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文化小鎮的美好明天

2017-07-20 11:12:44|來源:中國文化報|編輯:王菲|責編:董健雄

  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1000個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從小城鎮建設來看,我國城鎮化始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提出控制大城市規模、發展中小城鎮的基本思路,理論界也出現過是優先發展大城市還是優先發展小城鎮的分歧,而現實情況是大城市急劇膨脹,小城鎮建設緩慢。當前國內出現的特色小鎮建設熱潮,就是對這種現狀的調整,就是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回應。我認為,打造和建設特色文化小鎮需要關注5個環節:

  堅持規劃先行,建設特色小鎮

  統籌城鎮發展的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源泉,在特色文化小鎮的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中,貫穿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彰顯地方人文特色的理念,注入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建設科技含量高的智慧小鎮、文化小鎮。堅持因地制宜,多規合一,突出特色,鼓勵地處省、市、縣結合部的,加強物流貿易,建設商貿文化小鎮;處在工業集中區的,加強工業遺跡、遺存保護,建設工業文化小鎮;毗鄰風景名勝的,做好旅遊服務,打造文化旅遊小鎮;歷史文化厚重的,做好遺産保護,打造歷史文化小鎮;盛産中藥材的,做好中醫藥健身服務,打造中醫藥康養小鎮;體育基礎條件好的,做好運動健康服務,打造體育休閒小鎮。特色是文化特色小鎮的生命,必須做到小而特,避免大而全。

  堅持産業支撐,做到産城一體

  産業發展是特色文化小鎮的基礎。沒有經濟繁榮,小鎮就會枯萎。依據江浙經驗,特色小鎮除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支撐四川未來發展的新興産業之外,應更多兼顧“科技+”“文化+”對傳統産業的重塑與升級,尤其是白酒、茶葉、中藥、飲食、陶瓷、根雕等經典産業。要把特色文化小鎮建設與服務“三農”、異地扶貧搬遷結合,帶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堅持産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和生産、生活、生態協同發展,建設産城一體、景城一體的新型空間、新型社區,做到一鎮一業、一鎮一品,分類指導,錯位發展,將企業、商店打造成特色小鎮的文化風景,實現産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種功能疊加,既延續了歷史文化根脈、傳承了民間工匠精神,又引領産業創新發展,為傳統産業注入新活力。

  堅持以文塑魂,打造小鎮名片

  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特色文化小鎮除了具備特色鮮明的産業形態之外,每個小鎮還要具備獨特的文化內涵。或民族文化濃厚,或地域文化鮮明,或傳統文化弘揚得好,或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得好,或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得好,或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開展得好,或歷史文化名人匯聚得好,或體育健身、科學普及、衛生健康成效顯著。把特色小鎮的文化做活,從重物、重設施轉到重人、重養心上來,真正讓文化文物滲透到小鎮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施特色小鎮“文化+”發展戰略,讓文化基因融入到小鎮建築風貌上、融入到産品設計符號中,推動文化創意與工業設計、建築設計、城鎮開發融合發展,佔領文化的制高點,增加小鎮工業産品與農産品的文化價值與附加意義,提升小鎮文化品位。

  堅持綠色發展,彰顯山水風貌

  依託現有山體水系、森林與濕地、氣象條件等,實施嚴格的生態環保評價制度,保存歷史肌理、文化脈絡,留住小鎮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歷史記憶,並使之成為特色小鎮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統籌佈局産業功能、旅遊功能、文化功能、社區功能,歷史文化遺存受到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活態傳承。堅持人的城鎮化,在構築産業生態圈的同時,打造宜居環境和創業氛圍,把特色小鎮宜居宜業、記住鄉愁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培育創新文化、歷史文化、農耕文化、山水文化融合發展態勢,在建設美麗四川的進程中將小鎮工作生活方式,提升為一種令人羨慕的理想的生存狀態。

  堅持市場推動,做好政府服務

  厘清政府和市場關係,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原則建設特色文化小鎮。政府重在規劃指導,搭建平臺,提供服務。要求特色文化小鎮的主要領導須有文化管理相關經歷。建立特色文化小鎮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做好基礎設施配套、産業要素集聚以及土地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給予特色文化小鎮建設強有力的獎勵支持和財政補助。企業則重在産業發展,市場行銷,項目推進,效益追求。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以産業發展為重點,依據産業發展確定特色小鎮建設規模。建立特色文化小鎮退出機制,對特色文化小鎮創建與考核實施動態監管,做到能進能出、能上能下。(文 |劉彥武)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