,手藝人們的“飯碗”也端得更穩了。

  就在最近,商務部等12部門已經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要求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採取“一點多用”、服務疊加等方式發展微利業態,保障生活必需。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下一步上海將結合已有規劃,對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提出整體方案,並率先選擇一些區開展試點。

  百年老店一朝“登堂入室”

  今年1月,靜安區鎮寧菜市場重裝亮相,原先二樓200多平方米的光禽銷售區變身“便民服務區”,家電維修、修鞋店、縫紉店等攤位一字排開。

  老張夫婦承包了兩個攤位,一人修家電,一人配鑰匙,只見攤位上擺放著七八隻電飯煲、電水壺,甚至還有不常見的搖頭電扇、卡式錄音機。“修理費最貴也不過幾十元,所以早上6時一開門就有生意。”老張説,“有些老顧客動遷到郊區,還會一年半載專門回來一趟修東西。”

  長寧區的愚園路堪稱“網紅”馬路,但1088弄裏的愚園公共市集始終洋溢著“煙火氣”。2019年2月,市集開張,一樓三個“黃金”鋪位分別為“小吳鞋匠舖”“小趙裁縫店”“顧爺叔開鎖”,三名手藝人加起來至少有200歲。

  “愚園路有百年曆史,阿拉也是百年老店。我爸在1088弄裏擺了60多年的攤頭,我子承父業,也做了30多年。”裁縫老趙頗自豪,“前兩年街道整治‘五違四必’,我想這下飯碗沒了,沒想到還能到這麼洋氣的地方。”

  楊浦區勤海社區商業中心前身是勤海菜場,2019年在改造升級時,楊浦商貿集團引入修鞋、修理鐘錶兩個便民服務點,同時配套社區廚房、活動室、早點攤、菜鳥驛站、閱覽室等便民業態。

  王勇和鞋匠張成都在社區裏擺了20多年攤,有一批忠實顧客。他們進入勤海社區商業中心後,“粉絲”們也跟了過來。“以前菜場臟亂差,修鞋修拉鏈得在室外等著。現在搬到了室內,不僅環境變好了,我還能在旁邊活動室休息一下再來取衣服。”60歲的市光社區居民馬阿姨説。

  微利行業得到精心呵護

  愚園路的修鞋匠吳師傅,原先在弄口梧桐樹下襬攤,儘管是微利行業,但因為“零租金”,他這行一幹就是20多年。“登堂入室”雖有中央空調可“孵”,也不用一到天黑就收攤,但他擔心商鋪租金會不會也水漲船高?

  擔心是多餘的,這是因為上海走的是一條“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通過引入專業運營商開展整體規劃、統一招商、統一運營、規範管理的守正創新道路。

  鎮寧菜市場的運營方上海東亞食品儲運經營有限公司是國企,總經理劉偉眾説:“我們是抱著國企為民生托底的思路。如果按正常攤位費收,這200平方米的場地每月租金1.7萬元左右,每個攤位費能收2000元,現在,我們給這些‘小修小補’攤位的月租金是1000元上下,就是成本價。”

  當然,菜市場方面也有“得”。便民服務攤位帶來“引流”效應,不僅延長顧客逗留時間,還吸引到周邊長寧、徐匯的顧客慕名而來。鎮寧菜市場門口的數據大屏顯示,當天場內客單價達到71元,顯然要比普通菜市場來得高。

  愚園公共市集運營方是民企上海創邑實業有限公司,他們也是整個愚園路城市更新項目的“操盤手”。副總經理黃志偉介紹:“我們對愚園路的總體定位是打造‘煙火氣+詩和遠方’的IP人設,要兼顧到這條百年老馬路的建築之美、藝術之美和生活之美。三位手藝人正是百年愚園路人文記憶的一部分,所以當街道推薦他們來時,與我們的設想一拍即合。”為讓三位手藝人沒有後顧之憂,市集對他們的政策是租金全免,只需繳納每月700元不到的物業管理費。

  三位手藝人都沒想到的是,“登堂入室”後,他們不僅享受到了統一的物業管理,“詩和遠方”還為他們帶來了年輕顧客。原來,市集二樓目前引入了一家鋼琴教室、一家舞蹈教室,而沿街商鋪招徠的大多是咖啡館和小酒吧,裁縫老趙説:“年輕顧客有的拿來幾千元的名牌衣服讓我改得更合身,有的來定做結婚禮服,還有幾名東華大學搞服裝設計的學生,畫好圖紙後讓我加工……”修鞋師傅老吳也説,年輕顧客有的要為剛買的名牌鞋鞋跟“貼皮”,延長使用壽命,有的要把個性化配飾增添到包包或球鞋上,顯得與眾不同。

  由於疫情,勤海社區商業中心部分商鋪這兩天正在重新招商,但張成和王勇的便民服務點依然“堅挺”。“對於這些微利便民攤位,我們不僅將繼續實行免租,今後還打算引入更多的便民服務項目。”勤海社區商業中心負責人奚華明説。

  探索“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記者從上海市規劃資源局了解到,早在2016年,上海就在全國率先發佈《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更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明確在市民15分鐘步行的範圍內,建設“宜居、宜業、宜遊、宜學、宜養”的社區生活圈。

  地處徐匯區華涇鎮的華建一街坊,居民們長期苦於沒有民生的商業配套,而把這裡戲稱為“徐匯區的西伯利亞”。2019年起,華涇鎮鎮政府著手把原先“小、散、亂”的社區沿街商鋪統一進行梳理,規劃包含“生鮮集市”“社區食集”“文居社”等社區商業配套設施,同時設置涵蓋“黨群站”“衛生服務站”“閱覽室”“健身舞蹈”和“便民服務點”等公益內容的“鄰裡小匯”。今年國慶前後,全新的華建一街坊商業街即將亮相。

  專業從事社區商業運營的鄰裡巷商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負責華建一街坊商業街的整體規劃及運營。創始人蔣平説:“政府希望我們不僅要運營好商業部分,老百姓日常所需的‘小修小補’生活服務業態,也一定要保留。將來,我們還要逐步提升規範管理水準,並通過創新手段引入更多老百姓需要的服務內容。”

  據悉,目前徐匯區已實現13個街鎮“鄰裡匯”和306個居民區“鄰裡小匯”全覆蓋,推動鄰裡關係融洽,基層治理更具實效。蔣平告訴記者,鄰裡巷商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即將參與運營的漕河涇街道“華富鄰裡匯”也正在加緊建設,滿足居民“小修小補”的便民服務區也會嵌入其中。

  自2018年起,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在上海、南京、合肥、北京、西安等城市全面推動全國社區商業便民工程示範項目——“社區工坊”,勤海社區商業中心是它在上海的第一個試點。今年7月,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還在上海正式發佈“社區工坊”標準化模組,為社區商業規劃提供指導。

  標準化模組由上海予舍建築設計有限公司擔綱設計,總經理許異介紹,在規劃中,他們將社區服務功能細分為洗衣改衣、綜合修理、家政保潔、快遞服務四個基本模組,可根據不同社區場景使用需求進行“島式”“散點式”“街巷式”等不同形式的空間變化。“在純粹市場競爭下,單一的便民服務點生存難度很高。打造社區商業中心,可以探索將各類不同業態的便民服務點進行‘打包’,整體嵌入社區。”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主任董利説。

  上海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高大上”和“煙火氣”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兩翼”。上海今後要以規劃為先導,以標準為支撐,鼓勵更多以“小修小補”為代表的居民生活服務業嵌入到“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中去,使之成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服務保障民生、推動便利消費及擴大就業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另悉,今年9月,上海市規劃資源局還將發佈《“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上海宣言》,進一步強化“社區生活圈”頂層設計,結合“上海2035”一張藍圖幹到底,進一步擴大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覆蓋規模。(解放日報 記者 吳衛群 戚穎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