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平均13.6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 遠超全國平均水準

2018-02-09 08:40:50|來源:陜西傳媒網|編輯:王菲|責編:董健雄

  原題:凝魂聚力鑄自信 文化陜西當自強 ——陜西紮實加強文化建設

  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深入挖掘歷史文化中的價值理念、道德規範、治國智慧。 ——習近平

  

  陜西著力發掘和用好豐厚的文化資源,加快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圖為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開幕式。 通訊員 行向輝攝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時指出,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從“精神標識”到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陜西厚重的文化對於文化自信理論的誕生有著深長的意味。

  陜西提供了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最佳理論土壤和最佳實踐地。對於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時提出的“紮實加強文化建設”要求,陜西的回應有速度更有持久的激情。

  2015年3月19日,陜西省委、省政府下發文件,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五個紮實”要求,在紮實加強文化建設方面重點抓好四項工作:一是注重學習和研究陜西文化;二是旗幟鮮明唱響主旋律;三是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産業;四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産。

  2017年5月7日,陜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彰顯新形象”,將陜西的文化發展融于陜西發展大格局,不斷增強追趕超越的文化自信。

  三年時間,陜西不僅將文化視為歷史財富,更是在實踐創造中進行著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著文化進步。

  溯源,根植于五千年曆史的文化自信

  西周文化景區、商於古道文化景區、秦兵馬俑國家遺址公園、漢中兩漢三國文化景區、漢唐帝陵旅遊項目……2013年9月《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促進文化産業發展》對外發佈,人們驚喜地看到陜西將建設3大類共30個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陜西的文化發展有了落地生根的種子。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提出“紮實加強文化建設”,讓當時正在建設的重大文化項目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就是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30個項目,每一個都尋找著屬於自己的一種特色、一種需求、一種期盼。

  三年過去,其中很多文化項目已經在陜西的大地上建成,與此同時,陜西根植于五千年曆史的文化自信也愈加堅定。

  2015年,陜北石峁遺址發現的馬面、翁城、祭臺與它4300年的歷史成為中國考古學界爭論的熱點,這裡為中華文明早期形成史提供了新信息。

  2016年,陜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人們真實地感受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2017年,楊官寨考古取得突破性進展。完整的城壕、水池、墓葬,不僅僅把西安的建城史提前到5500年前,更重要的是,這裡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國的雛形,併為後來國家的起源、中華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礎。

  如果説溯源是對民族歷史驚人榮耀的發現和訴説,那麼保護好這文化之源和民族之根則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耐心。

  陜西完成了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國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家底。全省各類不可移動文物4905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51處;522家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共收藏文物3009455套7748750件,可移動文物總數居全國第二。

  全省備案博物館總數達280家,其中199家博物館免費開放,平均13.6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超全國平均水準。陜西13項文物展覽榮獲“全國十大精品陳列獎”,博物館年參觀人數達到3650萬人次。

  這是歷史滄桑忠實的描摹,這是歲月流痕深情的講述,這是文化根脈莊嚴的收藏。

  尋根,熔鑄于山河熱土的文化底蘊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實踐的光輝産物。陜西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地方,決定了我們必須肩負起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

  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敬獻花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英雄紀念碑前,如今堆放著更多的鮮花。陜西對紅色基因的理解也如這英雄紀念碑前的鮮花,豐滿生動且意味深長。

  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陜西先後多次組織專家、學者對延安紅色資源進行整理、挖掘和研究,形成了以延安精神、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曆史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七年青春歲月為主的黨性教育培訓課程體系,編寫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綱》《延安時期的黨群幹群關係》《延安時期青年運動史》等圖書,其中《延安時期的黨群幹群關係》一書被中組部確定為“全國幹部培訓好教材”。

  與此同時,陜西紅色旅遊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共創建3A級以上紅色旅遊景區30個,其中10個景區被納入全國一期、二期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陜甘寧紅色旅遊區被列為全國一期《規劃綱要》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之一。

  在習近平總書記插過隊的梁家河,在文安驛古鎮,一孔知青窯洞、一口沼氣池、一條民俗街、一面知青名單墻,吸引著遊客的目光。

  梁家河、文安驛古鎮讓篳路藍縷的知青生活有了現實的演繹;《延安保育院》《延安頌》等紅色歷史舞臺劇讓那段紅色歲月帶著溫度走到人們面前;聖地河谷金延安旅遊項目重現了一座“老延安城”……陜西的紅色心臟以最莊嚴和最具時代感的方式跳動著。

  一個板凳、一段歷史、一次熱血沸騰,紅色的記憶在這裡如同生命圖騰般被祭奠。中國革命文藝家博物院、延安博物館、延安北京知青文化展覽館等一批博物館建設,實現了扛“文化自信”之魂、承“文化振興”之責、溯“紅色文化”之源的歷史使命。

  山河熱血,在陜西的土地上有著更耐人尋味的意義。延安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地方,延安精神已經沉澱為中國文化的基因。

  2017年上半年,延安幹部培訓學院培訓幹部8萬餘人次,照金幹部學院培訓近3000人次,馬欄幹部學院培訓1600人次,梁家河承接延安幹部培訓學院外訓學員1.7萬人次。

  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提出,要注重發揮好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教育基地的作用。三年來,陜西的紅色歷史不僅一次次被真誠地講述,更以生動的歷史質感被呈現。

  如果説“紅色”是山河中的革命基因,那麼“厚德”則是熱土中的當代品質。

  2015年,陜西省委辦公廳印發《開展“厚德陜西”道德建設活動的實施意見》,要求全省積極實施立德、尚德、遵德、載德、潤德、弘德“六德”工程,力爭用3至5年時間,使全省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顯著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社會文明風尚基本形成,“厚德陜西”活動在全國叫響。徐立平、贠恩鳳、汪勇等一批“三秦楷模”“時代楷模”將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陜西好人榜”讓凡人善舉感動著更多的人。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陜西的山河熱土浸透著英雄的熱血,涵養著時代的價值,讓中國精神挺立起來、豐滿起來。

  鑄魂,實現歷史進步中的文化進步

  紮實加強文化建設,不僅僅是傳承傳統文化,更應該讓人民感受到文化的創造和進步。

  2017年9月1日,陜西省發佈的《“十三五”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提出,實現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是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提升發展軟實力和産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是加快文化強省和創新型省份建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是優化供給、滿足群眾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

  不難看出,陜西已經把文化力量當作是追趕超越的強大動力之一,把文化建設當作是深入精神世界的民心工程。

  2016年10月,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文化藝術盛會中國藝術節,在陜西的開啟模式是親民惠民的。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售票公演的劇目達120場,包括音樂、舞蹈、雜技、地方戲、話劇兒童劇、京劇崑曲等多個門類。100元以下的低價票佔到總票數的65%,最低票價20元。而老戰士、農民工、環衛工人、場館建設者等特殊群體都有機會免費觀看演出。

  如果説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代表了文化建設的最高水準,那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則打通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讓美好生活有了真實可感的注解。

  目前陜西省已按標準建成8900多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017年,陜西省文化廳面向社會公開發行“陜西文化惠民卡”,群眾只需花費100元,便可享受政府每張卡400元的補貼。

  走進人民、了解人民、謳歌人民,是陜西文化建設的要求。

  走進人民,就是要讓文化建設與生活緊密聯繫。“藝術永不落幕”是陜西文化建設的承諾。2016年,陜西先後舉辦了四大藝術節: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第十五屆西安國際音樂節。2017年,陜西共組織演出團隊赴12個國家和地區的31個城市,開展了49項文化交流活動。

  了解人民,就是要讓文化生産貼近群眾、貼近民心。《白鹿原》電視劇上演,“為中國電視劇找回了尊嚴”。除了影視大劇,為了響應扶貧扶志的號召,陜西省文化廳于2017年6月在綏德縣動工建設陜北文化藝術創作基地,建成後將有效帶動當地發展文化産業脫貧增收。陜西創作排演扶貧節目赴全省56個貧困縣巡演。

  謳歌人民,就是要進行為了人民的文化創造。2016年“陜西百名優秀中青年作家藝術家資助計劃”讓中國的文學界為之感動和振奮。“百優計劃”每年將拿出1000萬元對152名中青年作家、藝術家進行資助。“師傅帶徒弟”是這一計劃的核心,賈平凹、李震等25名有廣泛影響的作家、評論家、編劇家、編輯家以人民的名義為“文學陜軍”的再崛起培育著新生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薄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這是文化自信,更是來自民族靈魂深處的力量。這種力量如浩浩春水滋潤著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滋養出民族文化的枝繁葉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